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仆人,虽不会骑马,临危受命却以少胜多大破敌军

琢光若木 2024-10-19 11:32:19

概要:他本是萧衍仆人,自幼跟随萧衍,亲眼见证主子荣登皇位。一次朝堂决议让他从文官摇身一变成为将军,他没骑过马却有超越常人的胆识。首战以少胜多更是奠定了后人口中“千军万马避白袍”的知名南朝将领。他,用一生戎马报答梁武帝的知遇之恩;武帝用人不疑成就属于他的传奇人生。

陈庆之

我记得少时,家里穷,父母没办法送我去读书。同龄人自嘲读书无用,事实的确如此,天下门阀世家盛极,寒门出身,学问再好也难有出头之日。

同父辈一般碌碌此生、只求果腹,在年幼的我看来,是早已注定的结局。

只是偏偏,我遇到了一个人,从此,我的人生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得遇名主

我叫陈庆之,字子云,公元484年,出生在义兴郡的国山县。相距不远的兰陵郡有一萧氏,是自两晋时期起,延续至今的大门阀。或许我的运气算不错,尚还年幼就被萧氏萧衍看中。于是萧衍成了我的主子。

而在我十八岁这年,我的主子成了天下的主子。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萧衍即位,改国号为“梁”,而我也从一个小小的侍从,受册封官,担任主书一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管理文书典籍的官员。

要说我是从何时开始得到陛下的重视,得从围棋说起。

陛下平日里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下围棋,白天觉得不够尽兴甚至还会熬夜下棋,直到熬睡了所有人,就还剩下一个我。于是日日下、夜夜下,彼此的感情也就是在这样的日日夜夜里日渐深厚。

(梁武帝 萧衍)

我十分感念陛下对我的知遇之恩,换句话来说,如果没有陛下,我现在或许也就是一个在地里刨食的布衣,终日惶惶为生计奔波劳碌。自梁建国往后的二十年,我一直兢兢业业,恪守本分。

我发现我依旧惶惶,忧虑不能为国效力。

直到普通六年(公元525年),一个叫元法僧的人在魏国发起了一场叛乱,也就是造反。在造反失败后,元法僧就想要来投奔陛下。

说是投奔,其实言下之意就是喊救命,他屁股后面还跟着魏国的追兵。要是陛下不派人去救他,说不定半路就得没命。

陛下的意思是,得去救,那么谁去救呢?

大殿之上,陛下的视线环视一周,最后落在我的身上。陛下说,他要封我为武威大将军,率军驰援接应。在此之前,我从未亲自领过军、带过兵。

我想,这是陛下对我的信任。我于阶前长跪,深深一拜,领命接旨。

这一年,我四十二岁。

初临战场

普通六年(公元525年),我顺利接应到元法僧后领军还朝。

同年,陛下再度下旨,让我带领两千士兵护送豫章王萧综前往徐州坐镇,我明白陛下这是想要同魏国争夺徐州这座重要的城池,元法僧曾经就是徐州的刺史。

临行前,陛下再封我为宣猛将军。

陛下站在高高的城墙上,隔着人群遥遥相望,我勒紧了手里的缰绳,策马转身离去。我知道,我从来不会辜负陛下对我的信任。

同年五月,魏国派遣将士妄图夺回徐州。

我身先士卒、带领一众士兵迎战魏军先锋丘大千,这一战是我的首战,亦是我的首胜,更是我常胜的开始。只是这一次我们没能守住徐州,于彭城,豫章王萧综贪生怕死、胆小如鼠,在六月叛逃魏军。我军也因此军心大乱,连丢数座城池。要说我这一生有什么遗憾,那就是没能亲自砍下萧综的项上人头。

(萧综)

临阵叛逃,实在可耻、可恨、可杀。

普通七年(公元526年),我跟随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同年十一月便大败魏军。班师回朝后,陛下亲自接见了我,他说我干得很好,要封我为关中侯。

我十分感动,拜谢受恩。

再一年,大通元年(公元527年)十月,我再度随军出征讨伐魏国涡阳,距涡阳四十里外,我军于寻阳同前来支援的数万魏军相遇,寻阳的太守听闻以后非常害怕,希望能固守城池。

但我认为,敌军万里而来,必定是人马皆疲,如果固守城内,放任敌军休养生息,这一战到最后势必会输。我从军中挑选两百士兵,再身先士卒,突袭敌军先锋,大胜。此后一路,我军直达涡阳,打得涡阳城主举白旗投降。

我深知行军打仗必须一鼓作气,当即将魏军俘虏斩首示众以振军心,最终再度攻破魏国九座城池。而我也受到了陛下亲自给我写的一封信。

陛下在信里说,你本来不是专门带兵打仗的将军,如今能取得这样大的胜利,和你本人的深思熟虑、善于把握作战时机是分不开的啊。

收到信以后,我难掩翻涌的情绪,潸然落泪。

从落魄寒门攀居此位,我得到的远比失去的多。年幼的我想不到会有今天,而今天的我也没有料想到,如今这般的成就若是放在过去,也算是光宗耀祖了;可是,这只是我戎马常胜的开始。

奇迹北征

大通二年(公元528年),魏国内部发生动荡,恰逢其北海王元顥来信表示愿意臣服,希望陛下能够派兵帮助他打回洛阳。

朝堂之上议论纷纷,都在等陛下作出最后抉择。我看向陛下,他在沉思。最后,陛下看向我,我没有半分犹豫,当即接下旨意,率兵护送北海王北归。

陛下欲图北方众城,而我必当一马当先。

就在同年的十月,我披甲持锐,率白袍军七千,向北而去。临行前,陛下嘱咐我,魏军兵力众多,一定切记要量力而为。

我自然知晓敌军数量数以万计,然而,立于马上,我的心中无惧亦无畏。

敌众我寡,常规的战术势必难以奏效,七千白袍军的优势不在数量,而在于轻锐机动。我召集来将士,将战术一一道出。全军上下无不服从,而事实证明,我是对的。

从铚县到洛阳,前后不过一年的时间,我率领七千之众白袍军,且战且胜四十气场,接连攻克北方地区的三十二座城池。就连荥阳一战,三十万魏军围困,我亲临阵前,鼓舞士气,最终打赢了这场几乎是不可能的仗,成功攻破荥阳。

(荥阳战)

这是我人生中最为辉煌的一刻。

只是,我终究没能够替陛下走完北征这条路。元顥进入洛阳以后,白天喝酒,晚上还是喝酒,终日寻欢作乐、不问政务,更是产生了叛梁的想法,此为内忧。

除此之外,魏国十万大军临城下,而我所率士兵不足一万。后来我才知道,陛下原本派了增援,却被元灏全部拦截在了南梁境内。

在此等内忧外患之下,我终究没能再次复现以少胜多的奇迹。

中大通元年(公元529年),我回到了建康。陛下再一次亲自接见了我。

大战不利,我本已做好了受罚的心理准备,可陛下非但没有责怪我,反而封我为永兴候,封邑一千五百户。

公元536年,我在淮上迎来了我的最后一战。这一次我手下不足万人,而魏军则率七万之数来袭,两军交战前我得知陛下恐我不敌,已经紧急调召增援。

只是援军太远,而魏军已兵临城下。

我望向乌泱泱的敌军,身下的马匹似乎察觉到了风雨欲来的气氛,显得有些躁动难耐。我使劲拽紧缰绳,手臂微微颤抖。对此我难掩愕然,很快便又释然。

我今年已经五十二岁,于将帅来说已算高龄。而我身边是跟随我出生入死的将士,我的身后是陛下,更是千千万万的百姓。

这一战,我不能败,也不会败。

(淮上战)

以少敌多又如何?援军未至又如何?一马当先,我率军直冲敌营。兵戈相接的那瞬间,我感觉浑身的鲜血都好似沸腾起来,再战、再战!

淮上一战,率兵数千人,迎敌数万人,胜者是我!

再三年,我离开了人世。回望此生五十六载,幼年与陛下相识,认主为仆,一朝新朝换旧朝,我亦改头换面入朝为官,此后十四年的沙战征战更是我一辈子的荣耀。

时人赞誉我“千军万马避白袍”,在这片土地上,我献出了我的一生,若问遗憾与否,只恨此生无法荡平魏国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至于身后名,任由后世说。

0 阅读:4

琢光若木

简介:掌上千秋史,偕经典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