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万开店,3个月就倒闭!遍布全国的数万家零食店,开始割韭菜了

岁月静好待君来相聚 2025-02-12 09:44:33

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前言: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零食店明显多了起来,几个零食店背后的大头企业营收额也是节节高升,竞争加剧。

但是这样的一个店铺成本就达到了70万,有的日入几万赚的盆满钵满,有的却3个月就关闭店铺。

那这场生意中,到底谁是“韭菜”?谁是赢家?

信息来源:金融界-《有人两个月退场,有人日流水过万,零食门店激战县级市场》

不断扩张

要是你平时也很注意路边的店铺,估计你对一些新开的零食店有印象,现在市场上比较有名气的几个零食店牌子大概就是零食很忙、赵一鸣、好想来、糖巢、零食有鸣、爱零食等。

他们的门店的装修风格也差不多保持一致,都有着大大的门牌,简单明了的几个大字,店铺用的是一般也是大块的透明玻璃,能直接看到里面的货架,在出口处有成排的结账区,透明玻璃上还贴着“促销”、“打折”一类的广告。

如果进入到这样的店铺里面,零食的种类从饼干、酸奶到泡面等一应俱全,成品的牌子也都是市面上的大牌,价格却比其他超市低个几毛钱或者几块钱,中间主要就是散装的零食。

而且这些店铺还对零食进行了细分,像是茶颜悦色的零食生活杂货店,售卖的商品主要就是饮品,商品货架上的类目,确实足够琳琅满目,能够满足大部分顾客的需求。

而且这样的店铺营收状况还很不错,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几乎每一个踏进店铺的顾客都会消费不下百元。

也是因为有利可图,所以店铺的扩张速度也很快,从2021年那个时候全国这一类零食店的数量才只有2500家,才过了几年,今年的数量都已经达到2.2万个。

信息来源:环球网-《遍地开花的零食折扣店,靠什么挣钱?》

如果按照每个店铺每天营收3000元来算,那可比日进斗金要厉害,就算只是抽成2个点,那背后的全部企业也能每天赚上132万的资金。

怪不得赵一鸣和盐津铺子、零食很忙等几个大企业的营收也一直不断的增长,中间零食很忙还和赵一鸣零食一起合开了一个鸣鸣很忙集团。

只不过店铺的快速扩张,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超强度的竞争,很多店铺也因此关店转出……

信息来源:界面新闻-《盐津铺子和鸣鸣很忙分家》

竞争激烈

“物极必反”这个道理同样也在零食店上面应验,在快速扩张的浪潮下,曾经是“主战场”的三四线城市和县城的店铺密集程度,给整个零食店领域带来了很多问题,企业也开始把“主战场”移到了一线、二线城市,继续保持营收。

现在临近年关,一些干果店和超市都开始提前订货,都开始为过年的巨大客流量做准备,但是本应该也在这个行列里的零食店,很多下单的额度却很低。

零食很忙的一个店长今年下单的数量才只有12万元的货,这是因为现在大多数的零食店的销量,随着节假日的变化没有之前那么明显,所以应对春节,下单下多了反而是一种负担。

信息来源:金融界-《量贩零食卷向2025:喊出“春节1月抵3月”,加盟商却减少囤货,新开店回本或需3年》

而且现在零食店的密度变大,为了能够在市场上更加引人注目,就必须进行价格战,但是本来他们零食店的利润空间就只有20%,降低就直接影响营收。

但从顾客的视角来看,店家的难处对自己关系不大,反而哪一家的种类多、哪一家划算,会直接影响顾客的选择,一个两个的顾客被性价比吸引,那就会有更多的顾客被吸引。

所以价格战是很必要的“一战”,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店铺都能够占据好的地界、有好的客流量,统一调整价格,一些店铺就会更加难做。

再加上现在对家互相扎堆的战略,本来这个地方的顾客都只到一个店里买东西,但是对家也在这驻扎之后,顾客就会分流,最好的结果就是赚到之前一半的利润。

被这些绊住脚步的店家,只能静待顾客上门、或者再进行促销,一直到入不敷出的那天,就只能关店歇业。

这样的竞争环境让很多的店铺都迎来了自己的结局,可能路东头的店铺挂上了转出的牌子,路西头的店铺却能日入一万以上,这就是竞争的残酷性。

现在看来,除了上面的这些原因,出现关店潮,可能还和高昂的成本有很大的关系……

背后的成本

其实不光是那些关店的店家,如果换成是我,一个日入一万的店铺,一年多就能收回成本的生意,我也会去尝试尝试。

但是开店并不是说说而已,在这几种零食连锁的店铺中,加盟费加上保证金普遍都在8万左右,这个是硬性要求,也是签合同的前提条件。

有了加盟权之后,选址、开店、租金也是一笔支出,而且这些连锁的零食店会对装修风格和用材有要求,还会对店铺面积也做硬性要求,之前零食很忙官方就提到过说,一个150平方的店面前期投入就有50万。

这些物理条件准备好后,填满货架就要进货,首次进货的成本再加雇佣店员、每月用电等花费,算下来开店几个就是70万到100万之间。

可能在前两年的时候,这个成本经过16个月的周期就能赚回来,但是上面我们也讲过了,现在竞争激烈,收入少,那赚够成本的周期自然就拉长了,这在几个大牌零食店已经是普遍现象,基本都维持在3年左右。

也难怪很多人都撑不下去,每天日复一日的看着这么大的店面,来往的客人却少之又少,还有那么巨额的账单需要偿还,继续下去还是亏本,不继续之前的也赚不回来,成了那些收入低的店铺的难点。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想问,那这场生意中,到底谁才是“韭菜”呢?

谁是“韭菜”

想起之前这些零食店刚开始时兴的那会儿,社交媒体上很多自称知道进货渠道的人说,散装的不能买,因为利润空间大。

确实,很多记者的探查中,散装的干果利润空间要比那些大牌的利润大个50%,所以这个劝告可能是对的。

所以,很多人都在提醒不要被“资本”割“韭菜”,可是我想说,只要消费就一定会有利润空间,想吃的想买的其实成本并不是问题,主动权还是在我们手中,买与不买,做不做“韭菜”也是我们自己决定。

只是对于那些盲目跟风的加盟商来说,在他加入的那一刻,或许他就变成了一把“韭菜”也说不定,你觉得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