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收效率低下,竹制梳收工具,双季效率对比,孜然手工采收规范

春风十余 2025-02-20 07:25:31

采收效率低下,竹制梳收工具,双季效率对比,孜然手工采收规范

在农村,每到农作物采收的季节,那可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就说孜然这种作物吧,在俺们华北地区的一些农田里,种孜然的不在少数。孜然这东西,小小的颗粒,长得可精神了,茎直直的,叶子细细长长的,还透着一股特殊的香味。不过,这孜然采收起来可太让人头疼了。

就拿俺隔壁村的老李家来说吧。老李在自家的田里种了孜然,到了采收的时候,以前全家老小齐上阵,拿着小剪刀,一株一株地剪,那速度快不了多少。老李说,就这么采收啊,一天下来,一家人也就能采个一两亩地,而且人累得腰酸背痛的。特别是到了太阳大的时候,那地被烤得滚烫,人在里面弯腰剪孜然,感觉自己都快被烤焦了。

在南方的一些地区,比如广西,地形大多是丘陵,那里也种孜然。有个网友跟我分享,说他们那儿采收孜然都是靠请工人,因为地形不好走,大型机械根本进不去。而且手工采收的时候,因为没有好的工具,效率特别低。要是在山区,遇到下雨天,那地面泥泞,采收更是难上加难。有时候一场雨下下来,原本计划三天采收完的孜然,就得拖到五天甚至七天,因为湿滑的地面容易让作物受损,而且人也不方便干活,这就导致成本增加了不少。

说起采收工具,我发现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在有些地方,大家还用着竹制的梳收工具。这竹制梳收工具啊,看起来简单,就是用竹子做出来的像梳子一样的东西。但是它在采收孜然的时候还真有点用处。比如说在一些平坦的农场里,先用竹制梳收工具把孜然株轻轻梳理一下,把成熟的孜然穗梳到一边,然后再用手采摘,这样能稍微提高一点效率,不像以前那样盲目地剪。不过呢,这也只是稍微提高了一点,在双季种植的情况下,差异就更明显了。

我就仔细对比了一下双季孜然的采收。第一季的时候,按照老传统手工采收,从早上太阳出来开始,一直干到中午,头都晕了,才采了那么一点。到了双季的时候,因为前一季作物还在地里,土地有些板结,采收难度更大。如果继续用传统手工方法,一个月的时间可能都采收不完。但是用了竹制梳收工具辅助,虽然不能说让效率提高很多倍,但至少感觉上没有那么累了,而且进度也比单纯手工快了一些。

说到不同品种的孜然,这里面还有很多门道呢。有一种孜然品种,叶子稍微宽一点,这种孜然在华北地区长得还算不错,可是到了新疆那边,气候干燥,这种孜然的产量反而不如那种茎比较粗的品种。在新疆种植孜然的赵大哥就跟我说,粗茎的孜然品种更适合当地的气候,抗旱能力强,采收的时候虽然也有难度,但比那种叶子宽的品种要好采收一些。还有那种小小的、味道特别浓烈的孜然品种,在云南的一些小盆地地带种植,因为那里湿度比较大,这种孜然生长得特别茂盛,可是采收的时候就更麻烦了,因为它颗粒之间长得特别紧凑,用竹制梳收工具都不太好操作。

再看那冷门的绿植品种,像刺儿菜,这玩意儿生命力可顽强了,在俺们华北地区的田间地头到处都有。它和孜然比起来,采收方式那可太不一样了。刺儿菜到了采收的时候,拿个小镰刀一割就行,不过它到处长,采收的时候得弯着腰找,半天也采不了多少。还有车前草,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在南方的一些水田边经常能看到。车前草采收的时候得小心,别把根弄断了,不然就白采了。还有马齿苋,这东西在河南的一些村庄周围的地里很多。马齿苋采收的时候用手捏住它的茎,轻轻一揪就下来了,可是采多了手会被染得黑乎乎的。

在俺们华北的一些乡村田园里,种孜然也有不少讲究的。比如说,在播种的时候,得选好种子,那些饱满、没有病虫害的种子才能种出好孜然。播种的深度也很有讲究,太深了种子出不来,太浅了又容易被风吹走或者被小鸟吃掉。到了采收的时候,按照传统的规范,得在清晨或者傍晚的时候采,这时候的孜然比较饱满,也不容易掉籽。可是这传统的手工采收方式,真的很考验人的耐心和体力。

我还听说有个地方的种植户,之前一直都是传统手工采收孜然,后来从网上看到了一些其他地方的采收经验,就想试试新的办法。他就找来一些竹制的梳收工具,在自家的一亩地做试验。一开始,一家人还觉得挺好玩的,但是试了几天后发现,虽然有点效果,但是并不是特别理想。不过他没有放弃,不断改进使用方法,后来发现如果在竹制梳收工具的齿上稍微磨得圆润一点,采收的时候就不会伤到孜然的茎和穗,效率就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新疆一些广阔的农场里,采收孜然又是另外一种景象。那里的机械化程度相对来说高一些,可是在一些田地的边角地方,还是得靠人工采收。有个农场主就跟我说,他以前也觉得机械采收就够了,可是在实际操作中,那些边边角角的孜然如果不用人工补采,损失可不小。而人工采收的时候,如果能有更好的工具,像那种改进后的竹制梳收工具,那肯定能提高不少效率。

现在想想,这农作物采收真的是个大学问。每个地区、每种作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在采收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就像孜然,它的品种不同、种植地区不同、种植方式不同,采收的方法和工具就可能需要不断调整。

但是,我们还是有很多可以探索和改进的地方。像那些冷门绿植品种,它们虽然种植面积不大,但是也有自己的采收需求。我们在关注那些大面积种植作物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把一些采收经验和方法借鉴过来呢?而且对于竹制梳收工具这样的传统工具,我们能不能通过现代的一些工艺让它更加实用、高效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各位朋友,你们在农作物采收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难题呢?有没有什么独特的经验可以分享呢?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