大家好,这一期聊一个实操层面的具体问题,国企在改革推进中,有哪些路径可供选择。有些企业改革初衷是好的,但是由于改革推进方式有问题,造成阻力重重,步履维艰。
总的来讲,包括三种“全面推进、试点先行和改革竞赛”。
第一种:“全面推进”。
“全面推进”是最常见的一种改革方式,即整个改革在公司平铺推进,不再区分集团和下属单位。这种方式,我称之为“平推式”。
实际操作当中,“全面推进”适合一些规模不大的国企。
规模太大的企业,一般不建议直接走“全面推进”这个路子,因为幅度太大,比较消耗精力,但是改革的时间是一定的,因而效果比较一般。
实践中,中小型国企更适合“全面推进”的方式,优点也非常明显,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大型企业集团的改革,“全面推进”不是最优方式。
第二种:“试点先行”。
试点先行,即先在内部选择一家单位做改革试点,试点改革完成,运行效果良好,然后再全面铺开。试点先行是大型企业集团在改革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其最大的优点是风险可控。
但是实际操作中,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国企改革类的试点企业,从改革方案设计,到运行,再到出现成效,往往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比如2-3年。而很多国企的改革是有着严格的时间表的,往往等不了那么长的时间。因此,对试点企业的改革成效评价也就变得更加主观和仓促。
“试点先行”不适合中小型国企,因为规模小,管理幅度小,因而没有试点的必要。
第三种:“改革竞赛”。
“改革竞赛”是指集团总部先做改革,对于其二级单位的改革,采取比赛的形式推进。
实践中,一般是先对集团总部进行改革,现在的集团总部一般都是“小总部”,人数多在100人以内,因而操作起来相对比较容易。集团层面的改革,是为整个集团的改革做示范、定调子。对于其二级单位,不用行政命令的形式驱使其改革,而是制定改革竞赛的办法,设立改革专项奖金,让二级单位按照集团要求,主动改革,集团最后进行验收。
竞赛办法里,奖金一般是对应工资总额的增减。比如集团层面还有2000万工资总额在手里,对于下属10个单位,假设每家应分200万。对应到这次改革,一般是强制分布,对于改革竞赛前三名,每家500万,第4-6名再分剩下的500万,第7-10名一分钱没有。而且未完成改革验收的,一律不再第二年新增加工资总额。
这种机制的优点是把改革从“集团让我改”,变成二级单位“我要改”,而且必须“改出成绩”。
在这个逻辑下,集团的改革工作开展起来就比较容易,二级单位也非常欢迎集团对其指导,而不是抗拒和应付。
从操作流程上,需要二级单位提交《XX单位参加集团国企改革专项竞赛申请书》,申请书内的文件要求有职代会的决议、员工满意度调查表(同意改革员工比例不低于全体员工的A%)、二级单位党组决议、二级单位董事会决议等。集团审议后,对符合条件的二级单位,同意其参加改革竞赛。
在验收日之前,二级单位可以提请集团验收改革成果,一般包括几个方面:一是现代企业治理体系是否搭建完成,二是员工满意度是否增加等方面。
细节还有很多,咱们不展开,只是描述这种方式。
“改革竞赛”这种方式,非常适合大型企业集团,尤其是分子公司众多的集团型企业。它最大的优势,是通过竞赛,让“谁改谁得利”,变成二级单位主动拥抱改革,而不是集团“摁着脖子”让他被动去“改”,改革的阻力一下就小了很多,推进的速度自然也提高了。
有人问,万一就有那种“犟种”,某二级单位人家“就不参与”改革,你怎么办?在国企,实际操作中,我还没遇到过这种,正常情况下,二级单位一把手即便100个不愿意,也不敢把自己置于所有员工的“对立面”。大家想想,同样是集团内二级单位,A单位由于积极参与改革,赢得了名次,增加了几百万工资总额,员工涨了工资;B单位员工,也想通过这事涨工资,但是一把手决定不参加竞赛,从员工层面就坐不住了,心态就崩了,相当于一把手断了员工财路…而且,明年B单位也不得增加工资总额…
在这种简单的利害关系下,没有哪个二级单位一把手选择“冒天下之大不韪”,即便报名,拿不到奖金,员工不会怪他,但是不报名、不参与,这一下就得罪了整个公司。
做个总结,国企改革实操,有三种常见的改革推进方式:全面推进、试点先行和改革竞赛,其中改革竞赛最为适合大型企业集团,尤其是业务复杂、历史问题较多的企业集团,它能极大的、有效的减少改革阻力,利于改革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