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艺术职业大学教师----杜飞
又是一年的除夕来了,早上才七点过,准备出去跑步的时候,已经有人在微信上发问候的信息了。
到8点的时候,很多微信群都在发新年祝福语。
我因为最近干上了自媒体,吃过早饭便坐下来写文章。
我是过两年就要退休的人了,自从懂得过年开始,算起来我已经过了50来个除夕了。
这五十多年的除夕,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自己事业的发展、家庭经济条件的变化,过除夕的地方也在不断变化。
青少年时期,是在改革开放前后,那时父母都健在,弟弟妹妹都还没有成家,是在老家过除夕。
其中有些年,是爷爷、奶奶、二妈他们还在的时候,那时吃的、穿得不是那么丰富,但是年味特别的浓。
除夕的中午,爷爷总是让婆婆先把菜弄好,然后站在他的门口呼唤妈妈、二妈和我们小孩,快点去吃饭了。
这个时候,妈妈和二妈就会用竹筛子把自己弄好的菜端过去,大家一起吃年饭。
那时农村还有很多人,过年的时候,每到初一大路上都有很多人提口袋、背背篓去走亲戚、拜年。
小镇上的高音喇叭在除夕的日子,特别的响亮,简陋的电影院大概十点过就开始放第一场电影了,一直放到深夜一、两点。
学生和青年们几个人一路,都要到小镇上来看电影。
电影院始终很拥挤,有时还会打架。
那时乡下人很多,除夕的日子绝大多数人会在青石板的院坝里,搭上小方桌打牌、下棋。
走到哪一处农家小院,都是那个场景。
如果这个时间你要去那些农家小院溜达一下,无论认识不认识的人,坐在院坝里的人都会给你递上一根烟,抓上一把瓜子。
后来我进县城工作并成家了,在县城买了房子。弟弟妹妹们,也都陆续在城里找到工作、定居下来,我们就开始在县城过年。
县城很奇怪,除夕的上午特别的热闹、拥挤、人山人海。十二点到一点一过,人们不约而同地消失了。
街上异常的清冷,几乎所有的门店都关上了,只有偶尔的几个行人。
广场上一些不打牌的人,嗑着瓜子没有目标地溜达着,小孩子们在放烟花,偶尔会有一个冲天炮呜的一声冲上天空,然后爆炸。
进城之后,每年除夕我都要和弟弟一家人在一起团聚,妹妹回她自己的家里,与妹夫的父母兄弟团聚。
开始那些年父亲还在,后来父亲去世了,只有母亲在,我和弟弟除夕还是要团聚,这是祖上留下来的规定。
今年我的儿子也结婚了,今年从中央到地方都提倡就地过年,我在成都上班,也定居在成都。加之儿媳妇是医生,医院规定他们不能离开成都。
基于这些原因,我们一家人就在成都过年。
成都的除夕之日,比平常冷清多了,早上出去跑步,路上不但行人很少,连车辆也很少。
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异乡过年,其实还是很思念亲人的,不过现在网络很发达,交流也很方便。
我让孩子们中午给老家的爷爷奶奶,外婆外爷们打个视频电话,我也顺便跟亲人们聊几句。
现在物质生活很丰富,吃的、穿得啥都不差,差的就是与亲人之间的联系。
无论是年轻的一代人,还是我们自己,平时我们都太忙碌了,只有在除夕这个空闲的、特别的日子,我们才能团聚一下,哪怕是网络形式的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