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哀愁,也有那个年代的欢歌。只是时间的桥头不同,能看到河里的风景不一样,吹的风和船帆也不一样。在那些离我们相对比较久远的年代,在那些物资相对比较匮乏的年代,其实我们很难想象我们的前辈老兵们,曾经在军营里所过的日子。从少有的影像资料来看,上个世纪70年代,部队也面临巨大的后勤保障困难的问题。战士们吃多少,每个人每天定量供应多少米面油和肉,每个人每个月发多少津贴和工资,每年能发多少套军装,都和现在不能相比。能吃饱饭,填饱肚子,在当时来说,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因为和军营相比,当时营区以外的人们,生活更加清苦,上下忙碌,也不过只为求得一日温饱。
但就算是这样一个最低的目标,依旧很难满足。所以当时很多人家都选择把孩子送到部队去当兵,保家卫国当然是一方面,另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为了填饱肚子。无论怎样,部队都是能够吃饱饭的,即便是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70年代曾在北方部队服役过的老兵,在一篇自己的回忆文章里谈到过当年他在连队当兵时候的故事和一些服役细节。当时他们家非常贫困,家里好几个孩子,父母十分辛苦但也只能勉强糊口。而他正值年少,能吃能跑,家里经常吃不饱,为此父母心一横就把他送到了部队。那些年代,当兵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和出路,很多人因为当兵,从而摆脱了贫困,甚至改变了身份。
他当时去的部队在沈阳,他记得很清楚,部队规定他们每人每天有一斤半粮食的公园,伙食费是每个人每天4毛5分钱,一个月共计是13块五毛钱这样的伙食飞标准。可能这点钱,放到现在一天的伙食费都不够,但在当时,这已经算是十分不错的了,起码能保证大家能吃饱,不会饿肚子。关于这个一斤半粮食的标准,不是大家认为的就全部都是大米饭。当时北方部队的粮食是有配比的,也就是粗粮和细粮的搭配,具体标准记不得了,但是以粗粮为主,北方大多数都是吃粗粮。那时候,部队保障官兵吃饱饭是件大事,早餐吃得很简单,不像现在有牛奶、鸡蛋、蛋糕,甚至还有米线面条等等,有很多选择。那时候只有三样,老兵说,他们吃得最多的是小米面和玉米面混合成的发糕,统称二米面发糕,然后还有一些窝窝头,或者高粱米做的饭,没有其它的下饭菜,只有炊事班自己做的咸菜萝卜。
中午和晚上要稍微好一点,因为中午有米饭,也是二米饭,但是是大米和小米的混合饭,除此之外,还有两个菜,一个是肉菜。说是肉菜,其实最多一个人吃到的一片肉,加上一个素菜。吃菜不是最主要的,主要是饭要能吃饱,不然下午训练就要饿肚子。晚上就简单了,没有肉菜,饭还是一样的饭,菜全是素菜,通常是豆腐炖粉条子,还有土豆炒萝卜片,素菜汤。老兵说,他们当时最希望的是过年过节,或者周末,往往周末会改善一下伙食,八一节连队还会想办法多弄一些肉类。所谓的周末改善伙食,其实就是白面做的包子,太香了。另外过年过节,北方部队通常会包饺子,猪肉馅的,太香了。这些东西放到现在,再平常不过,但是在当时,却成为大家最渴望的东西。或许,这就是时代不同所带来的不一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