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伯,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做买卖呢?”
这是电视剧《尚食》35集里面的一段对话。开始还以为是皇上朱瞻基问的,后来才知道是皇帝身边的太监问的。
想想也是,作为皇帝,应该不会问出这么没水平的话,毕竟古代士农工商的思想根深蒂固。经商可能会变得有钱,但商人地位低下。
历史上,春秋时期,齐国就曾对鲁国和楚国用过商战成就霸业。
春秋时期,鲁国生产一种细白的绢布,叫鲁缟。管仲建议齐桓公和大臣带头穿鲁缟,使得鲁缟在齐国盛行起来。接着,管仲又建议齐桓公下令禁止齐人织缟,所有布料都从鲁国进口。这样一来鲁国百姓见织缟有利可图,纷纷放弃农桑,开始织缟。这样过了一年,鲁国大量肥沃的土壤荒废。这时齐国开始下令禁止购买鲁缟。鲁国经济瞬间崩溃,鲁缟积压,粮食极度短缺。鲁国山穷水尽,只好向齐国购粮。齐国趁机哄抬粮价,鲁国不得不屈从于齐国。
没过多久,齐国又把目光瞄准楚国。管仲向齐桓公建议向楚国高价买鹿,低价卖粮。楚人也纷纷进山猎鹿,荒废良田。等到时机成熟,齐国又禁止出售粮食,停止买鹿。这样一来,楚国粮食告急,粮价飙升。齐国后来又联合卫国、陈国等八国陈兵楚境,楚国士兵无心恋战,楚王只好在召陵与齐国媾和。这就是“召陵之盟”。齐国也因此成就霸业。
资本逐利,在古代亦是。
古代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低,这么多人要吃饭,所以需要大量的人来种地。如果上位者鼓励经商,提升商人地位,古人都知道商人有钱去经商,则可能种地的人变少。假如一百人生产出来的粮食够五百人一年的量,在粮食亩产不变但种粮的人变成五十个人时,种出来的粮食能够五百个人一年的量吗?所以古代经商的人变多会影响到国之根本。
虽然明朝商人的地位提高了,没有商人不准科考的规定,但为了巩固统治,上位者应该是劝课农桑,而不是劝农经商。
古代等级的划分是“士农工商”,但古代农民的地位并不高,而且是被剥削的对象。但古代还要推行重农抑商这项基本政策,一是因为农业是基石,发展农业能够保障国家发展。二是因为商人有钱,有的甚至富可敌国,如果还让他们有权,那会影响到上位者的统治地位。
重农抑商有利有弊,归根结底,这是统治者在当时权衡利弊后的结果,也是统治者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