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淹七军是关羽巅峰之作,也是败亡转折,是"骄兵必败"典型

王老兵 2025-02-21 14:26:59

三国演义中,水淹七军这个典故非常出名,这个战斗是关羽个人军事生涯的巅峰之战,也是其败亡的转折点。关羽擒于禁,斩庞德,这一仗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他,但也让他成为“骄兵必败”的典型案例。而读三国,不仅仅要读其中的经典案例,更要通过这些案例,联系当时的背景和各方博弈的环境,来看三国政治角力的本质。先来看看这个战役,我们不妨从《三国志》上的记载来看,时逢建安二十四年秋,当时汉水暴涨,也就是说在关羽的军事布局已形成的情况下,已经部署军队对曹军形成战略压迫的情况下,老天爷出来凑热闹,帮关羽的忙。记住,这里面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关羽已经部署了军队,对曹军形成战略上的高压。

这是在前,秋季的暴雨接连倾盆,这是其后,这个先后关系不能乱,乱了就会让人有一种:这一仗是老天爷唱主角,而关羽没有发挥作用。其实不然,当时关羽确实做好了军事部署,具有体现在三个关键点。一是关羽率军对作战地区的地形进行了精密把控,他组织人员在襄樊上游建立水军基地,形成对曹军的居高临下之势。同时他也知道,当地汉水的水情是在秋季会发水患,于是他选择七月对敌人发动攻势。不但如此,他还预判了曹军的弱点,于禁"屯军低洼处"的布防失误被他精准捕捉。善战者,求之于势,古代名将都是用"因势利导"的战争哲学来帮助自己打胜仗。所以综上所述,关羽这一仗是有准备的,不是完全靠老天爷帮忙。这一仗打赢,既是关羽能力的体现,也是他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当时三国之间的博弈,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先说曹魏集团,他们的困境有两点,一是曹操65岁了,驾驭能力下降,内部权力交接过程中,各个接班人进入了权力争夺的关键时期。由此也带来第二个问题,那就是他们的战略重心放在哪个位置的问题,当时中原防御力量太薄弱,主力全部在汉中的争夺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的应对手段也摇摆不定,从"欲迁都以避其锐"到联合孙权,暴露出曹操的统治危机。当然,曹操的摇摆,本来也是他性格的致命伤。对此孙权集团的战略开始转向,在建安二十二年就与曹操秘密通使,私下勾兑。同时吕蒙的"全据长江"战略基本成型,夺取南郡便可以缩短防线300里,这种江防经济对孙权来说,是一种致命吸引力。老实说,孙权在保守和冒进上,选择了保守。

而刘备集团当时也有致命缺陷,一是荆州兵团与益州本部实际上已经战略脱节,二是集团内部没有更多人才,由此也衍生出另一个问题,他们对曹孙联手,完全没有预警。虽然水淹七军打了胜仗,但是也为关羽的败亡打下了结构性伏笔。首先是陷入了地缘政治陷阱。我们看荆州这个地方,荆州地处三方交界,这就意味着关羽要同时承受来自襄阳、合肥、江夏三个方向的压力,而一旦有战事,那么江陵至成都的通信距离超过1500里,援军需60日以上才能赶到,简直是个孤城孤军。同时内部也产生结构性问题,尤其是刘备称汉中王后,关羽"前将军"职位与"董督荆州"权限存在制度冲突,这是不可调和的,另外还有糜芳、士仁等元从派与荆州本土派的矛盾激化,也让人头疼。关键还有一点,那就是后勤的保障跟不上。

孙权断供湘关米,直接导致荆州军粮储备仅剩20日,加上江陵城内军械库意外火灾,动摇守军信心。所有因素叠加,关羽必败无疑。水淹七军揭示了一个残酷的斗争现实,在当时三国鼎立的脆弱平衡中,任何一方的局部胜利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关羽的悲剧本质上是刘备集团在快速扩张过程中,战略规划、人才储备、外交手腕等系统能力不足的集中爆发。有些胜利,或许紧接着就是失败。

0 阅读:2
王老兵

王老兵

分享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