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九为何被称为“天日”?
家里的老人总跟我这样说:“别小看正月初九,这一天可不同寻常,是‘天公日’。
记得吃点好的,沾点福气。”小时候的我,对这些话半信半疑,更多地觉得是个借口,又能吃上一桌丰盛的菜。
后来,慢慢明白,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寓意。
为什么叫“天日”呢?
原来相传玉皇大帝的生日就在这一天,民间便称其为“天公日”或“天日”。
还有种说法,古人对“九”特别看重,认为是吉祥的数字,有“长长久久”的好意头。
所以到了这一天,人们用虔诚的习俗和美食美酒,祈求新年的顺利和美满。
但这些讲究在当代忙碌的人群中好像慢慢淡了,有人会觉得不过是个习俗罢了,也有人还沿袭传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庆祝这一天。
接下来,不妨聊聊这一天有哪些深入人心的传统美食,以及它们背后的寓意。
食材有讲究,4种美食承载祝福鸡肉从来都是宴席的常客,老辈人更有一句话:“无鸡不成宴”。
正月初九吃鸡,图个兴旺与和美。
做法可以很丰富,但最简单的家常版葱油鸡最受喜爱。
鸡腿煮熟凉透后,撕成小块,加点葱油、生抽和香油,拌一拌就是一道好吃又快速的年味佳肴。
对一些南方家庭来说,吃鸡还是特别有仪式感的一件事。
在长辈的心里,鸡头、鸡腿要分给家中德高望重或学习成绩优秀的人,这叫“好头好尾”。
这样的习惯看似随意,其实是家庭成员间一种朴实但真挚的祝福。
如果你还没决定初九吃点啥,买只鸡来做道简单的鸡肉菜,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围坐一起,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吃牛肉面也被认为是初九的重要饮食习俗之一。
一方面,牛肉代表了牛气冲天的祝愿;另一方面,长长的面条象征着寿命长久、一帆风顺。
吃这么一碗搭配相得益彰的牛肉面,寓意新的一年日子有韧劲更有劲儿。
其实,做一碗可口的牛肉面也并不复杂,只要牛肉卤得入味,面条煮得劲道,加点葱花、辣椒油,就能让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
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多炖几碗牛肉汤,暖心暖胃。
家常菜简单做,轻松享美味除夕的鱼往往只能看不能吃,象征“年年有余”。
可到了正月初九,这“有余”的鱼终于能上桌享用了。
鱼有吉祥之意,因此无论是南方的红烧鲈鱼,还是北方的家常炖鱼,在这一天总少不了它的身影。
吃鱼最讲究的是新鲜,做法简单却不随便。
鱼身划几刀,提前腌制去腥,入锅后炖到汤汁浓郁,最后撒点红椒和香菜,不仅味道香,样子也特好看。
老人常说:“鱼多吃几口,心情也亮堂。
食材朴素,却饱含祝愿,何乐不为呢?
正月初九,也是少不了酒的日子。
无论摆多少菜肴,酒一定会放在饭桌正中,这不仅是为了敬天,更是表达对玉帝长久庇佑的感激之情。
至于大家饮用的美酒,也未必追求价格昂贵,关键是品质好。
比如超市里几十元的纯粮酿酒,用优质的五谷酿成,口感温润,寓意着日子平平稳稳、酿出新福气。
边吃饭边谈天,一杯酒下肚,人都觉得舒畅了不少。
现代人或许少了一些关于习俗的束缚,但仪式感却是一年之中不可缺失的部分。
在拂去几分节日热闹之后,挑一款合适的酒,与家人举杯,用这样简单的方式纪念美好的“天日”。
仪式感并不是大张旗鼓,而是从心而发的重视。
回归传统并不意味着繁琐,而是寻找忙碌之外的一点从容。
简单的炖鱼、葱油鸡,或者一份温暖长久的牛肉面,都承载着普通家庭的烟火气息。
生活这碗平淡的粥,也许偶尔配个菜,就成为一份难得的欢愉。
每种习俗都是对生活的祈盼正月初九,无论你是否记得这个叫“天日”的日子,它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却难以忽视。
老人们常念叨的这些话,未必要求后辈一定严格遵守,而是希望一种家人相聚、共享幸福时光的仪式感能够传承下去。
吃美食、敬杯酒,看似小事,但其实承载了对“人间有福”的殷切期盼。
生活的美好,正是在这些微小却充满意义的瞬间被记住。
下次路过市场、看到熟悉的年货,或许你也愿意为这一天增添一点仪式感,留住那份特别的温情与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