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与冯国璋,从亲密战友到离心离德,冯国璋为何背刺他?

读书悟道君 2024-07-11 23:15:35

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时,最得力的手下有四人,分别是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与梁华殿。

王士珍掌工兵,段祺瑞常炮兵,冯国璋掌步兵,梁华殿掌骑兵,后来梁华殿坠马而亡,原本的北洋“四杰”,就变成了北洋三杰。

王、段、冯三人是袁世凯建练新军的中坚力量,由此又分别得到龙(王士珍)、虎(段祺瑞)、狗(冯国璋)三个绰号,被德国驻胶州总督盛赞为“北洋三杰”。

这三人早年追随袁世凯,出生入死,纵横捭阖,后来都名倾朝野,但在袁世凯复辟帝制后,情形大变,段祺瑞不帮他,冯国璋干脆站到了他的对立面,走上倒袁之路。

那么,冯国璋的反应为何如此激烈,敢于背刺袁世凯?说起来,袁世凯确实做事不地道,有点过分了。

01 相见恨晚

冯国璋出生于河北河间县西诗经村,依史料记载,也是书香门第之家,祖上可追溯到明朝的开国功臣冯胜。

但到他的父亲冯春棠时,家道中落,还有史料说冯春棠因科举落榜而精神异常,脾气暴躁,总之冯国璋的成长环境并不理想。

好在她的母亲贤惠,家中有四子,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儿子们身上,冯国璋的三个哥哥也都聪明好学,但怎奈家境所限,成就都不大。

冯国璋最小,还是比较幸运的,在他堂叔的资助下在保定莲池书院进修过两年。

这些积累在他参加淮军后都成了资本,说到参军也是受生活所迫,在他上学的时候,家里冬天就到了无力生火取暖的地步,后来他成家,与父兄分居后,生活上更加拮据,父母也是挣扎在饥饿的边缘。

所以,在27岁时,冯国璋心一横就入了军营。后来被推荐到了北洋武备学堂步兵科,在此期间,冯国璋还忙里偷闲,中了个秀才,在一群学员中显得格外耀眼。

在北洋武备学堂时,他与王士珍、段祺瑞就相识了,先是同学,后来成为结义兄弟,再后来成为“北洋三杰”。

那么,冯国璋是如何与袁世凯结缘的呢?这与他的特殊经历有很大关系。

从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后,冯国璋先是留校担任督办,后来跟随聂士成做了幕僚。在跟随聂士成考察东三省和甲午赴朝作战的过程中,冯国璋展现出了他的军事才华。

在考察东三省时,他们一行人在恶劣的环境下,沿着中俄边境勘察,行程二万三千余里,所到山川要塞用新法绘图说明,汇编成《东游纪程》,冯国璋担任的是注说编写任务,可见,他的写作功底和军事学素养是极强的。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聂士成被派往朝鲜作战,冯国璋也在其中。在摩天岭孤军无援的危争时刻,冯国璋建议,在山林中布疑兵,多树旗帜,迷惑敌人,于险要处设伏兵截杀敌兵,以游击战术,虚实并用,声东击西,致使日军疑云重重,不敢贸然发动攻击,为聂士成等待援军赢得了时间,由此,也获得了聂士成更大信任。

甲午战败后,冯国璋随钦差大臣裕瘐出使日本,本应呆三年,但呆了一年,冯国璋就坐不住了,因为在日本接触到了更新的军事理念。

冯国璋到日本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察日本军事,弄清日军是怎样采用西方军制、战信和武器的,从而大大提高其作战能力。

他结交了不少日军将领,其中包括日陆军大将福岛安正的中将青木宣纯;同时还走访了不少著名的军事院校,如日本陆军幼年学校、成城军校,以及近卫师团、炮兵学校等,日积月累,成书数册,不可谓不用心。

在那期间,他还阅读了一批西方近代的军事名著,获取了大量有关西方近代军事训练和军事科学发展的资料,冯国璋深刻的认识到,日军正是学习了这些著作和资料,并落实到军队训练中,才在短时间内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在回国前,他不眠不休地抄录和整理这些著作和资料,也汇编成册。

通过学习和掌握西方军事知识,使得冯国璋有了训练新军的理论准备。在1896年回国后,他就把自己在日本整理的几大册资料献给了聂士成。

但聂士成是旧式将领,对此即便知道其重要性,也很难运用到自己军队训练上,但聂士成也没有埋没这些有价值的东西,他转呈给了袁世凯。

袁世凯此时已经在小站练兵,自己也曾用心学习过西方近代的军事知识,一看到这些资料,便莫名兴奋,并意识到冯国璋不仅学习了西洋兵法,还专门研究过日军的各种重要的典章制度,他相信此人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人才。

后来在荫昌的大力推荐下,冯国璋也来到了天津小站,从此,追随袁世凯,开启了人生的辉煌之路。

02 袁世凯上位的“助推神器”

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冯国璋的机会来了。

这一年湖北新军举事,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开始向清政府叫板,要求进行政治改革,撤销皇族内阁,等诸多推进民主化的条件。

但清政府依然我行我素,任命陆军大臣荫昌南下镇压走起义,编配了第一、二、三军,分别由荫昌、冯国璋和载涛督率,荫昌和载涛都是满人,独冯国璋是汉人,可见,冯国璋在清廷的受重视程度。

溥仪上位后,由载沣摄政,他对袁世凯不放心,一心想杀了他,但形势又不允许,只好令袁世凯下野,回原籍养病。

荫昌所率的第一军都是袁世凯旧部,他根本就指挥不动。所以,在他前往武汉途中特意去向袁世凯讨教。

此时的袁世凯表面看似不问政事,实则与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等旧部联系紧密。袁告诫荫昌,说湖北新军举事情形复杂,他们不是要求加薪,不是要官,而是要政治改革,所以不好武力镇压。

所以,荫昌的湖北之行基本是打水漂的,无奈之下,清廷只好将袁世凯再次请了出来。对于解决湖北起义,袁世凯召集北洋三杰,从政治解决层面和军事配合上做了安排。

从政治上来说,他主张接受湖北军政府的要求,同意组建责任内阁;在军事方面,袁世凯依仗的就是冯国璋了。他授意冯国璋,不必争于进攻,要看准时机再行事,“徐徐进兵”、“暂做守势”。

袁世凯此举目的就是要吊一下清政府的胃口,为自己出山争取更好的条件。他还告诉冯国璋说,会向朝廷保奏他统领第一军,全面主持前线战事。

10月27日,袁世凯全面复出,由他督办湖北剿抚事宜,冯国璋统领第一军,段祺瑞统第二军。第一军是战斗编制,冯国璋颇有几分临危受命的意思。

不过在清政府与袁世凯的博弈战中,他还是倒向了袁世凯。在接掌第一军后,冯国璋一改此前消极避战的态度,一举攻下汉口。

在冯国璋占领汉口后,袁世凯开始与革命军进行接触,以君主立宪为谈判条件,但遭到革命党人的拒绝,之后袁世凯又下令让冯国璋进攻汉阳。

11月27日,冯国璋顺利拿下汉阳,之后清政府授予他“二等男爵”,在得知此消息时,他感动得大哭,或许有几分真心,但不多。

冯在攻下汉阳后,曾托人向隆裕太后启奏,说给400万两饷银,可独立平定“叛乱”。此时他对袁世凯的战略目的仍不明确,一心要攻克武昌。

而袁世凯的心思则是吃两边,从中渔利,最后自己上位。所以,到了11月30日,袁世凯只好明确指示他,让他与武昌军政府商洽停战事宜。

结果,冯国璋还是一根筋地要打武昌,既然如此,袁世凯只好好换人,调段祺瑞代替了冯国璋,之后冯离开汉口北上。

但实际上,冯国璋已为袁世凯上位打出了谈判资本,立下了汗马功劳。北上之后,他也有一大功,那就是接管了禁卫军。

禁卫军是清皇族编练的新军,由载涛担任总统官,拱卫京师,当时有一万多人,都是要誓死保卫大清的。

如果禁卫军变乱,那袁世凯的和谈计划,也极有可能会落空。冯国璋立下战功北上就调任禁卫军总统官,而那些满蒙贵族们,也因冯国璋此前在湖北“平叛”得力,显示出效忠清室的假象,至少对冯国璋是有很大好感的。

冯国璋接手禁卫军后,马上着手进行了整顿,扩大禁卫军的编制,用严格的章法约束军队,从而很快掌握了禁卫军。

在皇族之中极力反对清帝退位的少壮派代表人物为良弼,后来被革命党人炸死,此后,王公贵族吓破了胆,纷纷逃离北京。

良弼死后,对冯国璋加强对禁卫军的控制更为有利。同时,段祺瑞在汉口率北洋将领47人联名发出通电,请清帝逊位。

冯国璋得知此消息后还有些震惊,认为这是有人捏造,并表示要过问一下此事,直到后来袁世凯亲自派人来向他解释,他才默然作罢。

1912年2月,清帝在隆裕皇太后的代表下宣布退位。为了安抚禁卫军,冯国璋以身家性命担保两宫的安全,并承诺不管以后走到哪里,他冯国璋永远不会和禁卫军脱离关系。

同时,他还挑选出两名带枪的随从,不论在家还是在外,只要发现他和革命党有勾结,就准许他们将他打死,并不许他的家属报复。

此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冯国璋身边带手枪的旗兵一直跟着他。

当时的禁卫军军心不稳,如果没有冯国璋的及时处置,发生什么事还真不好说。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3月10日,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从上述也可看出,袁世凯在攫取革命果实的路上,冯国璋不愧为他的马前卒,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助袁世凯一臂之力,将其推上了总统大位。

但是袁世凯之后的一系列骚操作,实在是令冯国璋搞不懂了。

03 离心离德

袁世凯在上位后,当然冯国璋也得了好处。

在二次革命后,他就接替张勋做了江苏都督。江苏是有名的鱼米之乡,物产丰富,用来蓄养军队非常合适;水陆交通发达,军事地位也十分重要。

当时的军事上的三个支撑点分别是北京、上海和南京,而上海又归江苏都督管辖,占据江苏,进可攻退可守,用于自保也很有利。

而且远离京师,受到中央干涉的机会较小,自由度也比较高。后来,冯国璋反对袁世凯称帝,继而暗中破坏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都与他经营江苏有关。

他在江苏呆了三年又八个月,与江功民政长官通力合作,大力发展南京,也留下了一段颇为光鲜的经历。

而在此期间,为了笼络冯国璋,袁世凯还将自己家的家庭教师周砥嫁给了冯国璋,当然他也不是第一次搞这样的政治联姻。他还将自己的表侄女张佩蘅嫁给了段祺瑞。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冯国璋、段祺瑞都唯袁世凯马首是瞻,极力维护北洋系的整体利益。

但这样的维护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袁世凯要走民主共和的道路,而不是搞什么复辟帝制。

但冯国璋似乎总是搞不清状况,在袁世凯个人独裁的路上,他又成了帮凶,比如将《临时约法》变为总统制约法,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甚至袁世凯要独揽军权,他也都是积极的支持者。

当国内风传袁世凯要称帝时,冯国璋仍不明真想,于是亲自进京打听袁世凯称帝的内幕。当他与袁世凯谈到帝制问题时,袁世凯大致说了以下几层意思:

其一,他说这是有人别有用心在散布谣言;

其二,他说自己现在拥有的地位与皇帝没什么区别;

其三,又说皇帝之贵,无非为子孙算计,而他的大儿子身有残疾,二儿子想做名士,三儿子不识时务,其余都年幼,岂能付以下下之重?更何奖品,帝王家从无善果,就是为子孙考虑,他也不会称帝;

其四,如果有人逼他,他就跑到伦敦,从此不问国事,他在伦敦有购置薄产。

总之,就是让冯国璋放一百个心,他袁世凯保证不会称帝。

然而时隔两个月,一切都变了,他与袁世凯于6月22日见面相谈,7月9日返回南京,至8月14日,一个专门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制造舆论的政治团体--筹安会发起,此时,冯国璋才恍然大悟,他被袁世凯骗了。

从此,他与袁世凯离心离德,走上了倒袁的道路。

04 袁世凯之死与冯国璋有多大关系

袁世凯搞复辟一事,冯国璋起初是消极应对,但袁世凯已然不信任他了,还让张勋监视他,之后又调冯国璋任参谋总长,试图将他调离江苏,冯国璋托词“害病”,拒不入京,袁世凯的态度也导致冯国璋反袁称帝的决心。

1915年8月20,梁启超发表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对袁氏意欲复辟帝制进行了猛烈抨击。他的文章荡气回肠,一经发表,震动中外,京津各报竞相转载,为护国运动的发动做了积极的舆论准备。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称帝,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等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并效仿辛亥革命时的武昌军政府,成立了云南护国军政府,由唐继尧为都督,蔡锷为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

不久,贵州、广西、广东、浙江先后宣布独立,反袁力量大大加强。到1916年2月底,袁世凯在西南地区的战事皆败,尚未独立的北洋各省均消极低质,不肯派兵支援。

护国战争伊始,袁世凯就任命冯国璋为“征滇军总司令”,令其率军入川镇压护国军,而冯则明确拒绝了这一任命,推说江苏防务吃紧,之后干脆请辞江苏将军职务。

冯国璋企图以辞职相要挟以达到逼袁退位的目的,同时他还暗中与反袁势力接触,比如国民党和西南实力派,试图将自己打造成一种中间势力。

1916年3月,当他看到全国形势对袁世凯愈发不利时,他联合江西将军李纯、长江巡阅使张勋、山东将军靳云鹏、浙江将军朱瑞密电袁世凯,要求其撤销帝制,以平滇黔之气,这就是著名的“五将军密电”。

“五将军密电”对袁世凯而言,犹如一道“讣告”,此时,袁世凯终于明白北洋系也没人支持自己了,只有取消帝制一条路可走了。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只好宣布取消帝制。冯国璋虽然反对袁世凯称帝,但始终未兵刃相见,而是采取了一种长久的观望态度,在有利局势出现时,才表明态度,其实他还算是厚道的。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忧惧而死,而在此过程中,冯国璋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但作用也是有限的。

有种说法,袁世凯之死与冯国璋有很大关系,其实有些夸张了,段祺瑞也没支持袁世凯,袁世凯的死,其主要责任还是在于他自己。

袁世凯复辟帝制直接导致了北洋系的分裂,在袁死后,冯国璋成为直系首领,而北京政府则控制在晥系军阀段祺瑞手里。

之后“长江三督”,即冯国璋、湖北督军王占元、江西督军李纯,三人联合对抗段祺瑞。

1916年,冯国璋被选为副总统,翌年代理总统,1918年被段祺瑞胁迫下台,1919年在北京病逝。

0 阅读:6
读书悟道君

读书悟道君

分享高质量历史阅读,市井江湖小说 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