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时期,有3位重要人物支持张国焘,这三人建国后是什么结局?

晨曦中的温暖如初 2025-04-26 16:50:52

在人民解放军的过往里,有这么一群特别的人,他们年轻时就加入了革命,还在党内挑过大梁,但奇怪的是,最后他们的位置并不高。

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这些将领在革命路上都碰到了难题,有的是身体出了状况,有的是走了弯路,犯了方向性的错误。

在长征路上,张国焘想搞“分裂”那一套,结果有三个人站到了他那边,这三个人就是陈昌浩、何长工和罗炳辉。

陈昌浩这家伙,立场那是相当明确。他啊,以前可是红军里头的大腕儿,许世友、陈锡联、徐海东这些人都归他管呢。

陈昌浩不光在莫斯科念过书,还实实在在参与过不少斗争,能力杠杠的,在红军里算是个老前辈了。

打从鄂豫皖根据地建立那会儿起,陈昌浩就一直跟徐向前和张国焘搭档工作,后来他还长时间做了红四方面军的政治委员。

当张国焘想要“把党中央拆开”的时候,陈昌浩明确站到了他那边,哪怕张闻天好几次去劝,也没能改变陈昌浩的主意。

要不是朱总司令和徐向前力挺到底,陈昌浩说不定就完蛋了,但好在党中央最后还是放过了他,没追究到底。

长征结束后没多久,陈昌浩和徐向前在一次往西的行军打仗里吃了大败仗,然后就被党中央安排去苏联做事了,一去就是整整十年。

新中国成立后,陈昌浩被分配到了翻译部门。到了那场长达十年的大动荡时期,陈昌浩在遭受批斗后,选择了吞毒自尽。

何长工的情况还算不错,他是毛主席特别倚重的人之一。1922年,他就加入了党组织,后来一直跟着毛主席,参与了秋收起义。

何长工最了不起的成就,就是他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给稳稳当当地巩固下来了。当年,毛主席还特意派他去找朱总司令的队伍,他在促成朱毛两大部队会合这事儿上,可是立下了大功。

遵义会议结束后,何长工挑起了红九军团政委的重担,他的任务是保护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从旁边进行掩护。这个安排,不知不觉中,给何长工后来的坎坷命运铺了一条艰难的路。

在张国焘打算“把党中央拆开”之前,何长工被张国焘给拉过去了,好一阵子都跟着张国焘的步子走。但这么一来,他就失去了党中央的信赖。

在后来的革命斗争岁月里,何长工离开了部队,没再继续肩负关键岗位,转而专注教育方面,他还做过抗日军政大学的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何长工担当起了工业部副部长的重任,但他还有个特别的经历,那就是参与了授衔仪式。时光流转,进入新时代,何长工又被推选为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这可是个副国级的荣誉头衔,从中不难看出他的地位与贡献。

罗炳辉,这位年轻时就离世的红军老将,也曾站在张国焘的一边。他在红军里的资历颇深,深得毛主席的认可,被称赞为始终追寻真理的起义将领。

罗炳辉最初是滇军里的一名将领,后来因为受到朱德的启发,他选择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与了赣西的武装起义,在我们党内可是个有名的军事高手。

从1930年长汀会议那会儿起,罗炳辉就成了红九军团的领头人,也就是团长。在长征路上,他和何长工一起,带着红九军团自己走自己的路。

张国焘想拉何长工入伙时,罗炳辉也一时糊涂跟了进去,但好在后来他突然清醒过来,这样才成功到了陕北,跟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汇合了。

罗炳辉因为那段经历,不再担任红军里的领导职务,抗战一开始,他就被调到了新四军,做了第一支队副司令。

解放战争打响的头一年,罗炳辉因为心脑血管问题去世了,享年49岁。虽然罗炳辉有过失误,但党中央依然给了他很高的评价,周总理还夸他是顶尖的指挥员之一。

0 阅读:27
晨曦中的温暖如初

晨曦中的温暖如初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