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9年砸10亿在沙漠养鱼,因洪水赔的血本无归,却说这辈子值了

婉兮青竹韵 2024-11-28 11:40:43

“沙漠养鱼”任谁听说都是天方夜谭。

可甘肃一位男子却坚持了9年,为此他还投资了10个亿。

然而一场洪水过境,将他的心血全都销毁,多年的努力全部白费,就连伙伴和员工都离他而去。

就在他绝望之际,沙漠中的一棵绿芽却给了他重生的希望,让他摇身一变成了环保英雄!

那么,他为何要在沙漠养鱼?他是如何逆天改命的?

永登养鱼起步

在何延忠的儿时记忆里,家乡仿佛总是被风沙裹挟。

那漫天的黄沙,不仅吹低了农作物的产量,让乡亲们的生活过得紧巴巴的,也使得新鲜优质的鱼肉成为了餐桌上难以企及的奢望。

看着乡亲们为了生计辛苦奔波,何延忠心中暗暗立下宏愿,一定要改变家乡这贫苦的面貌。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永登县城西北发现了神奇的药王泉。

药王泉就像是大自然馈赠给这片土地的宝藏,泉水四季恒温,始终维持在8度左右。

清澈见底,尝起来甘甜可口,而其水源正是来自省内的祁连雪山融水。

看到药王泉的特性,何延忠敏锐地回想起读书时看到的知识。

原产于北美洲的虹鳟鱼酷爱低温环境,药王泉或许是养殖虹鳟鱼的绝佳之地。

于是,他兴致勃勃地开启了养鱼计划。可创业之路哪有那么一帆风顺。

一开始,资金问题就像一座大山横在了他的面前。无奈之下,他只能向乡亲们求助,提出共同投资的想法。

不出所料的是,质疑声此起彼伏:“虹鳟鱼”这个鱼种听都没听说过,谁知道有什么特殊要求。

大家都觉得这种事情不靠谱,甚至劝何延忠不要冒这个险,当心血本无归!

但何延忠没有退缩,他拍着胸脯保证承担所有成本风险,还承诺以后赚了钱大家一起分。

就这样,他好不容易组建起了一支百余人的团队。

接着就是建鱼塘、引泉水,满心期待着鱼苗能茁壮成长。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从外地运来的虹鳟鱼苗,还在路上就状况频出。

由于缺乏经验,对运输过程中的环境把控不到位,大量鱼苗半路夭折。

好不容易运到鱼塘的鱼苗,放进水里后也没了生气,变得萎靡不振。

何延忠心急如焚,赶忙四处打听原因。

原来是因为药王泉的水,在运输后氧元素浓度大幅降低,而虹鳟鱼对氧气的需求又极高。

好在何延忠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他开始日夜守在鱼塘边,仔细观察鱼的一举一动,任何细微的变化都不放过,还认真地记录下来。

他四处拜访养鱼专家,虚心请教养殖技巧,翻阅各种专业书籍,学习养鱼知识。

甚至跑到其他养殖场,向有经验的养殖户取经。

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尝试,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水落差供氧机制。

他把鱼塘改造成梯田的模样,这样一来,水在流淌过程中能充分与空气接触,水中的氧元素浓度就增加了。

在何延忠的精心照料下,鱼塘里的虹鳟鱼逐渐恢复了生机,欢快地游来游去。

随着第一批虹鳟鱼成功出塘,何延忠收获了创业路上的第一桶金。

消息传开后,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了希望,纷纷加入到他的养鱼事业中来。

到了1998年,甘肃省70%的虹鳟鱼都出自永登县。

永登县也因此摇身一变,成为了全国闻名的虹鳟鱼之乡。

阳关困境转折

随着永登县虹鳟鱼养殖事业的成功,何延忠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

2000年,眼看着养鱼场一步步变好,他又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在祁连冰川的源头敦煌阳关镇那里,顺着河道打造出一条完整的虹鳟鱼产业带。

当他把这个想法跟家里人和村民们一说,再次激起了众人的反对。

家人觉得他简直是异想天开,阳关镇那可是黄沙漫天的戈壁滩啊。

别说是养鱼了,就连正常生活用水都难以保障,这不是把钱往火坑里扔吗?

村民们也纷纷摇头,都劝他别折腾了,现在的日子过得也不错,何必冒险去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可何延忠是谁啊?他认定的事儿,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他不顾众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阳关镇的考察之路。

到了阳关镇,他才真正意识到这里的环境有多恶劣。那沙漠就像一个无情的巨兽,吞噬着一切生机。

一桶水倒在沙地上,眨眼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且地下的岩石坚硬得像铁疙瘩,想要人工挖掘河道,简直比登天还难。

没办法,只能先修路,然后用车辆运输爆破工具来开凿河道。

何延忠咬咬牙,拿出了2亿的积蓄,带着员工们一头扎进了这片艰苦的战场。

历经了漫长的两年,他们终于建成了一个1200亩的红鳟鱼基地,还投放了80万尾鱼苗。

看着那些鱼苗在水里欢快地游动,何延忠和员工们仿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在向他们招手。

然而,2004年6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了。

上游肃北县和阿克塞县遭遇了暴雨,洪水裹挟着泥石流奔腾而下,直扑阳关镇。

何延忠的养殖场瞬间被冲得七零八落,辛辛苦苦养的60多万条虹鳟鱼被无情地卷走,8000多万元就这样打了水漂。

员工们一个个都傻了眼,信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不少人开始打退堂鼓,纷纷递交了辞职申请。

那些重要的投资人看到这情形,也都撤资离开了。

何延忠好不容易缓过劲儿来,重新开始重建养殖基地,可没想到,2005年又一场沙尘暴来袭。

刚刚重建的养殖基地再次化为乌有,之前的两亿投入全部付诸东流。

何延忠的心情跌入了谷底,整个人陷入了极度的沮丧之中。

家人围在他身边,苦口婆心地劝他放弃,投资人也私下里跟他说,别再执着了,换个地方一样能赚钱。

何延忠也几乎放弃了,终于在有一次洪灾后。

他漫步在沙漠中,突然看到一棵原本枯死的胡杨树竟然冒出了一根嫩绿的新芽。

这一抹绿色,重新点燃了他心中的希望之火。

他意识到,想要在这片土地上发展产业,必须先解决生态问题。于是,他决定抗洪治沙。

沙海终成绿洲

何延忠想到了都江堰的治水智慧,打算在库木塔格沙漠边缘,打造一个类似的工程,也就是“沙漠都江堰”。

他把自己变卖资产换来的钱全都投入了进去,还四处邀请顶尖的水利专家。

他和团队在恶劣的环境中开始了艰难的摸索。在施工过程中,何延忠多次与危险擦肩而过。

有一次,突然来袭的沙尘暴差点把他整个儿埋在沙子里。

还有一回,施工现场发生塌方,他差一点就被埋在下面。但何延忠没有丝毫退缩。

在西土沟上游,他精心建设了分流设施,把祁连雪山的河道巧妙地分开。

这样在汛期的时候,洪水就能乖乖地流入蓄水池。

沿着蓄水池,又筑起了沙墙,经过沙墙的过滤,浑浊的洪水逐渐变成了清澈的水源。

何延忠为了这个工程,把自己的房子都抵押了,还去贷了款。

他亲自跑到工地上,和工人们一起干活。虽然资金常常短缺,工程进展困难重重。

好在当地政府看到了这个项目的潜力和意义,给予了大力的补贴,还派来了专业的专家协助他们。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沙漠都江堰”工程一点点有了模样,也为何延忠的梦想重新注入了生机。

时间来到2011年,考验再次降临。这一年,洪水汹涌而至,像是要把这片土地彻底吞没。

但幸运的是,何延忠精心打造的“沙漠都江堰”发挥了巨大作用,成功分流了90%的洪水。

尽管养鱼基地也遭受重创,损失高达1.6亿元,建筑被冲毁,上千万条鱼也没能逃过厄运。

但这场灾难却也证明了,“沙漠都江堰”工程的有效性。

此后,何延忠没有被挫折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改造这片土地的决心。

他继续投入精力建设加固防洪防沙设施,不断摸索改进水源净化的方法。

慢慢地,养殖基地与这些设施相互配合,形成了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生意也逐渐有了起色。

为了进一步推进他的计划,何延忠甚至抵押了永登的房产,用来重修“沙漠都江堰”。

并且在此基础上,打造了一个集旅游、养殖与观光于一体的产业园。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以每年3-4米速度向前推进的库姆塔格沙漠。

如今竟然开始后退,每年后退5-6米。

曾经荒芜的沙漠,逐渐出现了绿洲,地上也有了各种小动物的踪迹,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如今的何延忠,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被人嘲笑的“沙漠疯子”。

他凭借着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成为了备受尊敬的环保企业家。

有人问他,失去这么多身家不后悔吗?

可何延忠看着眼前的绿植,却说“这辈子值了!”

他为西北生态治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环境改造的伟大事业中。

就像塞罕坝从荒漠蜕变成旅游胜地一样。

正是有了众多像何延忠这样,坚守在一线的人员默默付出。

才让我们看到了环境改善的希望与可能。

结语

何延忠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完成了“沙漠养鱼”这一契机,他的事情告诉我们,只要心怀坚定信念,无论道路如何崎岖,都能开辟出光明之路。

而他也用行动告诉我们,面对困境时不应局限传统思维,要想办法积极探索创新,才能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央视网:《《讲述》 20181227 我奋斗·我幸福(二) 沙漠渔夫》-2018-12-28

2.界面新闻:《「特写」“沙漠愚公”何延忠:18年他让沙漠倒退5.6公里》-2018-11-3

3.新华网:《寻水“沙漠都江堰”——养鱼大王何延忠的战沙故事》-2013-9-10

4.光明网:《不教黄沙漫阳关——“养鱼大王”何延忠驯水治沙的故事》-2017-2-1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