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是如何躲开朱高煦的截杀,11天走完近2000公里回到北平?

静雅灯影摇窗念 2025-01-18 15:10:24

在封建社会里,对于皇位的争夺十分常见,但一般持续时间都不长,例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之位,随着玄武门事件的发生而宣告结束,接下来李承乾的皇位争夺,也随着李治被册立而风平浪静,唯独明朝时期的朱高煦不同,皇位争夺横跨三代人。

当年靖难之役发生后,朱高煦带兵四处征战,为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按理来说是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一个,但朱棣却按照朱元璋的祖训,把皇位传给了朱高炽,朱高煦的明争暗斗开始,朱棣尚在的时候,朱高煦处处针对朱高炽。

朱棣死后他变本加厉,即使朱高炽顺利登基,朱高煦也没有停止他的夺位计划,一直持续到了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此时的朱高煦越发大胆,甚至想要暗中截杀朱瞻基。

朱瞻基是如何化险为夷,避开了叔叔的追杀,11天走完将近2000公里回到了北平。

前朝的矛盾

大明王朝从建国开始就充满了不平定,明太祖朱元璋因为长子朱标的意外死亡选择立孙子朱允炆为继承人,让一个小辈当皇帝,自然会引起诸多藩王的不满,尤其是朱允炆在登上皇位之后,竟然不等到羽翼丰满,就开始针对自己的叔叔们削藩。

在这种高压政策之下,有些藩王被抓回京城夺了兵权,有些藩王被逼自尽,燕王朱棣在退无可退之下,最终发动了靖难之役,这场战争直接将朱允炆从皇位上拉了下来,明朝实际上在第二位皇帝已经出现了改朝换代。

朱棣亲身经历过皇位的争夺,所以在后续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十分谨慎,他按照朱元璋留下的祖训,尊重嫡长子继承制,立朱高炽为太子,但这并不代表能够息事宁人,接下来的朝廷之中依然明争暗斗不休,对于太子的位置依然有人觊觎。

最典型的就是朱高煦对朱高炽的针对和打压,主要是前者认为,哥哥并没有当皇帝的能力,这并非是空穴来风,其实最早的朱棣也这么认为,毕竟在靖难之役里,发挥最大作用的是自己的二儿子朱高煦,朱高炽虽然是长子,但是越看越不像自己。

事实也的确如此,相比于朱棣的能征善战,朱高炽身体肥胖,性格懦弱,不要说上马打仗了,平常想走得快一些都十分困难,而且他似乎并不主张战争,朱棣很多次的对外征战计划都被朱高炽取消。

朱棣从一开始就不怎么喜欢自己的长子,在朱高煦眼里,哥哥之所以能成为太子,也只是因为他长子的身份而已,所以在他看来,只要朱高炽发生一些意外或者遇到一些什么事情,那么自己就可以顺利成为继承人。

所以从朱棣立继承人开始,朱高煦的小动作就没有停止过,除了生活日常的处处针对之外,甚至还暗自组织兵马,称自己要当第二个唐太宗李世民。

很多人都以为这场政治斗争会随着朱高炽顺利继承皇位而结束,而实际上这才是斗争的开始,毕竟朱高炽登基意味着朱棣身死,没有了父亲的牵绊和约束,朱高煦才可以放开手脚抢夺皇位。

但朱高炽在位期间,朱高煦始终没能得逞,并不是因为他的手段不行,而是由于朱高炽的身体状况不太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身体肥胖往往很容易导致多种疾病,朱高炽虽然顺利继承了皇位,但身体却越来越不好。

朱高炽的一生也是漂泊不定,他当了24年王子,两年皇长子,二十年太子,等正式继承皇位的时候已经是47岁高龄。

按照朱高煦的说法,他们父子三人之间的关系,很像是李世民李渊和李建成三人,所以注定争端不断,流血牺牲也难以避免。

朱高炽性情太过温和,朱棣多次北巡时,他负责监国,从来没有出过纰漏,但因为朱棣对朱高煦的偏爱,导致朱高炽的皇位并不稳固。

在永乐12年的时候,朱棣北巡结束返回,因为接驾不及时,导致朱高炽身边许多大臣被捕下狱。

当朱高炽在1424年正式即位皇帝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深谙权力与斗争的成熟统治者,他的政治主张和父亲朱棣相反,性情温和,轻徭薄赋,着重强调“国家恤民,必自赃吏始”,从反腐开始逐渐稳定朝政局。

只可惜寿命太短,朱高炽仅仅当了九个月皇帝就去世了。

朱瞻基的危机

朱高炽去世之后,朱瞻基成为唯一的合法继承人,此时的朱高煦成为朝廷新的危机,他认为朱瞻基年幼,自己正好可以趁这个机会夺得王位,其实两人之间的矛盾,从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朱高煦在朝中曾经有过一次谋反事件。

这是一次未遂的朝廷政变,也是历代皇帝登基之后遇到的重要课题之一,当年是因为迎接不及时而被打击的时候,朱高煦就已经开始疯狂扩充自己的势力,还自称为天策上将,并且很快就学着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不仅占地,还开始逮捕官吏,造大舟大船,准备粮草,但这些造反的迹象最终被朱棣知晓。

尤其是在得知朱高煦竟然私自铸造兵器之后,直接下令把他抓起来,眼见的就要处死,最终在朱高炽的劝说之下得以幸免,虽然保了一条命,但朱高煦造反的念头却没有打消,一直到朱高炽去世,朱瞻基继承皇位的时候。

其实朱高煦早已经看出,弟弟朱高炽之所以能稳坐皇位,并不是因为他自己的能力,而是由于儿子朱瞻基,他是父亲朱棣口中的好圣孙,文治武功两全其美,能力丝毫不弱于父亲朱高炽,但朱高煦依然不怂,因为朱高炽去世的时候,朱瞻基并不在首都。

所以朱高煦理所应当地认为,只要自己杀了朱瞻基,那么皇位理所应当就是自己的,对于这样的情况,朝中大臣也有些不知所措,毕竟两个人谁都不好惹,一旦选错了队,那么自己也有可能小命不保。

朱瞻基也很有能力,这些年以来,先跟着自己的爷爷,又随着自己的父亲朱高炽,他已经十分清楚地了解到这个叔叔的为。

所以在一开始就十分提防,但父亲朱高炽的死朱瞻基也没有想到,却预料到了叔叔的一系列动向,包括半路截杀自己的对策。

如果按照正常路径返回首都,那么无异于自投罗网,按照朱瞻基的推测和自己的所见所闻,朱高煦一定在返回北京的路上设下埋伏,虽然自己并不怕,但也不会愚蠢到主动去踩对方的陷阱,所以朱瞻基最终决定走一步险棋。

朱瞻基的对策

对于一切准备充分的朱高煦,朱瞻基并没有选择正面对抗,而是决定绕道而行,与其说是避其锋芒,倒不如说是为求自保而展开一场逃亡,为了能够顺利到达北京继承皇位,朱瞻基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绕道山西境内。

相比于北京城的车水马龙,这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地区,朱瞻基召集了自己的妻妾和随行人员,随后就宣布了这一个秘密计划,在安排与部署的时候,朱瞻基显得格外冷静,他虽然年轻,但也经历了许多,十分明白,这是自己的生死攸关时刻。

选择绕道山西逃脱,或许是唯一的机会,在朱瞻基的缜密安排之下,一群人化整为零,分别从多个方向走进山西,为了不在路上耽误时间,这次行程几乎是日以继夜连续不断。

即使走到了山西境内,朱瞻基一行人也不敢太过明目张胆,为了能够掩人耳目,朱瞻基选择了从人迹罕至的山路出发,这就注定路途更加艰难,但朱瞻基一直没有放弃,相比于山路蜿蜒,朱瞻基更加担心被叔叔的兵马所抓获。

就这样,朱瞻基成功避开了朱高煦的包围圈,让在原地等待的二叔扑了个空,朱高煦原本自信满满,以为在返回北京的必经之路上可以杀掉朱瞻基,然后成为新的皇帝,但随着四方埋伏人员的回报,朱高煦的内心越发慌乱。

他终于意识到,朱瞻基可能事先察觉了自己的计划,所以决定从其他方向返回北京,如此一来很有可能会满盘皆输,毕竟通往北京的道路四通八达,朱高煦就算手下拥有再多的兵马,也不可能全部都考虑埋伏,况且现在已经来不及了。

经过11天的长途跋涉,朱瞻基一行人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到达了北京,当朱高煦察觉的时候,朱瞻基已经安排妥当,作为太子,他用最快的速度稳定了局面,满朝文武看到朱瞻基顺利返回,似乎对这个年轻的太子也有了信心。

随着登基大典顺利开始,朱瞻基顺利登上皇位,朱高煦的计划落空,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并且很快举兵造反,开始和朱瞻基的正面对抗,但现在的它又怎么能是后者的对手,这本就不能成功的宫廷政变,最终在朱瞻基的打压下顺利结束。

或许朱高煦也没有想到,曾经夸下海口自诩为唐太宗的自己,却变成了侄子朱瞻基稳固皇位的垫脚石,就这样,朱瞻基的顺利继位也让大明王朝走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姜琪鹏.“好圣孙”与“英雄气象”——明清两位盛世天子的同与不同[J].月读,2022,(02):45-50.

[2]名岗.明宣宗乐安州城不战擒汉王[J].孙子研究,2017,(06):119-123.

[3]郑彩云.论朱瞻基与明代的宦官之祸[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2):37-40.

0 阅读:53
静雅灯影摇窗念

静雅灯影摇窗念

静雅灯影摇窗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