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台湾!”——开国上将韩先楚于1986年去世前的遗言。
昔年同室操戈,如今两岸分家。台湾问题在七十年来一直是中国人的一块心病,从老一辈革命家到普通中华儿女都是如此。
建国之后,我们曾有三次机会解放台湾,彻底把这最后一块拼图拼回祖国大陆的怀抱。甚至于其中最近的一次,解放军已经摸到了台湾的海岸。
但就在这万事俱备的时刻,毛主席一声令下,终止了可能成功解放台湾的行动。
参战将领大为不解,甚至有人后悔的直跺脚。直到几十年后,这些老将军才看清主席当年的高瞻远瞩。
而毛主席当年担忧的两个解放台湾的问题,直到现在也没能彻底解决。
“台湾是中国领土,现在估计国民党残余力量大概全都要撤退到那里去,那里还有一个美国问题,台湾实际上就是在美帝国主义的保护下,这样台湾就比西藏问题更复杂,解决它更需要时间。”
对于台湾问题,毛主席于1949年2月曾这么回答过苏联特使米高扬。那语气斩钉截铁,充满了不容置疑的信念。
主席本人的态度已经十分明朗,那又为什么要突然叫停解放台湾的战略行动呢?
答案其实很明显:解放台湾,军事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如果想要弄清楚建国初期解放台湾的困难,我们还要把目光放到当时的国内形势上。
彼时的国内局势,已经呈现出自1946年国共内战开始后少有的明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不仅极大消灭了国民党军有生力量,还使得长江以北全境解放。
从数据上看,国民党军事实力,已由1946年的430万人,下降为204万人。反观我军,从1946年的127万人,扩增到358万人。
敌我力量的对比,已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解放全中国,马上就将成为既定事实。
总而言之一句话,国民党残部败退台湾,凭借台湾海峡天险负隅顽抗,已成定局。
战局的发展正如毛主席所料。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蒋介石彻底丧失了对大陆领土的控制,龟缩在台湾一隅。
解放台湾的计划,就在此时摆上了台面。
自辽沈战役后一系列大规模的胜利,使得一种骄兵情绪在党政军内部迅速蔓延,从而过分低估了接下来战争的残酷。
这个时候,相当多的领导干部都对解放台湾有一个共同的认知:
解放台湾不是一种困难,并不和解放南京上海有多大的区别。只要我们愿意靠上台湾的海岸,这个岛屿就将唾手可得。
然而谁都没想到的是,接下来发生的事,给了所有人的信心当头一击。
1948年10月24日,解放军第10兵团在成功拿下厦门后,决定一鼓作气拿下金门岛,从而为之后的对台作战创造有利条件。
人人都把金门当作熟透了的果子,仿佛只要伸一下手就可以拿到。
准备出发的战士脸上洋溢着微笑,紧了紧冲锋枪的背带。
可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此去,竟是一去不回。
3个建制完整的团,9000多人,就这么牺牲在了金门的海滩上。
这是解放战争以来少有的惨败。
解放金门尚且如此困难,就更不要说台湾岛本岛了。
金门战后的总结会是一片阴霾笼罩的,之前无往不利的高级指战员们齐齐低下了头。整个会议最突出的就是沉默,以及第10兵团司令叶飞颤抖的语气、握不稳战报的手。
会议开了整整一天,从太阳还没升起一直开到了黑夜,大致总结出了一件事:
目前阶段的解放军,渡海作战能力极其有限,盘据台湾的国民党残部军事实力很强。依目前来看,解放台湾困难很大。
这个论断,明显是合乎情理的。
自解放战争以来,我军长于陆战,在海空领域却极为薄弱。不仅无法自行制造舰艇飞机,甚至连熟悉海战的专业人才也极其稀少。
如果说有过海战经验的,那就基本上没有了。
与此相对的,国民党当局舰艇多达200艘,飞机也超过了700架,还有成体系的海军空军。
敌我力量对比之悬殊,无疑使得解放台湾更加困难。
而粟裕大将在1950年写给中央军委关于解放台湾问题的报告,更是印证了这一点。
粟裕在回复中央军委的报告里谈了两个方面的考虑:
“攻台作战是大事,务要动员全国人力物力。”
“希望能请刘伯承、林彪两位同志中的一位坐镇指挥,职所属华东方面务尽全力配合。”
总的来讲,粟裕将军认为解放台湾是一场需要动员全国的军事行动,这个3.62万平方公里的中国最大岛屿,决不是单靠某个军区或是几个军的配合就可以成功解放的事情。
这和当初的估计,是大有出入的。加之朝鲜战争的突然爆发,原定于1950年6月由粟裕指挥的第二次台湾解放行动,被迫搁置。
无奈之下,毛主席只好暂时叫停了解放台湾,将既定作战任务修改为预备作战。
实际上,这种军事上的困难到如今也没有完全解决。
台湾海峡常年刮着六级以上大风,就是晴天也能把人晃得七荤八素;目前台湾常备兵力接近二十万,现役战斗机五百余架,并且持有导弹等现代重型武器。
如果在目前的台湾问题上诉诸武力,解放军一旦久攻不下,那么情况就很有可能演变为东亚地区的“俄乌冲突”。
毛主席当年所担忧的第二点,就是国际形势对于解放台湾问题的阻碍。
从现在的角度看,美国肯定是国际上阻碍台湾解放的幕后黑手。但在1949年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情况,还和现在有很大不同。
当时阻碍台湾解放的力量,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被称为“老大哥”的苏联。
在谈到苏联问题时,毛主席在西柏坡就明确表示过:
“斯大林同志考虑中国的问题,更多的要出于国家利益,而不是我们共同的信仰啊。”
斯大林主政的苏联,凭借自身超级大国的地位,向来对于其他社会主义联盟的成员国有指手画脚的优越。
对于新中国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斯大林的态度也没什么两样。
在美苏最初的计划里,国共两党划长江而置是最优的选项。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发达的两个国家,在面对东方大国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
德国分裂了,波兰分裂了,你们中国也该有样学样!
对于美苏来讲,一个分裂的中国总好过一个完整强大的中国。
渡江战役发起之前,苏联甚至发来了斯大林本人起草的电文:
“如果中国共产党试图渡过长江,引发美国的军事干预,苏联将不会提供任何援助。”
这也是为什么渡江战役的发起时间在三大战役结束之后三月有余。要知道,整个三大战役加起来,也不过才打了四个月。
事实上,苏联在中国问题上,对国民党的态度充满了摇摆性。不仅苏联驻中国大使馆定址在南京,甚至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苏联大使馆竟然像长了腿一样,跟着蒋介石跑到了广州。
让人感到反直觉的事实是,美国大使馆留在了南京。
两个使馆,一北一南。北边那个社会主义政权,驻扎着资本主义的使馆;南边那个资产阶级政权,却能吸引着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把使馆迁到海岸线边。
于是乎,列宁与斯大林的画像,和孙中山、蒋介石并列,挂满了广州的街头巷尾。
一个信仰社会主义的大国,居然会在对外输出革命的道路上更倾向于一个资产阶级政权。
历史就是这么不讲道理。
幸运的是,由于革命前辈的不懈奋斗,美苏分割中国划江而治的计划流产了。
但这也惹火了斯大林!
渡江战役之后,斯大林本人在从苏联外长维辛斯基处得到这个汇报时,狠狠地把烟斗摔在了办公桌上,并指责毛主席是“中国的铁托”。
维辛斯基事后在回忆录里写道:
“自从1945年卫国战争结束后,我几乎没见过斯大林同志那样的愤怒。他嘴唇上雪白的胡须都上竖起来,眉毛气的发抖。”
斯大林自此对那个龟缩在台湾的国家分离势力保持了沉默,这无异于一种变相的支持。
我党见此情形,也不便于贸然和苏联交恶,加之后来朝鲜战争转移了国家战略重心,只好将原定1950年6月交派粟裕大将的解放朝鲜任务搁置下来。
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一直没有放弃国家完整的信念。国家一边发展工业,积蓄解放台湾问题的力量;一边默默等待,静候有利时机的到来。
转机出现在1953年。
那一年,斯大林逝世了。
随后的1954年,赫鲁晓夫在斯大林逝世后的苏联党政军权力角逐中最终险胜,成功坐上了社会主义世界第一强国的头号交椅。
问题也随之而来:赫鲁晓夫只是坐上了最高领导人的椅子,但这椅子坐的并不安稳。马林科夫、布尔加宁和朱可夫这样的技术官僚或是军队领袖,仍然让自己有时不时下岗的风险。
出身苏联党务系统的赫鲁晓夫,用手反复挠着自己那颗秃头,思索的脑袋都变得更光亮了,才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谁都没想到,这个办法,不仅让当时的苏共领导层集体吃了一惊,甚至改变了未来50年世界历史的走向。
这个办法就是,通过援助的方式,来获取中国方面的支持。
事实上,自从斯大林逝世,毛主席就成为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最具影响力和人格魅力的国家领袖。
这样的地位,是打出来的。
毕竟不是每个社会主义国家领袖,都能带领一个四万万人的大国,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一举终结过往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并且刚刚建国就能打退包括当时世界第一强国在内的十六国联军。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一把手,都在一些共同问题的看法上,倾向于听取一些来自中国,或者说来自毛主席本人的政治意见。
中国当时确实没有苏联强大,但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发展问题上,毛主席本人已经在社会主义联盟中有了很大建议权。
在这种条件下,积极改善中苏关系,以获取中国在意识形态解释权上对苏联的支持,成为了摆在赫鲁晓夫办公桌上的头等大事。
中国方面此时刚刚结束了抗美援朝战争,不仅面临着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世界施加的巨大压力,国内也是百废待兴。
毛主席和赫鲁晓夫之间一拍即合,中苏关系进入了历史上少有的蜜月时期,赫鲁晓夫甚至公然在苏共内部会议上高呼:
“就算我们只剩下一块面包,也要掰下来一半分给中国同志。”
暂时解决了来自苏联方面的阻力,对台问题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次提上了日程。
1958年前后,为了反制大小金门岛对福建沿海村落的炮火袭扰,福建驻军在中央军委的指示下开始了日后长达二十年的金门炮击。
这实际上是为了解放台湾所作的预演,既可以打击蒋介石反动派一系的嚣张气焰,也可以借此观察世界各国对此的看法。
与炮击相呼应的,是海军空军初步发展起来,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作战能力。
解放台湾岛的优势,比十年之前高了不止一个台阶。如果事情顺利的话,1959年台湾就会回到大陆的怀抱中去。
可没想到,福建海岸边几发炮弹打出去,却直接在国际上引起了震荡。
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回来之后就发表了“资本主义不是洪水猛兽”这个知名的个人论断,并且提出了“没有武器、没有军队、没有战争”的“三无世界”理论。
闻听金门炮击,赫鲁晓夫突兀的愤怒起来,甚至把遮掩秃头的帽子再办公桌上猛摔。
同时,他命令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前往中南海,质问“为什么如此重要的事情不先通知苏联”。
尤金同时带来了赫鲁晓夫没有摆在台面上的暗示:国共两党应当隔海相望,和平共处。
他当然可以堂而皇之号召和平,毕竟分裂出去的国土又不是他的!
毛主席对此的回应是这样的:
“这件事是中国自己的内政,苏联无权干涉!”
按理说,炮击金门确实是我国内政,赫鲁晓夫无权干涉。
但很明显,他现在已经站稳脚跟,又开始重蹈斯大林指手画脚的毛病了。
中苏之间长达5年的友好关系自此出现了裂痕。
这之后的一系列事件,使得中苏之间彻底交恶。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甚至后来一度想用核武器打击中国。
可笑的是,“三无世界”的理论提出还不到三年时间,古巴导弹危机就爆发了。这个二战之后人类存亡时刻最危险的时间,就是在赫鲁晓夫所谓和平的呼吁下诞生的。
同时对抗两个超级大国,在近代的历史上也是从未有过的。为了防备和苏联之间随时会发生的战争,国家战略重心转向了和苏联接壤的北方,没有更多的精力去顾及台湾。
解放台湾的事情,只好再向后拖一拖。
这一拖,就是六十多年,直到如今。
过去六十多年里,国际形势的不断变换一直对解放台湾施加无形的阻力。
美国现在又自发的充当起了“台独”势力的保护伞,2022年美国众议长南希·佩罗西公然窜访台湾,更是把对台独分裂主义分子的支持摆上台面。
以上种种,使得统一台湾的路并不好走。
但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并不能遮盖前途的光明。
而且以中国目前的实力,已经不惧怕任何来犯之敌。
一条海峡和阴谋割不断两岸儿女共同的血脉,只要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共同努力,解放台湾的那天,不会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