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使命的头条号』

历代医家对玉屏风散的论述
一、吴昆
《医方考》:玉屏风散黄芪、防风(各一两)、白术(二两)。
曰:风雨寒湿伤形。形伤则皮肤枯槁,宜此方主之。外冒风雨,则寒湿不免矣,以外得之,故令伤形而皮肤枯槁。然皮肤之间,卫气之所居也。
《灵枢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者也。故峻补其卫气,而形斯复矣。黄芪甘温,补表之圣药也,得防风而功愈速,故以防风等之。白术益脾,脾主肌肉,故以白术倍之。三药者皆补气之品。
《内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此之谓也。方名曰玉屏风,亦是以其补益卫气,足以为吾身之倚袭尔。
二、朱橚
《普济方》:玉屏风散出仁存方治腠理不密,易感风寒。头昏眩甚则痛,项强,肩背拘急,喷嚏不已,鼻流清涕,续续不断,经久不愈。气虚人不宜发散,常服效,黄芪(四两),防风(二两),白术(三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以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未瘥再服。
三、汪昂
《医方集解》:玉屏风散治自汗不止,气虚表弱,易感风寒(阳也者,卫外而为固也,阳虚不能卫外,故津液不固而易泄,且畏风也。此与伤风自汗不同,彼责之邪实,此责之表虚,故补散各异)。黄芪(炙,四两)、防风(一两)、白术(炒,二两),为末,每服三钱。此足太阳、手足太阴药也。黄芪补气,专固肌表,故以为君;白术益脾,脾主肌肉,故以为臣;防风去风,为风药卒徒,而黄芪畏之,故以为使,以其益卫固表,故曰玉屏风(李东垣曰:黄芪得防风,其功益大,取其相畏而相使也。《准绳》曰:卒中偏枯之证,未有不因真气不周而病者,故黄芪为必用之君药,防风为必用之臣药。黄芪助真气者也,防风载黄芪助真气,以周于身者也,亦有治风之功焉。许胤宗治王太后中风口噤,煎二药熏之而愈,况服之乎)。前药等分煎,名黄芪汤,洁古用代桂枝汤,治春夏发热有汗,脉微弱,恶风寒者。恶风甚,加桂枝。又用川芎、苍术、羌活等分,名川芎汤;以代麻黄汤,治秋冬发热无汗,恶风寒者。恶寒甚,加麻黄。
四、王子接
《绛雪园古方选注》:黄芪一两(炙)、防风一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盅,煎八分,随时服亦可。黄芪畏防风。畏者,受彼之制也。然其气皆柔,皆主乎表,故虽畏而仍可相使。不过黄芪性钝,防风性利,钝者受利者之制耳。惟其受制,乃能随防风以周卫于身而固护表气,故曰玉屏风。一方有白术者,名白术防风汤。
《时方妙用》伤寒门。以自汗为伤风,盗汗为少阳症。其余杂病。自汗为阳虚,盗汗为阴虚。然阴阳互为其根,自汗亦有阴虚者,盗汗亦阳虚者。宜辨而治之。一自汗发热,为前此伤风医不得法所致,宜玉屏风散。
五、陈修园
《时方歌括》:玉屏风散主诸风。止汗先求通。(风伤卫则汗自出。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以二药同行走表,令微似汗,其风邪从微汗而解,则卫无邪扰,汗不再出矣)。发在芪防(黄芪、防风,时医误认为止汗之品,害人无算)。收在术(表风得黄芪防风而解。则外无所扰矣。脏气得白术而安,则内有所据矣)。热除(风属阳邪阳则为热)湿去(太阳为湿土。湿热交蒸则为自汗发热之症)主中宫(白术补中宫上气。故能止汗除热。防风黄芪白术各等分为末。酒调服)。
陈修园曰:以黄芪为固表药,千古贻误。前贤用之不应。所以有汗能止,无汗能发,骑墙之说。及庸辈有炙用能止,生用能发之分也。神农本经俱在,奈何舍而不读也。余于本条小注甚详,细心体认,如拨云见日,明者自知。
六、王泰林
《医方证治汇编歌诀》:玉屏风散黄芪(炙)、防风(各一两)表虚自汗真奇良。(治气虚表弱,自汗不止者;风邪久留而不散者亦宜)。芪(黄芪)得防风功益大,能引真气周身翔。(李东垣曰:“黄芪得防风而功益大,乃相畏而相使也。”王晋三《古方选注》曰:“黄芪性钝,防风性利。钝者受利者之制耳。惟其受制,乃随防风周卫于身,而固护表气耳”)。中风(口噤)煎此熏床下,气通风去病如失。加入白术作汤服,久风飧泄脾虚匡(名白术防风汤,治飧泄)。
七、黄庭镜
《目经大成》:黄芪、防风(各二钱),白术(四钱)。御风走雨,虽车马不免寒湿。以外得之,自然伤形,皮肤枯槁,自汗不禁,理宜峻补卫气,则形斯复。黄芪甘温,表虚之圣药也。防风微苦辛,遇风能御,因以相等。倍用白术者,取其健脾,不致虚不受补,得以成玉屏风之美名云尔。诗曰:白术能过夏,黄芪却怯冬,遮寒无肉阵,赖有药防风。
《香曷塘医话》:凡气虚表弱之人,夏则易受暑热,冬则易受风寒,稍有不慎,则头痛身热。咳嗽喘渴之症,相随而作。
古人云:服药当在未病之先。宜于夏至前后,每日服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各等分。冬至前后,每日服玉屏风散,炙黄芪、防风、白术各等分。此二方药只三味,而扶正气以固表,不使感受外邪,最为得力。然尤须恪遵月令,禁嗜欲,薄滋味,以培其元,则邪自无从而入,不可徒恃药力也。若自觉已受微邪,则此二方亦不可服。以五味收敛,白术壅满,非所宜也。
八、莫枚士
《研经言》:玉屏风之止汗,非如圬者之于墙然也。其谓汗之因风得之者,恒至虚其卫气而久恋,卫则不收,风恋则不纯,以不纯乘不收,则汗出自易。故必以防风从外发之,白术从中守之,而黄芪则居其间而托之。芪之为言致也(《诗·皇矣》上帝耆之,耆致也)。推致卫气使风不得留,则卫自收而汗自止。方义如此。人见其汗止也,而以为黄芪固表,亦盍观其方下有治风邪久留不散,自汗不止两语乎?
《本草经》曰:黄芪治大风。此方本之,故其义与《金匮》血痹、黄汗、黄疸诸用黄芪方不同而用同,以彼症亦由卫虚挟风故也,其防术并用,取诸《金匮》桂芍知母汤方中,亦以彼症由风汗之故,以彼证此,断可知矣,必其人之症,如方下所云,始可用之,倘其汗不由于风,或微有风而属在表虚里实之体,即不可服,服之则卫以被托而益虚,表虚而里益形其实,诸气不和,虽本无汗,且可使有汗,奈何忌汗而藉此止汗耶,且屏风之名,兼有屏绝屏挡之义,若专以屏藩屏蔽为言,则艳其名而没其实矣,大抵古今名方,苟得仲景之一端,即非望文而可晓,读者当以意逆志焉。
九、龚廷贤
《寿世保元》:夫疠风者,天地杀物之风,燥金之气也。故令疮而不脓,燥而不湿。燥金之体涩,故一客于人,则荣卫之行滞,令人不仁而麻木也,毛落眉脱者。燥风伐其荣卫,而表气不固也。遍身癞疹者,上气下血俱病也。诸痛属实,诸痒属虚。疠风之痒,固多有虫。而卫之虚,不可诬也。是症也。以润燥之剂主之。
白花蛇血气之属也,用血气之属以驱风,岂不油然而润乎。然其性中有毒,同气相求,直达疠风毒舍之处,岂不居然而效乎。皂角之性,善于洁身,则亦可以洁病。苦参之性,善于去热,则亦可以去风。昔人治以防风通圣散,此方乃汗下之剂也,非荣卫虚弱者所宜。今以玉屏风丸更之,则黄芪可以排脓补表,防风可以利气疏邪,白术可以实脾而补肌矣。
《古今名医方论》:玉屏风散治风邪久留而不散者,自汗不止者亦宜。防风、黄芪、白术(等分)上为细末,酒调服。
柯韵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治风者,不患无以驱之,而患无以御之;不畏风之不去,而畏风之复来。何则?发散太过,玄府不闭故也。昧者不知托里固表之法,遍试风药以驱之,去者自去,来者自来,邪气留连,终无解期矣。
防风遍行周身,称治风之仙药,上清头目七窍,内除骨节疼痹,外解四肢挛急,为风药中之润剂,治风独取此味,任重功专矣。
然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惟黄芪能补三焦而实卫,为玄府御风之关键,且有汗能发,无汗能止,功同桂枝,故又能除头目风热,大风癞疾,肠风下血,妇人子脏风,是补剂中之风药也,所以防风得黄芪,其功愈大耳!
白术健脾胃,温分肉,培土即以宁风也。夫以防风之善驱风,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此欲散风邪者,当倚如屏,珍如玉也。其自汗不止者,亦以微邪在表,皮毛肌肉之不固耳。其与防风通圣等方悬殊矣。
— THE END —I 注:本文选摘自《难病奇方系列丛书第二辑:玉屏风散》,金哲峰、王聪编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本文旨在传播中医诊治思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请勿盲目试用!(感谢您的关注,传播中医文化,感受中医力量,让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