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国军将军救下8.6万红军,建国后毛主席下令:一定要找到他

蔡妹子 2024-12-01 16:00:33

引言:

1934年金秋,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正酣。在庐山召开的一场军事会议上,蒋介石意气风发地部署了"铁桶围剿"计划,企图一举歼灭红军主力。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这份绝密计划会在第一时间被送到红军手中。这位关键时刻挽救了8.6万红军生命的情报员,竟是他刚刚委任的赣北第四行署专员兼德安保安司令莫雄。从此,莫雄开启了他传奇的地下工作生涯。建国后,毛主席念其功劳,特派人赴港寻找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军。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更是一个关于信仰、忠诚与救国的动人故事。

大纲:

一、莫雄其人

16岁追随孙中山革命的热血青年

对蒋介石背离革命理想心生不满

在上海与地下党员刘哑佛重逢

加入中共地下组织,成为"红色特工"

二、生死情报

蒋介石庐山会议部署"铁桶围剿"计划

莫雄获取机密军事文件

与党内同志连夜整理情报要点

项与年化装成乞丐,冒死送达情报

三、八万六千人的生命线

情报及时送达周恩来手中

红军提前突围,踏上长征之路

蒋介石计划落空,开始怀疑内部有奸

莫雄继续在川滇等地暗助红军

四、功勋与归途

解放前夕险遭蒋介石毒手,辗转香港

建国后毛主席派人专程寻访

重返祖国,在参事室工作三十余年

1980年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

1934年国军将军救下8.6万红军,建国后毛主席下令:一定要找到他

1934年金秋,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正酣。在庐山召开的一场军事会议上,蒋介石意气风发地部署了"铁桶围剿"计划,企图一举歼灭红军主力。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这份绝密计划会在第一时间被送到红军手中。这位关键时刻挽救了8.6万红军生命的情报员,竟是他刚刚委任的赣北第四行署专员兼德安保安司令莫雄。从此,莫雄开启了他传奇的地下工作生涯。建国后,毛主席念其功劳,特派人赴港寻找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军。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更是一个关于信仰、忠诚与救国的动人故事。

革命征程铸就信仰丹心

1900年代初,广东英德大地上,年仅16岁的莫雄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毅然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队伍。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这位少年将军用青春和热血诠释着何为革命者的担当。

莫雄在粤军中建立了赫赫战功,凭借着过人的能力和广阔的人脉网络,他在军中获得了"莫大哥"的美誉。无论是军队内外,各路人马都与他交好,这为他日后的特殊使命埋下了伏笔。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逐渐偏离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目睹这一切的莫雄内心充满愤懑,他两次参与反蒋运动,但均以失败告终。

打击接踵而至,莫雄不仅失去了军职,还一度陷入困顿。然而,命运的转机在上海悄然降临。在这座繁华都市里,他邂逅了昔日在粤军共事的老战友刘哑佛。

此时的刘哑佛已经是中共的重要成员。两人促膝长谈,讨论革命理想与救国道路。在交谈中,莫雄发现中国共产党的理念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一脉相承。

经过深思熟虑,莫雄向刘哑佛表达了加入中共的愿望。党组织高度重视这位具有丰富军事经验的将领,但考虑到他在国民党军队中的特殊身份,李克农等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组织决定让莫雄继续留在国民党内部,成为一名隐蔽战线上的战士。这个决定让莫雄找到了新的革命方向,他开始了双重身份的地下工作生涯。

凭借着"莫大哥"的威望和人脉,莫雄在国民党军队中如鱼得水。他以国民党军官的身份四处活动,却在暗中为中共传递着重要军事情报。

为了让莫雄在蒋介石面前站稳脚跟,中共多次配合他演出"围剿"戏码。每当得知莫雄即将行动时,红军都会按计划边打边撤,让莫雄在蒋介石面前频频立功。

这些"战功"让莫雄逐渐赢得了蒋介石的信任。1934年,蒋介石任命他为江西德安赣北第四行政专署专员兼保安司令,这个位置恰好处于中央苏区的咽喉要道。

在组建新的司令部时,莫雄巧妙地安排卢志英、项与年等地下党员进入核心岗位。这支隐蔽的革命力量,为后来挽救中央红军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密传军情挽救红军大本营

1934年深秋,庐山云雾缭绕。蒋介石在这里召开了一场决定中央红军命运的最高军事会议。会议桌上铺开的军事地图上,清晰标注着红军主力的准确位置。

蒋介石胸有成竹地向与会将领们介绍他的"铁桶围剿"计划。在这个计划中,国民党军队将在赣州、吉安等地构筑层层防线,妄图将红军主力围困在闽赣边界。

就在这场机密会议结束的当晚,莫雄迅速将会议内容整理成详细情报。他派出心腹卢志英,连夜将情报送到了设在瑞金的中央红军指挥部。

情报内容震惊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莫雄传来的消息,蒋介石这次调集了60万重兵,准备对中央苏区发起总攻。敌军将在三个月内,逐步压缩包围圈,直至全歼红军主力。

在莫雄的情报支持下,中共中央很快确定了突围方案。红军主力将以闽西为突破口,向敌人防守薄弱的贵州方向转移。这就是后来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为了掩护红军主力突围,莫雄在德安一带制造了多起"红军活动"的假象。他命令部下故意放走"红军侦察兵",制造红军主力北上的假情报。

这些假情报让蒋介石相信红军主力将向北突围。国民党军队按照原定计划向北增兵,这为红军主力向西突围创造了有利条件。

莫雄的情报不仅帮助红军找到了突围的最佳路线,还让红军得以提前转移大量物资。在长征开始前,大量军需物资和医疗设备已经秘密转移到了预定路线上。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战略转移。莫雄继续发挥他的特殊作用,不断向红军通报国民党军队的调动情况。这些情报让红军在突围过程中多次化险为夷。

在这场生死攸关的行动中,莫雄建立的情报网发挥了巨大作用。他的部下项与年、卢志英等人,不断将国民党军队的部署变化传递给红军。

通过莫雄的情报网,红军总能提前得知敌军的包围圈位置和兵力部署。这些珍贵情报帮助红军主力避开了多次致命打击。

在突围初期最危险的时刻,莫雄传来的情报帮助红军避开了敌人在湘江设下的围歼圈。红军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队布下的第一道封锁线。

为了确保情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莫雄亲自协调多条秘密交通线。他利用担任保安司令的便利,在关键路段安插自己的亲信。

这些隐蔽的交通站,构成了一张严密的情报传递网络。通过这个网络,前线的军事情报能在最短时间内送到红军指挥部。

正是由于莫雄提供的这些关键情报,加上红军指挥员们的英明决策,8.6万红军将士最终冲出了国民党军队的包围。红军踏上了这条改变中国命运的长征路。

寻访功臣报恩情重如山

1949年,北京中南海的办公室里,毛主席正在翻阅一份尘封已久的档案。档案中详细记载了1934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军事情报行动,以及一位代号"莫大哥"的隐蔽战线英雄。

这些泛黄的纸张上,清晰记录着莫雄为红军传递情报的每一个细节。毛主席在文件上写下批示:此人功勋卓著,务必寻访其下落。

组织部随即成立了专门的寻访小组,由当年与莫雄共事过的老同志担任组长。寻访小组根据历史资料,从江西、广东等地开始寻找莫雄的踪迹。

解放战争期间,莫雄曾辗转多地。寻访小组沿着他的足迹,走访了数十个城镇,询问了上百位知情人。每一条线索都被仔细核实。

在广州,寻访小组找到了莫雄的几位老战友。这些老同志提供了重要信息:莫雄在解放前夕去了香港。寻访的方向终于明确了。

1950年初,中央派出专人赴港寻访。在香港的老华侨中间,打听到莫雄在铜锣湾开了一家小店维持生计。这个消息让寻访工作出现了转机。

寻访小组在香港展开地毯式搜索,走访了铜锣湾的每一条街巷。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在一家杂货店里找到了莫雄。

年过古稀的莫雄依然硬朗,正在店里忙着整理货物。看到寻访小组出示的中央文件,这位老将军难掩激动之情。

组织向莫雄转达了毛主席的亲切问候,邀请他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大陆。莫雄欣然接受了组织的安排。

1951年春天,莫雄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北京。中央特意为这位功勋卓著的老战士安排了住所,还派专人照料他的起居。

毛主席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莫雄。两位老战友忆往昔峥嵘岁月,谈红军长征时的惊心动魄。毛主席高度评价了莫雄在隐蔽战线上的特殊贡献。

在莫雄回到祖国的消息传开后,当年与他并肩战斗的老同志纷纷前来探望。项与年、卢志英等人与老长官重逢,场面令人动容。

组织上考虑到莫雄的历史功劳,安排他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在新中国的政治生活中,这位老将军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中央还特意安排人员,协助莫雄整理当年的革命文史资料。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录,成为了研究长征历史的重要档案。

莫雄在晚年时常参加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向后人讲述那段惊心动魄的地下工作经历。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革命后人。

如今,莫雄的事迹被收入了中国革命史教材,他用生命践行的革命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丰碑上。这位默默无闻的革命功臣,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历史褒扬。

壮志未酬身先去功勋永驻史册中

1958年深秋,北京协和医院的病房内,年迈的莫雄躺在病床上。组织特意派了最好的医疗团队为他治疗,但年事已高的老将军终究未能抵过病魔的侵袭。

在莫雄弥留之际,与他并肩战斗过的老战友们纷纷前来探望。这位为革命事业奋斗一生的老将军,最终在10月16日与世长辞,享年76岁。

消息传来,中央领导同志表示深切哀悼。毛主席亲自批示,要求为莫雄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并号召全党学习他的革命精神。

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追悼会,数百名老同志前来送别这位功勋卓著的革命前辈。

中央政治局发来唁电,高度评价了莫雄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特殊贡献。唁电指出,莫雄同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者。

全国政协专门召开会议,追授莫雄"人民功臣"称号。会议决定将他的革命事迹编入《中国革命英烈传》,让后人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军史馆特意开辟专门展区,详细展示了莫雄在1934年营救红军的事迹。那些珍贵的历史档案、照片和实物,真实记录了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中央军委决定,在军队院校的政治教育课程中,将莫雄的事迹作为重要教材。他用生命践行的革命精神,成为激励官兵的鲜活教材。

江西省在德安县建立了莫雄纪念馆,收集整理了大量关于他的历史资料。纪念馆每年接待数万名参观者,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莫雄的老部下们自发组织起"莫雄革命事迹宣讲团",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他们用亲身经历讲述那段惊心动魄的地下工作,感染了无数听众。

中国革命史研究专家对莫雄的事迹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认为,莫雄的情报工作为红军突围提供了关键支持,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解放军报等媒体多次刊发专题文章,系统报道莫雄的革命生涯。这些报道引起强烈反响,众多读者来信表示要学习莫雄同志的革命精神。

2010年,为纪念莫雄诞辰128周年,中央党史研究室编撰出版了《莫雄传》。这本传记全面记录了这位革命功臣的一生,填补了革命史研究的重要空白。

今天,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展厅里,莫雄的照片和事迹依然让参观者驻足。他用生命谱写的革命篇章,永远铭刻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中。

这位默默无闻的地下工作者,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他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进。

在莫雄牺牲后的多年里,他救助过的红军战士及其后人多次前往墓前祭奠。这份革命情谊,跨越时空,永远传承。

0 阅读:0
蔡妹子

蔡妹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