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尘谷行知
很多人会面临一些这样的困惑:去除私欲之后人生的动力从何而来?
修行人讲“化除私欲”,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人的欲望一旦全部除尽,那么他就只剩下外衣了,没有精神主体,于是人生由此渐渐失去了往日的激情和动力,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这就需要我们明白到底什么样的私欲是应该尽除的,什么样的私欲又是应该保留的。
《传习录》中王阳明一再强调世儒在修身养性的时候,务必要把蒙蔽在心灵上面的私心杂念归正,不留一丝一毫的私欲在上面,目的是为了恢复本心的良知良能,使得此心纯乎为天理,即可入圣。
在这里,之所以我们认不清楚哪些念头属于私欲,哪些念头属于人性的本善面,关键在于没有搞明白私欲和天理之间的关系。
通俗的说,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此起彼伏、此消彼长”的关系。换个角度讲,当一个人的私欲旺盛时,其天理便隐匿下去了;当他的私欲消融过后,天理自彰,逐渐变得光明营彻的境地。
天理和人欲不两立。
我们再往深层次谈,穷理则人欲泯,所以你根本不必去管何为私欲,只需在“穷理”上用工,到得熟练时,就会慢慢感觉得到自己的欲望正退减。
而穷理的方法在于“格物”。
格物穷理,良知得致,此谓“格物致知”,良知出来后,我们自然会在平日的学习工作中处处得力,你的人生又可以重新启程了,动力也有了,还怕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