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迟迟,春景熙熙。春天的暖阳轻柔地洒落在砚峡乡的每一寸土地上,微风拂过,带来丝丝缕缕的清新气息。山川大地在这明媚的春光中,处处洋溢着蓬勃朝气,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近年来,砚峡乡始终坚定不移地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基调,将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入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之中,全力让“绿水青山”的底色愈发鲜亮,“金山银山”的成色更加充足,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发展之路。
治理创新,共护青山绿
“几年前这里还是光秃秃的矿山,现在连野鸡都来安家了!”站在砚峡乡桥台生态恢复治理示范区,村民刘亚伟望着眼前郁郁葱葱的林地,满是感慨。
为了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砚峡乡积极推进“矿山复绿”“退耕还林”工程。工作人员不辞辛劳,翻山越岭,对生态脆弱区域进行全面排查和规划。近年来,累计修复生态脆弱区达2000余亩,种植核桃、油松等各类苗木10万株。这些苗木在工作人员和村民的悉心照料下,茁壮成长,如今已形成一片茂密的森林,森林覆盖率也随之提升至70%。曾经的荒山秃岭,如今已是绿树成荫,成为了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与此同时,砚峡乡创新推行“党建引领 + 群众自治”模式,设立“河长”“林长”“田长”网格化管理体系。每一位“长”都肩负着守护一方山水、田地的重任,他们定期巡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开展的“红黑榜”评比机制,激发了村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大家都以登上“红榜”为荣,努力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周上街”“日保洁”活动更是让乡村的环境得到了持续的维护。曹家沟村“环保卫士”李大爷对此赞不绝口:“河道干净了,垃圾少了,连娃娃们都知道要保护环境!”通过一系列举措,生态环保理念深深扎根在群众心中,从“要我保护”转变为“我要保护”。
产业转型,催生绿色“金”
如何将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这是砚峡乡一直在思考并努力践行的问题。砚峡乡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在麻池社区千亩核桃基地,沐浴着和煦的阳光,村民们忙着为果树疏枝施肥,脸上洋溢着对丰收的期待。村支书李建华笑着算起“生态账”:“今年核桃长势好,加上林下套种的紫苏、黑芸豆,一亩地能多挣600元!”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砚峡乡的核桃品质优良,在市场上备受青睐。林下套种的作物,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砚峡乡依托“集体经济 + 合作社 + 农户”的发展模式,让全乡特色优势产业朝着精细化、规模化、现代化大步迈进。不仅如此,林麝养殖产业也在稳步发展。林麝养殖基地里,一只只林麝活泼可爱,工作人员精心照料。新建的中蜂养殖场1处,养殖中蜂200余箱,蜂蜜以其天然纯正的品质,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这些绿色产业正成为砚峡乡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农旅融合,绿韵引客至
如今,砚峡乡“春赏花、夏避暑、秋养膘、冬观雪”的“砚韵山乡・峡光天路”品牌正逐步成形。米家沟旅游景区和东沟小渔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米家沟旅游景区负责人刘彦成每日忙得脚不沾地:“每逢节假日游客爆满,特色美食、游乐设施这些根本排不上队!”
砚峡乡紧紧依托米家沟 4A 级景区和东沟小渔村 3A 级景区,围绕“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不断完善资源要素、丰富旅游业态、加强宣传推介、主动跟进服务、延伸产业链条,文旅产业服务质效和经济占比持续提升,着力打造“一带三区” 全域旅游先进典范。
“生态是砚峡最宝贵的财富,更是乡村振兴的根基。”砚峡乡下一步将持续深化“生态 +”模式,不断探索生态与产业、旅游等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让群众稳稳端住“绿饭碗”,舒心吃上“生态饭”。
春风再绿砚峡,一曲生态与发展的和谐协奏曲正在这片青山绿水间激昂奏响,砚峡乡也将在生态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撰稿:林 丽 编辑:林丽 审核:张小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