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目光聚焦在关税战之时,另一个关乎国家科技命脉的领域正悄然陷入更危险的困局。
在这个隐形战场,我国对进口的依赖程度竟比芯片更高。
国产率不足1%,价值十万元以上的设备90%依赖进口,这个每年吞噬3380亿人民币进口额的领域,正在成为制约中国科技崛起最致命的枷锁。
那么,究竟是那个领域每年消耗我国大量资金?攻克这一领域的难点又是什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古老智慧,在量子时代展现出全新含义。
2022年临沂大学有台德国产的高端显微镜坏了,德国Scienta Omicron公司规定只能由他们自己的工程师用自家零件修,国内找不到人也没零件能替代。
这种情况在高端仪器里很常见,比如蔡司的显微镜坏了要寄回德国修,一修就是半年多。

2018年有个团队的低温显微镜出问题也是一样。
设备核心部分的技术被德国公司死死保密,别人修可能被告侵权,而他们原厂来修又磨磨唧唧,直接导致实验被迫中断,数据全废了。
由此可见,科学仪器的战略价值远超普通工业品。

从1901年到现在,近三成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成果,都是因为先有了新的科学仪器,比如电子显微镜、冷冻电镜这些。
人类第一次造出电子显微镜,直接推动了病毒学研究的突破;冷冻电镜的出现,让生物学研究有了大飞跃。

也就是说,能不能自己造出这些“科研武器”,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能不能做出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而且在医疗、军工这些关键领域,如果仪器靠进口,数据来源和安全性就没法掌控,会留下国家安全隐患。

现在国内顶尖实验室里,几乎所有高端科研仪器都是外国品牌的天下。
做实验用的色谱仪、质谱仪大多是美国赛默飞的,测晶体结构的X射线仪来自日本理学,分析分子结构的核磁共振仪是德国布鲁克的。

海关数据显示,咱们连续七年都是全球第三大科学仪器进口国,2022年光买这些仪器就花了487亿美元,而这些钱相当于同年芯片进口花费的三分之一。
在分析仪器、生命科学设备、医疗诊断设备、工业检测仪器等细分领域,垄断现象令人窒息。
核磁共振波谱仪国产率仅0.99%,流式细胞仪进口占比达98.7%,高端电子显微镜100%依赖进口,X射线荧光光谱仪国产份额不足5%。

2023年的统计显示,全球前20强的科学仪器公司里,美国占了13家,欧洲5家,日本1家,中国没有一家能上榜。
这种垄断不只是市场份额被外国拿走,更关键的是核心技术被卡脖子。

虽然咱们国内的科学家们也一直在紧追猛赶,可连续7年砸了12亿研发费,才勉强赶上2015年的国际技术水平,和国外最新技术还差了一大截。
这完全源于,进口仪器的技术锁喉远比我们想象中残酷。

北京一所大学就曾买了瑞士的高端显微镜,用了三年传感器坏了。
结果厂家不仅狮子大开口,维修费相当于设备原价的60%,还要求学校签“不准把这设备用在军方相关研究”的条款。
而这种不公平条款,在高端科研设备圈里也很常见。
像赛默飞这些外国公司,卖设备给咱们时,售后合同里经常附带各种苛刻条件,比如限制数据怎么传、规定只能在什么场景用。

国内企业在突围科学仪器领域时困难重重。
做质谱仪核心部件需要的特殊合金,国内材料纯度比国外差很多;光学器件的表面光滑度,国产最好的也比国际水准差7倍。
液相色谱仪的关键检测器技术,国内比顶尖水平落后15年;而且科学仪器领域83%的顶尖专家都在美欧日企业,国内人才很少。

更严重的是,现在形成了一种不好的循环。
国内很多肿瘤医院买设备时,国产的PET-CT比西门子便宜40%,但医院还是坚持买进口的,就因为觉得“用进口设备做的数据发国际期刊更容易被认可”。
这种固定观念导致国产仪器连在实际使用中发现问题、改进提升的机会都很难得到。

虽然这条道路长远且艰险,但我们中国人的骨子里从来都是迎难而上的。
前不久浙江杭州的聚光科技园区,传来了好消息。
工程师们正在调试的SUPEC 7000系列质谱仪打破了国外垄断,它检测灵敏度极高,就像能从西湖水里精准找出1粒盐。
研发团队花了8年攻克关键技术,把原本200万元一台的进口价降到了80万元。

而类似的突破还在多个领域发生:谱育科技新一代质谱仪拿下了疾控系统60%的订单,上海仪电攻克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联影医疗的CT设备打进了日本高端市场。
这些科研领域的人才们一直都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默默掘进,只为让我们中国人的腰杆越来越直。

对此,国家已经在政策上发力。
科技部“十三五”期间在科学仪器研发上投入超70亿元,还对国产首台套仪器给予最高30%的采购补贴。

但业内人都说,科学仪器这事儿急不得,需要像工匠一样慢慢打磨,缺的不是钱,而是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清华大学柳强教授也说,仪器创新靠的是长期技术和方法的沉淀。他们团队研发出国际水平的量子传感器,背后是整整13年不追求发论文、默默坚持的结果。

不管怎么说,如今的太平盛世,有他们在,老百姓们就可以安居乐业了。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团结一心,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为他们加油打气。

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胜负或将取决于谁能更耐得住寂寞。
要想彻底挣脱 “卡脖子” 枷锁,必须从现在起就狠下血本、提前二十年谋篇布局,容不得半点临时抱佛脚的侥幸!

信息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