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RFID固定资产盘点的工作流程

条码智控 2025-01-16 14:51:12

盘点前准备阶段

1. 确定盘点范围和目标

明确需要盘点的固定资产类别、所在区域等,例如是盘点全公司的办公设备,还是仅针对某个部门的生产设备等,同时确定盘点要达成的具体目标,比如查清资产实际数量、核实资产状态等。

2. 组建盘点团队

挑选熟悉固定资产情况以及具备相关操作技能的人员组成盘点小组,可包括资产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各部门负责对接的人员等,明确各成员职责,如谁负责数据记录、谁操作RFID设备等。

3. 收集固定资产信息

整理已有的固定资产台账,包含资产编号、名称、购置时间、规格型号、存放地点等基础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将作为后续盘点核对的重要依据。

4. 准备RFID相关设备及物资

检查并准备好足够数量且能正常工作的RFID读写器、标签等设备,同时备好备用电池、数据传输线等相关物资,确保盘点过程中设备不会因故障等原因影响工作进度。

5. 对资产粘贴RFID标签(若尚未粘贴)

对于还没有粘贴RFID标签的固定资产,要按照统一规则进行粘贴,标签需粘贴牢固且位置便于读写器识别,同时要将标签编号与资产台账中的对应资产信息准确关联起来。

盘点实施阶段

1.分区、分批次进行盘点

按照预先规划好的区域划分,如按楼层、车间等,分批次对固定资产开展盘点工作,避免出现混乱和遗漏情况。每进入一个区域,先核对该区域应有的资产清单。

2. 利用RFID读写器读取标签信息

操作人员使用RFID读写器靠近资产上的标签,读取标签中存储的资产编号等关键信息,读写器会将读取到的数据实时传输到与之相连的终端设备(如平板电脑、手持式数据采集器等)上。

3. 核对资产信息并记录

盘点人员将从RFID标签读取到的信息与事先准备好的固定资产台账信息进行逐一核对,查看资产名称、规格等是否相符,同时记录资产的实际状态(如是否完好、能否正常使用等),对于存在差异的情况,要详细标注并拍照留存(如有需要)。

4. 实时上传数据(如有条件)

如果具备网络条件,可将盘点过程中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上传至后台管理系统,方便后续的汇总和分析;若不具备实时上传条件,则要妥善保存好采集的数据,防止数据丢失。

盘点后处理阶段

1. 数据汇总与整理

将各区域、各批次盘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汇总,统一整理到电子表格或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中,梳理出资产实际盘点情况与台账不一致的地方,比如盘盈(实际资产比台账记录多)、盘亏(实际资产比台账记录少)的资产明细。

2. 差异分析与核实

针对盘盈盘亏等差异情况,组织相关人员进一步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资产购置后未及时入账、资产报废未做记录、资产丢失等原因造成,要通过查看相关凭证、询问相关人员等方式进行核实,确定准确的原因。

3. 更新固定资产台账

根据盘点结果以及差异核实情况,对固定资产台账进行更新,确保台账信息与实际资产情况相符,更新内容包括资产数量、状态等关键信息,同时要将盘点过程中记录的资产变动情况(如维修、调拨等)一并进行记录。

4. 生成盘点报告

撰写固定资产盘点报告,报告内容应涵盖盘点的基本情况(如盘点范围、时间、参与人员等)、盘点结果(资产总体情况、盘盈盘亏情况等)、差异原因分析以及后续改进建议等,向管理层及相关部门汇报盘点情况,为后续的资产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5. 进行后续资产管理优化

根据盘点中发现的问题,如资产标签易损坏、部分区域资产管理混乱等情况,制定相应的优化措施,比如更换更牢固的标签、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对特定区域资产的日常监管等,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