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SU7发生交通事故后发生爆燃,3人遇难,引人关注。新能源车发生事故后因为电池受损,发生爆燃的概率很高,这也引起了大家对新能源车使用的担忧,现在有好消息了!
4月3日,工信部正式发布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该新规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
这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新规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从企业技术储备上升为强制性要求。
怎么说:
1.发生热失控可逃生的时间变长了
①逃生时间由之前标准的5分钟升级到至少2小时
②这期间电池包或系统要无起火、爆炸现象
③电池包所有监测点温度≤60℃
2.热失控后报警信号必须要有
①5分钟之内必须发出报警信号
②报警前后5分钟内无可见烟气进入乘员舱
3.增加各种复杂故障场景模拟实验
比如传统针刺、外部加热、电池内部短路等情况,要更贴近实际失效模式。
4.为了防止底部侵入风险(比如飞石撞击),新增底部撞击测试
①乘用车全系纳入监管
②要求电池包或系统在直径30mm钢球以150J能量撞击后无泄漏、起火或爆炸
5.快充性能稳定性要求更高
要求300次快充循环(SOC区间20%-80%)后仍需通过外部短路测试
不禁发问:
1.大家对新能源车的安全期待很急迫,为什么要等到2026年7月1日起才实施?
因为以下环节都需要时间调整:
①研发技术升级与产线改造
②过渡期安排与行业适配
③检测机构升级设备和技术能力
④调整定价策略或优化供应链
2.到时不能达到国家标准的企业,怎么办?
要么被淘汰,要么抱大厂的“大腿”,结合自己的现有产能给它“打工”。
3.因为技术标准和研发能力要求变高,会不会让某些头部大企业借此机会形成行业垄断?
①此次起草单位囊括的电池企业包括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瑞浦兰钧、欣旺达、蜂巢能源、天津力神,大家都有话语权和行业的一定优势,想一家独大,很难。
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获悉,国家对垄断行为的打击力度很强。
4.电池安全标准变高,对老百姓来说,除了安全感变高,还有哪些实际的好处?
①车辆安全稳定性越高,发生事故的概率也就越低,所以保费自然也就越低了。
②据行业测算保费下浮15%-20%。
5.对于电池安全标准的越发重视,会带来什么新机会?
①电池检测认证市场有前途,就是进入门槛有点高。
②有可期待的利润空间,比如底部撞击测试单次检测成本都超过200万元。
③未来市场规模巨大,预计2026-2027年该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