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有位与庄子同时代的郑国人列御寇,人们尊称他为“列子”。他才学非凡,留下著作《列子》,其要义为“秉要执本、清虚无为”,被后世归为道家经典,唐代称《冲虚至道真经》,宋宣和年间,列御寇还获封“冲虚观妙真君”,足见其影响力深远。
列子学问渊博,更难得的是,他是非准则分明,道德修为高尚。一日,弟子严恢问道:“得闻大道之人,都能富贵吗?”这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棘手。古往今来,秉持大道者常操守高洁,可好人未必皆有好报,若如实回应,恐令人对坚守正道心生迟疑。列子稍作思忖,答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以亡!”他避开正面作答,以夏桀、商纣为例,此二人身为帝王,富甲天下却轻视道德,见利忘义、穷奢极欲,最终落得亡国身死的下场,言外之意,富贵并非求道者的终极追求,坚守正道才是根本。
列子在郑国默默居住四十余载,虽身怀大才,郑都之人却浑然不知。这固然因其修养高深、隐匿锋芒,不愿显名于世,但也凸显郑国君臣对人才的漠视。彼时,列子生活困窘,常面带饥色。一位他国使者来访,见心仪的有道之士竟挨饿求道,既动容又愤慨,遂向郑相子阳发难:“列御寇乃天下闻名的贤士,在郑国却穷困潦倒,您不怕担不重才之名?”
子阳经幕僚提醒,才知晓列子其人,盘算着资助列子既能补救失职,又能博得名声,便急忙派人送粮。 使者领命而来,趾高气扬地宣告:“吾受郑相之命,馈赠米粟助先生度难!”那架势仿若施恩的救世主。列子看着满车粮食,却拜谢推辞:“未为国效力,无功不受禄,况且我也不缺粮,烦请上使带回,多谢郑相美意。”使者气焰顿消,悻悻而归。
屋内,妻子抚胸埋怨:“都说嫁有道者可夫荣妻贵,我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如今郑相送粮补过,你为何不收?是我命苦,还是另有隐情?”列子微笑解释:“子阳并不懂我,只因他人指责才做表面功夫,看似助我,实则拿我装点门面,他日也可能因旁人之言降罪于我,这便是拒收之因。”后来,子阳果真不得人心,列子仙逝不久,子阳便在一场骚乱中被国人刺杀。
回顾列子一生,求道之路矢志不渝。早年师从壶丘子、问道关尹子,又拜老商氏为师,与伯昏无人(伯昏无人是庄子笔下的一位有道高人)亦师亦友,传说经过九年潜心研习真传,竟能“御风而行”,立春游八荒,立秋归风穴,仿若仙人。
列子身处困境却坚守本心,贫而不失志,在功名利禄前清醒自持,不为权贵的一时施舍折腰。当世俗以财富衡量价值,以权势评判高低,列子却告诫世人:真正的高贵在于灵魂坚守正道,不被外物左右,纵然生活清寒,精神亦能丰盈独立,在喧嚣尘世中守一方净土。
游方郎中
高处不胜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