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就要进入蛇年,亲朋好友间拜个年是必要的,而按照我们中国人的礼数,长辈见到晚辈总是要塞几个红包的。塞多少钱,就有讲究了,不管金额多与少,都该避开以下这几个数字,能省去人们不必要的麻烦,又能其乐融融,皆大欢喜。
红包的来历
在中国,过年要给压岁钱的惯例很早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叫厌胜钱。压胜钱起初并非实体货币,而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精神意义的文化图腾,类似于现在“纪念币”的概念。
例如春秋时期的墨刀、安阳刀,齐国的“齐建邦长大刀”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型的厌胜钱。这类货币常用于祭祀、祈福,自然也就成为互送礼物的一部分。
之所以叫压岁钱,是通假字,岁同“祟”,压祟便有镇压邪祟的意思。这里面较为流传甚广的故事,是说有种身子通体墨黑,双手却雪白的小妖,名为“祟”。每年除夕夜,就会出来害人,只要用它那双白皙手掌在小孩头上摸三下,孩子就会发烧呓语,从此变得痴呆疯傻。因此,人们就有了“守祟”的传统。
后来在嘉兴府,有户人家老来得子,“守祟”时孩子用朱红色的纸张将八枚铜钱包裹整齐,放置枕边。等到“祟”来作妖时,红包便放射出刺眼的光芒,击退“祟”在作乱。该版本流传甚广,也就慢慢有了包红包的习俗。
此后,明清、民国各有不同的象征,总体上都是在农历春节表达诚挚的祝福,以至于今天人们习惯使用移动支付,“给红包”这件事就变得更方便了。这里需要提醒一下,过年期间有许多红包链接、拜年帖之类的网络链接,我们应该保持充分的谨慎,春节期间往往也是电信诈骗的高发期,年轻的朋友们在做好自身防范后,也要看管好周边老人。
当东亚文化圈逐渐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后,除夕夜给红包便具有另外一种特殊的意义,许多国家的组织、政客纷纷积极参与到这一活动中,以求增进同当地亚裔的关系。
发红包时需要注意的
在不同地区,过年压岁钱红包也有不同的叫法,比如在闽南语中称作“压年钱”,香港地区则叫“利是”,新加坡则称“Ang Pao”。就大陆而言,包红包在南北方地区差别还挺大的,比如在北方地区,红包数额通常以百为单位,而南方则以个位、十位为主。北方的红包多往来于亲朋好友之间,而南方则也要包给普通的邻居、同事。
其实包红包这件事在北方更体现出“人情世故”,因为红包金额往往体现出长辈与晚辈之间的亲疏远近。有些家庭条件十分富裕、殷实的人,爷爷给孙辈的红包往往有成千上万。在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越发悲观之际,过年的压岁钱能完成首付,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情。倒是南方用红包作寓意的象征,似乎更符合我们传统文化中对红包的礼节性定义。
当然,这种习俗正在根据时代变化而随之更改,具体怎么包,完全取决于个人意愿与周边环境。只不过在包红包的时候,需要特意避开3、4、7三个数字,因为在谐音上被誉为“散、死、弃”这种极不吉利的数字。而以2、6、8这样的双数则意味着成双成对、六六大顺、八八大发等吉祥之意。
此外,在包红包时最好使用崭新钞票,外观设计也以大红色为主,在视觉上给人红红火火、新年新气象的感觉。送出红包时,也可以对晚辈给予学业、事业上的祝福。
如果我们在接收红包时,也有一些礼仪需要注重,比如双手接过红包并表示感谢,问候对方过年后并祝福身体安康,也不要当着众人的面拆封红包等等。
过年,最重要的还是气氛
其实在当今社会意识形态快速变化之际,红包的意义往往能体现出非同寻常的作用。
我们都能感受到各种严峻的社会问题,家庭关系也面临新的挑战,例如对婚姻、生育的安排,对经济方面的不同意见等等。
年轻人觉得自己压力大,对婚姻关系与家庭生活的悲观预期,导致了家庭成员间彼此关系有些疏远,坐在饭桌上也不知道该怎么开口,红包便给了大家一个很好的契机。
诚然,我们需要正视的是对某些家庭、个人而言,过年红包已经成为不小的经济负担。比如一个孩子要给200,但往往就是三五成群的孩子来领红包,这么一算便是数千块钱的开支。如果自己没有小孩的话,也就没有了进账支出,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年轻人宁愿留在出租屋里,也不再想着回家过年了。
让红包多一些礼节性象征,少一些铜臭味,可能才是增进年味的最好办法,而不是要通过红包来彰显自己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攀比,换来的只能是疏远。心意,是最重要的。
以上说的有关于送收红包的注意事项,主要目的是为过年的时候气氛能更红火一些,顺应各方心意,并非绝对的真理。比如三生万物的三,意同生、升,四也有四季发财的谐音,七有七星高照等等,大家收到不和谐的数字,也可以往好处去想。过年嘛,一切都要以大家团聚开心为主,若是过分讲究一些繁文缛节,伤了和气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老祖宗的规矩是帮我们更好地省去麻烦并带有一些祝福的诚意,若是上纲上线,咬文嚼字,反而辜负了老一辈的期望。
我们在包红包的时候,不必太过计较具体的数额,主要就是图个喜庆,开心比什么都重要。
信源:
环球网|红包来咯!各国发红包都有啥习俗,快来了解一下
BBC|华人社会不同的压岁钱与红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