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并不傻,今天我们知道的一些现象古人也清楚,比如清末的官僚精英们也知道自家的军队数量少,也知道清军士兵的肉搏技能不行,因此纷纷上奏折要求改变这一点,义和团就是他们努力的结果。
满清兵力紧缺这事并不是秘密,鸦片战争时期的皇侄奕山要求道光皇帝再派三、五千陕甘精锐到广东,结果他被道光皇帝骂了一个狗血淋头。天津在英法联军逼近时,当地官员也公开声称城中只有八百余人可用,跪求咸丰皇帝派援军。满清精英估计也听说过自家军队的光荣战绩,啥数百清军被七个太平军追杀一类的战报并不是新闻。满清的精英们更有到海外见世面的机会,比如满清兵部员外郎祁师曾等人就知道美国有庞大的民兵队伍,他们也主张学习美式民团的好处,于是一连串的脑洞建议就提出了。
比如刑部主事曾光岷就主张全国查户口(“按户稽查”),全国“年二十至四十岁者”通通编入预备役(“悉入兵
籍”),认字的进军校、当军官(识字者进武备学堂),不认字的跟着湘军、淮军、绿营学习(不识字者入团随营训练)。这位曾主事还郑重声明,这是他学习德国兵制的结果,全民体检后,全国男子“三年为战兵,三年为守兵,六年退为备调兵”,按照他的规划全国每个县都要常年预备精壮团兵一万人,满清有1000多个县,全国可以得到1000多万民团士兵。
兵部的精英们也根据德国预备役动员体系和美式民兵系统,得出了可以动员1000多万潜在兵员的结论。这些方案也参考了当年平定太平天国时期的团练标准,在江浙等地就是只要一户人家拥有的土地超过十亩,就要出壮丁一个;大小商铺也要按照场地面积,出一到两个人的团练。
这套体系需要多少钱哪?满清精英们的答案是500万两银子,他们的军费分配方案是”全国兵饷四千万两,以一千五百万为三十万精兵的养兵费,以五百万为筹备军械及武官薪俸,以一千五百万为海军军费,以五百万补助团费”,这个方案只能说是中规中矩,符合满清的现状,因为满清常年军费就保持在这个水准,哪年满清的战争军费开支超过了3000万两银子,皇帝和老佛爷都会直呼受不了。这个开支符合满清的财政现状,但显然是在扯淡,因为满清就算是招募地方团练士兵一天也需要十文钱,一年下来需要一个人也需要两三两银子。这种一个月只有几百文的团练士兵不会玩命,都是对天放两枪就“对得起朝廷”,平定太平军的湘军团练可是一天一钱五分银子的工资。
满清的预算就算是按照最低标准也搞不起这种团练民兵,偏偏还有人鼓吹招募功夫高手参军。这种建议的代表是国子监候补学正学录黄赞枢、拔贡刘子丹,他们主张清朝“募招天下拳勇教师、技击剑客……使之教练一军,以备先登陷阵之用”,刘子丹还特别指出“今南海诸岛国,有马加撒者,号称芜吉,技击最精,一人持短刀可敌数十人。泰西人东来吞并诸岛国,而特不能吞马加撒,乃反敬重诸芜吉,结为兄弟,请给以厚赀,护其商船,而不敢少加陵侮。”这些建议都是在戊戌变法时期提出的,光绪也很是心动,他计算的结果是如果发动群众,以每20人出一个团练为标准,满清就可以征集上千万炮灰。
戊戌变法后,光绪被囚禁,但这些意见还是在很多满清精英脑中挥之不去。中国北方就有了尝试,义和团就是这种尝试的产物。义和团原名是义和拳,它是有了编制后才有了义和团的名称。义和团的官方代表人物来头很大,就是庄王载勋和协办大学士刚毅,清朝文件上就让他们两人“统率”义和团,工部右侍郎英年也被按上了左翼总兵的兼职同右翼总兵载澜(光绪的堂兄)一起协助管理义和团(他们其实也管不了啥,但这是明面上的官方代理人)。 你可以说义和团迷信,说它战力差,但它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还真就是满清晚年救亡图存的一种尝试……
[笑着哭]可笑 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粮食是土地 你征这么多民团地谁粮食从哪里来. 就是现在中国也是通过各种科技和狠活才把粮食产量提高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