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湖南,其实我们小时候是没有听说过“中元节”这个词的,我们更多用的是“接客”、“接祖”来代替这个称呼,所谓的“中元节”也没有特定的时间,一般是农历七月初七到七月十五都可以过“中元节”。
从小听家里老人说,每年在农历七月初七到七月十五的时间,地府大门洞开,阴间放未满100周岁的灵魂回自己家里(一说100周岁后就直接投胎转世)接受后人的酒宴招待和香火供奉。因此对老人来说,这是在自己年纪大了后难得的对先人表以孝心的机会。
我们家老人还在世时,每次到了七月初七就开始张罗“接祖”之事,因初六是当地的赶集,一般在赶集这天会把香烛、纸钱、鞭炮、衣箱、封皮等购置好,此外,因为“接祖”也是一次家庭大聚会,这一天也会采购许多当季水果和零食以及肉菜。
东西买好后,到了七月初七,老人一般会洗漱干净后,开始把桌子搭好,把祖宗牌位从神台上搬下来放到桌子上,然后开始焚香烧纸,先是在祖宗牌位附近点香三根,纸钱三张(纸钱要按照面朝外里朝内的顺序对折好,否则那边收到的就是假钱),后在桌子附近也是点香三根,纸钱三张,大门口、茅厕附近、厨房里各点香三根,纸钱三张,鞭炮声响,用老人的话说,这就是引导先祖回家的时候了。
此时的桌子上已经渐渐摆好各种酒菜和水果,老人这时候会敲三下砵,把长凳子拉开,意味着这是请先祖们入座吃饭,但吃饭前还要先接受后人叩拜,待后人叩拜后,再敲三下砵,先祖们可以正式用餐,大概过个7 8分钟,后人就给碗里面加饭,酒杯中加酒,在这个过程中,家里人是不可以触碰座位,以免惊扰先祖用餐,更不可以偷吃食物和瓜果,不能和先祖抢东西吃。这个过程大约继续过10分钟,老人再敲三下砵,家里人把凳子再拉开点,先祖们就是吃饭完毕了。
要说明的是,这是七月初七到七月十五之间某一天的“接祖”的正日子的仪式,什么意思呢?就是有的家人定的是七月初七,有的定的是七月十四,为什么不是同一天呢?当地人有说法,说因为家里的先祖既是这一家的,也有可能是另外一个家族的先祖,所以可能有2个地方可去,如果都统一在一天,先祖们的行程就会被打乱了。因此,以我们家为例,家里正式“接祖”的时间是七月十二,但是七月初七先祖就都回家了,所以在七月初七到七月十五的这一个周期,每天早上都给先祖焚香烧纸传达基本问候就行了,只有在“接祖”的正日子,才会从早上到晚上进行所有的仪式。
中餐和晚餐的仪式一致,晚上多了一个比较复杂的环节。就是在这天待先祖们吃完晚饭后,把之前准备好的贴上封皮的用绳子扎好的纸钱拿出来,请注意,这里为什么会出现封皮,因为封皮是要写字的,写什么字呢?要写先祖们的名字,这就是后人给先祖们送去的钱和衣物,先祖通过封皮上的名字来收领后人给过来的钱和衣物。这些封皮和纸钱都是在“接祖”正日子前弄好,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小孩帮助大人折纸钱,然后大点的孩子帮助老人写名字,还记得那时候老人家有一个长条型的本子,上面是各种先祖的信息。
晚餐后,家里人就把纸钱、香烛、鞭炮准备好,搬到离家里最近的水池边上去烧。民间一般认为,先祖的灵魂出入通道是走水路,因此在水边上烧好,先祖可以直接拿着钱和衣物就走水路回阴间了。每次老人都会另外烧一些没有名字的封皮和纸钱香烛,老人说这是给那些没有后人的孤魂野鬼的。
“接祖”的正日子过去了,但细心的你可能发现我们家离七月十五还有三天,这三天还要焚香烧纸吗?回答是要的,老人说是正日子过了后,虽然大部分的先祖回那边去了,但是还有一些先祖是仍旧在人间闲逛,有些可能还是在家里居住,因此每天的烧香焚纸还是必须存在。一直到七月十五的晚上,随着鞭炮声后,先祖们这才是正式回到那边,我们家的“接祖”才算是真正的完成。
最后想说的是,“接祖”带有一定的唯心性质,但它不完全是封建迷信,以我多年经历湖南本土“接祖”的这个过程,我认为这种“接祖”更多的是一种以家族集会的形式来追思先人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接祖”是乡下除了过年外最热闹的时刻之一,这样的纪念形式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留。现在虽然很多年轻人都不再“接祖”,但“中元节”寄托对先人哀思的文化情结已慢慢镌刻在很多人的心底。无所谓对与不对,只要我们相信,亲人就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想,这大概是“中元节”或者我们这边的“接祖”最大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