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不仅仅是“走出去”,更关乎如何在保持本土文化特点的同时,与全球文化对话。与’85新潮美术时期的艺术家广泛接触与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今天的年轻艺术家在创作和全球化互动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全球化视野?
12月5日,99艺术联合“艺术深圳”当代艺术博览会,99艺术、K空间创始人杨凯,策展人、艺术评论侯瀚如,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创始人郑林,深圳市设计与艺术联盟副主席、艺湾文化创始人栾倩,艺术家、策展人、上启艺术创始人杨勇,就“中国当代艺术的全球化视野”展开了深度的探讨。
文字根据嘉宾发言内容整理
按嘉宾发言顺序排序
《新时期语境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全球化视野》论坛现场
杨凯(主持人)
从’85新潮美术时期到千禧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与全球化语境之间有哪些关联性?
侯瀚如
中国与西方都是很大的范畴,太笼统了。我一直认为, 艺术家做艺术的理由首先要跳出自身所处的文化语境的限制,超越自己的文化身份,以获得思考,想象和表达的自由。 80、90年代的“前卫”艺术家,没有特意地想要代表中国,而是寻求个人的自由。反而是年轻一代中不少人有某种习惯性的意识,他们在海外学习后回到中国会强调中国身份,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当然,这个现象也不是一概而论的。如果说有一种代际的、时代的变化,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
策展人、艺术评论 侯瀚如发言
杨勇
我用自身经历作为回应吧。我和侯瀚如在90年代相识,当时参加了他和小汉斯在芬兰赫尔辛基Kiasma现代艺术馆策划的“移动的城市”群展,这是全球当代艺术史绕不过去的展览之一。我的参展经历是从国外开始的,当时的创作主要是影像和摄影。那个时期,西方对中国的热情非常高,很多大型的展览都需要中国艺术家参与,我也获得了很多展览机会。
从90年代中来到深圳,深圳的未知感让我有着强烈冲动和力量感,当时的深圳处在城市化的前沿,像一扇打开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直接面向全球化。时间跨越到2008年,中国被全球相对专业的艺术机构关注。20多年来,我从艺术家出发,很快成为一个组织者,顺势而为地组建了上启艺术,介入城市发展,这不是我主动选择,更像是被时代潮流和现象推动的。
郑林
’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中国改革开放中的艺术启蒙,艺术家从自身出发改变了整个艺术生态,正视了当代艺术的概念, 成为国际当代艺术范畴中的“中国现象” 。90年代后期到2000年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当代艺术在中国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艺术项目、双年展、艺术家等都在和国际接轨。唐人初期也是以中国当代艺术为主,逐步建立国际视野,也和一些国际艺术家达成合作关系。最近在做的展览,包括画廊本身以及与美术馆合作的展览,不乏东南亚艺术、亚洲当代艺术的群展。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创始人 郑林发言
栾倩
何香凝美术馆开馆后,我们做了很多’85新潮艺术家的展览,艺术家的创作趋势更倾向于个体表达、一个实验或是一种观念。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的如火如荼,中国当代艺术被推着进入了一个相对多元文化情境,中国艺术家打开了国际局面之后,有更多机会在国际艺坛展示和平等的对话。这一阶段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正是有着这一阶段的铺垫,中国艺术家们在博览会、拍卖、画廊的推动下广泛参与到国际展览和国际市场当中。进入互联网的时代,中国有更多更新一代的艺术家崛起,他们用AI、数字化、互联网进行创作,展现了新的面貌。
无论是当代艺术家还是像我们一样的艺术工作者,一直在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印象比较深刻的是2017年,OCAT和侯瀚如合作“深港双城建筑双年展”,邀请了移动建筑大师尤纳·弗莱德曼来到深圳,虽然已年逾九旬,但他的艺术理念非常超前,艺术家永远都有一颗跟随时代的年轻的心。
深圳市设计与艺术联盟副主席、艺湾文化创始人 栾倩发言
杨凯(主持人)
不同代际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他们是如何处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的?
侯瀚如
当下的年轻艺术家经常不会直接表达他们批判性的观点,他们表现得很懂世故,基本上都是做正确的事情。我觉得有意思的艺术是“搞错”,把话说错了才是有意思的艺术作品。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就在于政治正确,大家都可以很有礼貌的共存,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杨凯(主持人)
我想正是因为互联网时代,全球信息在传播上越来越扁平化、包括数字技术、AI等的应用,在艺术方面,尤其是年轻艺术家在创作媒介、创作方法上都能看到很多流行的,甚至是雷同的形式。
杨勇
当代艺术从’85新潮到今天,处在不同阶段,功能是有变化的。 我个人认为最早谈论当代艺术的小波实践者和先锋者,他们要释放一种人性的、自由的声音,而当代艺术被他们视为一种释放的工具,这在当代艺术领域中是极小的存在。随着与国际越来越多的互动,有画廊、博览会的生长,艺术领域也被不断被细分,后来艺术被社会建设所需要,到当下和互联网、AI等连接在一起,艺术被不断的打开,在时代变化和全球化洗礼中,艺术的盘子越来越大。这和好坏无关,只是一个发展的进程。
艺术家、策展人、上启艺术创始人 杨勇发言
郑林
’85时期中国艺术家受到西方的影响相对较小,更多受到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进程的影响,在创作表达更多强调观念。在当下艺术家的创作不再受上述的限制,做作品的材料、语言和方法更多元。
杨凯(主持人)
杨勇这30多年的创作生涯,从摄影到装置、绘画、影像作品,创作媒介的变化是主动自觉的,还是受到全球化的影响,被动接受挑战的?
杨勇
我不是那么跟随潮流的人。我是学画画的,到了深圳没有继续这一媒介是因为绘画对那时的我来说成本有点高。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情况下,我捡到了一台相机,好像突然找到了一个我和陌生城市对话的武器。但我不愿意被界定为一个摄影家,而是游历在不同媒介当中。我的创作基于我想表达的内容,并不局限于媒介本身。
杨凯(主持人)
唐人在选择艺术家合作上是怎样的标准?
郑林
唐人发展超过30年了,一直以来都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最权威、最实验的当代艺术展览和项目,合作的艺术家有黄永砯、赵赵、何岸等。唐人从2006年来到北京后,赞助了很多美术馆项目和双年展,像刚刚开幕的坪山美术馆的伍伟个展,杨勇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的个展。商业同样是我们考虑的地方,否则画廊坚持不到今天。 我始终认为一个艺术家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商业价值是最基本的 。
杨凯(主持人)
从何香凝美术馆到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栾总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想了解下美术馆在选择合作艺术家的标准是怎样的?
栾倩
何香凝美术馆和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都有专业的学术委员会, 选择全球化视野下活跃的、有态度的、用好作品说话的艺术家 ,这是一个衡量的标准,以确保在专业性的前提下,可持续的发展。
《新时期语境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全球化视野》论坛现场
杨凯(主持人)
站在策展人和艺术批评的角度,常年游走在欧美等地,你如何看待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关系?
侯瀚如
我策划过一些在名义上和中国有关系的展览,像2007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展览,这是中国第二次在威尼斯双年展上设立中国馆。我选择了沈远、尹秀珍、阚萱、曹斐四代女性艺术家,她们从日常生活经验里面演化出对世界图景的看法。所以展览的题目叫做“日常奇迹”。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基础世界观是十分男性化的,这方面的典型图像就是壮观的都市扩张,密集的摩天楼以及超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不是中国的发明,是美国式的现代主义的表达。
我记得1974年在电影院看到邓小平第一次去联合国大会发言的新闻。邓小平从汽车走出来,背景是美国纽约的高楼大厦。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现代化的都市景象,全场轰然。从那时候,我们就有了一种现代化世界的想象。深圳就是这种现代化建设很前沿的地方,建立特区时,深圳从临近的香港得到的不只是资金,而且是城市的形象,是美国式的高楼大厦发展而来的高密度的城市风景。这是非常男性中心主义的表达。几十年后中国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在策划那次中国馆时,我就问到,我们的现代化是什么?这里的“我们”不是中国,而是全世界。几位女性艺术家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什么? 她们带来的是一种不那么男性中心主义的当代世界的图景。这并不是要代表中国,而是探讨一些之前很少讨论的事情。 这可能是我跟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关系吧。
杨凯(主持人)
在男性中心主义之下,他关注到了女性艺术家群体,试图通过在普通人看来边缘的女性视角,展现中国现代化进程与女性艺术家的关系话题。这也是他在策展方法、美术史研究上代表性的实践。
正是策展人、艺术家、机构负责人等多种艺术从业者的共同参与,在现场交流和碰撞中,关于当代艺术的发展不断延续,才使得讨论与思考更具价值。
论坛主持人(左一)与论坛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