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杨靖宇的孙子出任县长助理,母亲叮嘱他:别要一分钱工资

飞翔历史说 2025-01-22 08:58:33

2005年,靖宇县政府大院内,一位身着朴素的中年男子正在办理入职手续。他就是杨靖宇将军的孙子——马继民。当工作人员准备为他办理工资关系时,马继民轻声说道:"不用了,我不要工资。"工作人员愣住了,这在他们的工作经历中还是第一次遇到。

这让人不禁想问:为什么马继民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一、一次特别的邀请

2005年3月的一个清晨,北京人民大会堂内灯火通明。杨靖宇将军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正在这里隆重举行。会场内座无虚席,前来参加纪念活动的各界代表络绎不绝。

在会场的一个角落里,马继民静静地坐着。他看着会场内悬挂的杨靖宇将军的巨幅照片,内心激动不已。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邀请打破了他的沉思。

"马先生,我们是从靖宇县来的。"一位身着深色西装的中年男子走到马继民面前,恭敬地说道。他是靖宇县县委书记张明,特地从东北赶来参加这次纪念大会。

"我们想邀请您到靖宇县任职。"张明递上一份印有靖宇县政府红头的邀请函,声音有些颤抖,"这是我们县里一致的决定。"

马继民接过邀请函,仔细阅读起来。原来,靖宇县准备聘请他担任县长助理,主要负责红色旅游开发和革命遗址保护工作。

"这个地方..."马继民轻声说道,"是爷爷最后战斗的地方。"

张明点点头,接着说:"是啊,1946年我们濛江县就是为了纪念杨将军,才改名为靖宇县的。现在县里正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特别需要您的帮助。"

就在这时,会场的大屏幕上开始播放杨靖宇将军在白山黑水间战斗的历史影像。画面中,大雪纷飞,杨靖宇将军带领抗日游击队在茫茫林海中穿行。

"马先生,您看。"张明指着大屏幕说,"这些画面就是在我们靖宇县拍摄的。将军牺牲的地方,现在已经建成了纪念馆,但还有很多革命遗址需要保护和开发。"

马继民站起身来,走到窗前。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他的肩头,他望着远方说道:"让我考虑几天。这件事,我需要和家里人商量。"

"好的,我们等您的回复。"张明从公文包里又拿出一份材料,"这是我们县里这些年来保护革命遗址的情况,您可以先看看。"

离开人民大会堂时,马继民的手中多了两样东西:一份邀请函,一份厚厚的资料。北京的春风拂过他的面庞,带来一丝暖意。

回到家中,马继民将邀请函和资料放在客厅的茶几上。这一晚,他辗转难眠。第二天一早,他就接到了母亲方秀云的电话。

"继民,我听说靖宇县请你去工作?"方秀云的声音透着关切。

"是的,妈。他们想让我去当县长助理,主要负责红色旅游开发。"马继民回答道。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这个邀请不仅关系到马继民个人的前程,更牵动着整个家族对革命传统的传承。方秀云知道,这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决定。

这个特别的邀请,就这样悄然改变了马继民的人生轨迹。很快,一场重要的家族会议即将召开,这将决定他是否接受这份充满历史意义的邀请。

二、家族会议的重要抉择

接到靖宇县的邀请后的第三天,马继民家中召开了一场特别的家族会议。客厅里,几盏台灯将房间照得通亮。方秀云坐在沙发正中间,马继民的姐姐、弟弟和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分坐两旁。

"这个邀请,大家都看看吧。"马继民将靖宇县政府的邀请函和相关资料递给在座的家人们。方秀云接过文件,仔细翻看着每一页。

"靖宇县这些年发展得不错。"一位长辈开口说道,"但是去当县长助理,工资待遇恐怕不会太高。"

"工资的事情不用考虑。"方秀云突然抬起头,声音坚定地说,"如果要去,就不能要一分钱工资。"

她的这句话让在座的人都愣住了。马继民的姐姐忍不住问道:"妈,为什么不能要工资呢?"

方秀云放下手中的文件,缓缓说道:"你们爷爷当年在白山黑水间抗日,连皮带都吃了,却从来没有向老百姓要过一粒粮食。现在靖宇县用他的名字命名,我们去了就是为了传承他的精神,怎么能谈钱呢?"

会议室里一时沉默下来。方秀云的话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深思。

这时,马继民的二叔提出了另一个担忧:"现在有些地方打着红色旅游的旗号大搞商业化,我担心会影响到杨靖宇将军的形象。"

"对,这一点必须注意。"三叔也表示赞同,"如果去了,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方秀云听着家人们的讨论,又补充道:"继民,如果你决定去,就要记住三点:第一,不拿工资;第二,不谋私利;第三,要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

马继民的姐姐拿起茶几上的资料,指着其中的一页说:"你们看,靖宇县现在正在规划建设抗联纪念园,还要修缮将军殉国地。这些工作确实需要有人去做。"

"是啊,"一位年长的族叔说道,"现在的年轻人对抗日战争的历史了解得太少了。如果能通过红色旅游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讨论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最终,家族会议达成了一致意见:同意马继民赴任靖宇县,但必须坚持不拿工资的原则,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工作。

就在家族会议结束时,方秀云又叫住了准备离开的马继民:"继民,明天你先去靖宇县看看。那里是你爷爷最后战斗的地方,去看看那片土地,去听听当地老百姓的故事,再做最后的决定。"

第二天一早,马继民就踏上了前往靖宇县的旅程。这次考察之行,将让他对这片承载着历史的土地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他遇到了一些让他终生难忘的人和事。

三、感动与责任的交织

马继民第一次到达靖宇县时,正值初春时节。县政府派人接他去参观杨靖宇将军纪念馆,没想到在纪念馆门口,遇到了一群特殊的访客。

"首长,首长!"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颤颤巍巍地走过来,她身边跟着另一位同样年迈的老太太。"我们等了很久了,就想见见将军的后人。"

这两位老人一个叫王淑芳,一个叫李桂芝,都是当年亲眼见过杨靖宇将军的见证者。王淑芳拉着马继民的手说:"1940年的时候,我才十几岁,亲眼看见你爷爷带着部队经过我们村。"

"那时候,日本人到处搜查,可咱们村的人都帮着藏粮食,给将军送情报。"李桂芝接着说,"将军说什么也不肯要老百姓的粮食,宁可自己饿着。"

王淑芳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用红布包着的小盒子:"这是我一直保存着的,是将军当年送给我爹的一个指南针。我爹过世前交代,一定要交给将军的后人。"

马继民接过这个沉甸甸的小盒子,手不由得有些发抖。盒子里的指南针已经锈迹斑斑,但仍能看出当年的模样。

"你爷爷和战士们就是靠着这样的指南针,在大雪封山的时候也能找到方向。"李桂芝说着,眼里泛起了泪光。

当天下午,马继民在当地干部的带领下,来到了杨靖宇将军殉国地。这里已经建起了一座纪念碑,周围种满了白桦树。站在纪念碑前,马继民听到了一个让他意外的发现。

"这些白桦树都是当地老百姓自发种的。"带路的干部介绍说,"每年清明节,附近的村民都会来这里献花,看看树木长得怎么样。有的树都三四十年了。"

就在这时,一位背着锄头的老农走了过来。他手里拿着一个旧水壶,正准备给树浇水。看到马继民一行人,老农停下了脚步。

"这位是杨将军的孙子。"有人向老农介绍道。

老农立刻放下水壶,激动地说:"我叫张德山,是附近杨木村的。我爷爷常给我讲,说是当年将军在这里牺牲后,村里人偷偷把将军的遗物藏了起来,就埋在附近。后来找是找到了一些,但肯定还有没发现的。"

张德山指着不远处的一片林子说:"那边还有将军和战士们留下的战壕,虽然年代久远,但轮廓还在。我们村的人一直在保护着这些东西。"

这天傍晚,马继民在靖宇县城的一家小饭馆吃晚饭。老板娘认出了他,执意不肯收钱。"您是将军的后人,这顿饭我请了。"老板娘说,"我爷爷就是东北抗联的老战士,常说要不是杨将军他们,就没有咱们的今天。"

这一天的经历,让马继民对靖宇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理解。当地百姓对杨靖宇将军的怀念和敬重,都深深印在了这片土地上。第二天一早,他就给家里打了电话,说明自己已经做好了决定,准备接受靖宇县的邀请。

四、无私奉献的坚持

马继民在靖宇县的办公室异常简朴。一张普通的办公桌,一把木椅子,墙上挂着一张东北抗日联军的老地图。这里成了他工作的主要场所。

"马助理,这是您的工资卡。"一天早上,县政府的工作人员送来了工资卡。马继民摆摆手说:"我说过不要工资的,这个卡你拿回去吧。"

工作人员有些为难:"这是规定,每个干部都要有工资卡。"

马继民想了想,说道:"那这样,把工资全部捐给县里的革命老区建设基金。"从那以后,他的工资卡一直躺在财务室里,分文未取。

早上七点半,马继民总是第一个到办公室。他习惯在办公室的小水壶里烧开水,泡上一杯绿茶,翻看当天的工作计划。中午,他都在机关食堂和其他干部一起吃饭,从不要求特殊待遇。

有一次,县里要接待一个重要考察团,安排马继民住进了县里最好的宾馆。但第二天一早,清洁工就发现马继民仍然睡在办公室的折叠床上。

"我住办公室就挺好,"马继民对前来询问的同事说,"省下的住宿费可以用来修缮抗联遗址。"

在靖宇县的日子里,马继民走遍了每一个抗联遗址。他常常带着笔记本,记录下遗址的现状和保护需求。有一次,他在杨靖宇将军殉国地附近的深山里,发现了一处尚未被发掘的地下交通站遗址。

"这里应该就是当年的秘密联络点。"马继民指着几块半掩在落叶下的石块说。他立即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确认了这处遗址的历史价值。

工作之余,马继民还经常去看望抗联老战士和烈士家属。在靖宇县东部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位抗联老战士的遗孀,已经九十多岁了。每逢节假日,马继民都会带着一些生活用品去看望她。

"你说你是继民啊,"老人家总是这样亲切地叫他,"你爷爷要是在天有灵,一定会为你骄傲的。"

2006年春节前夕,县里要给马继民发放节日慰问金。马继民再次婉拒了:"把这笔钱给那些困难的抗联后代吧。"

就这样,马继民的工作和生活渐渐与靖宇县的红色文化建设融为一体。他不仅参与了杨靖宇纪念馆的改扩建工作,还推动建立了多个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一天,县领导看到马继民的办公室还是那么简陋,提出要给他换套新家具。马继民笑着说:"不用麻烦了,我这些家具都挺好用的,咱们还是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吧。"

在靖宇县,人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晨,马继民独自在抗联遗址查看保护情况;中午,他在机关食堂排队打饭;晚上,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很晚,他在整理各个革命遗址的档案材料。这样的工作节奏,一干就是好几年。

五、传承精神的新篇章

2010年的一个早晨,靖宇县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时刻。经过五年的努力,杨靖宇将军纪念园终于完工了。纪念园内,松柏挺拔,白桦成林,展馆内的文物和史料记录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这些年,您付出太多了。"开园仪式上,县领导握着马继民的手说。马继民却指着周围的一切说:"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纪念园的建成只是一个开始。在马继民的推动下,靖宇县的红色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这里,追寻革命先烈的足迹。

2012年冬天,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传来。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在整理家中旧物时,发现了一份珍贵的手稿。这是一份1940年杨靖宇将军亲笔写的战报。老教师立即联系了马继民。

"这份手稿是我父亲当年从日军的搜查中抢救下来的,"老教师说,"一直藏在我家的墙缝里,连我都不知道。前些日子修房子才发现。"

马继民立即组织专家对手稿进行鉴定。经过专业人士的确认,这份手稿确实是杨靖宇将军的真迹。这个重要发现,为研究东北抗联历史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2013年,在马继民的建议下,靖宇县开始了"口述历史"工程。工作人员走访了数十位抗联老战士和烈士家属,收集整理他们的回忆和故事。

其中有一位老人的讲述特别令人动容。他说:"那时候,杨将军和战士们经常饿着肚子打仗。有一次,村里人偷偷送来一些粮食,将军却坚持让村民带回去,说'老百姓的粮食一粒也不能动'。"

2014年,靖宇县开通了"抗联精神"网上展馆。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了解到东北抗联的历史。这个创新举措,让红色文化传播有了新的渠道。

2015年春天,一支来自北京的研学团队来到靖宇县。这些年轻的大学生在马继民的带领下,实地考察了多处革命遗址。一位学生在参观后写道:"站在这片土地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马继民还推动建立了"靖宇县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年都有众多学校组织学生来这里参观学习。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年轻一代重温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十年间,靖宇县的红色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但在马继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项产业,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2015年底,马继民收到了一封特别的来信。信是一位参观过纪念园的中学生写的:"参观后,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牺牲,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0 阅读:0
飞翔历史说

飞翔历史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