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龙场悟道”,龙场到底在哪里?

信韬评旅游 2024-09-10 20:38:59

“龙场悟道”,中国历史上最为令人津津乐道的“逆袭翻盘”案例之一。王阳明因仗义执言,得罪权宦刘瑾,被贬谪到 “万山丛棘中”的贵州龙场驿。但他却克服了驿站遭废弃、断粮、疾病等众多挑战,悟道讲学,开创了影响中国与东亚儒家世界五百余年的阳明心学,其后更是屡建事功,门徒遍及天下,成就人生传奇。

那么问题来了,王阳明“触底反弹”的转折之地龙场,到底在哪里?

答案是——今天的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

中国阳明文化园坐落于修文县城。摄影/陆宇堃

位于修文县城的中国阳明文化园,占地3000余亩,气势恢宏。典雅的馆舍楼阁错落镶嵌,不时从明媚的花木间探出翘角飞檐。跟随如织的游客,登临其核心景点龙冈,山中嶙峋的阳明洞、虬劲的文成柏、沧桑的王文成公祠……仍在静静讲述500多年前王阳明谪居悟道讲学著书的往事。

正是王阳明的到来,带来了一场“造山运动”。龙冈山,这处低矮的喀斯特石山骤然“抬升”,成就中国古代思想界、文化界、教育界的一座巅峰。“十三郡人文,此为根本;五百年道统,得所师承”,这副清道光年间贵州布政使罗绕典题写的楹联,堪称修文县名的最佳注脚。同时,也说明了修文被誉作“王学圣地”“心学祖庭”的历史渊源。

龙冈山上君子亭。摄影/陆宇堃

更上层楼,伫足龙冈山顶的君子亭,极目眺望,景致几与王阳明当年所见无异:“开窗入远峰,架扉出深树”。如果把县城的规模缩小,把起伏的广厦换成逶迤的墟寨,修文就回到了它的前身——龙场驿。

一条路:修文龙场如何成为“黔中通衢”?

龙场并非中原人口中的那样“万山丛棘”,相反,它是一个山环水绕的坝子。因元时周边彝、苗、仡佬、布依诸族百姓,每隔五天,逢龙日、狗日,至此赶场(赶集)而得名“龙场”。

元明鼎革后,龙场隶属贵州宣慰司即水西彝族土司所辖的“水外六目”之地。这里的“水”,系指贵州第一大河乌江的上游段鸭池河。“水西”约今鸭池河以西毕节市所辖黔西、大方、织金等县市,“水外”约今鸭池河以东贵阳市所辖修文、息烽、清镇等县市。

今贵毕公路经六广河大桥连接修文与黔西。摄影/唐哲

1382年,明军平定云南后,明太祖朱元璋颁旨:“置邮驿通云南”,令云贵地区土司参与整修遭兵燹破坏的湘黔滇驿道和川黔滇驿道。湘黔滇驿道,由元代普安道扩建,又名“一线路”,分为湘黔、滇黔两段驿道。自今湖南沅陵,经贵州贵阳、普安至云南沾益、昆明,东西横越,全程约1100公里。川黔滇驿道,由元代乌撒道扩建。自今四川泸州、叙永经贵州毕节、乌撒至云南沾益,南北纵贯,全程约550公里。今天的G60沪昆高速公路就“借鉴”和“占用”了这两条驿道的走向和部分路段。

湘黔滇、川黔滇驿道虽然过境黔地,却在纵横之间,“遗漏”偌大的黔西北。意识到这点,彼时摄理贵州宣慰使的奢香夫人乃“提调军民”“刊山凿险”,主动铺筑500里驿道,打通黔西北的乌蒙山区。并选中龙场为首驿,分置陆广(今修文六广镇)、毕节(今毕节市二铺)等驿站,统称“龙场九驿”。因此功劳,其子被选入南京太学读书,水西土司被赐汉姓“安”。史称“水西安氏”。

终明一朝,安氏“除道利涉,计不惜其力”,相继在龙场九驿兴建“水西前后十桥”“千岁衢”等。其中,飞架鸭池河支流猫洞河的蜈蚣桥,又名龙源桥,因勾连龙场、陆广两驿,用途显著,于成化、正德、万历年间数度重修。方石垒砌的三孔桥身至今保存尚好,仿佛跨越了时光的河流,坚挺如昔。

“水西前后十桥”里的蜈蚣桥至今仍可以使用。摄影/唐哲

龙场九驿串连湘黔滇、川黔滇驿道,率先将黔西北拉入“国家路网”,渐次打破古代贵州的交通闭塞,一举奠定今日修文的区位优势。譬如,红军长征两过修文,抢渡索桥、宿营大木、激战扎佐……足迹遍及龙场、谷堡、扎佐、六屯、久长、小箐和六广,亦是修文作为“黔中通衢”的地位呈现。

如今,修文不但是贵州离省会贵阳最近的县城,仅25公里,而且县境内铁路、高速、国道纵横贯通,稳踞进滇、入川通道的黄金地段。回望明初,龙场也因修建驿站成为了黔中出入黔西北、黔北的第一门户,连接云、贵、川三省的交通枢纽,迎来一百多年后的王阳明。

贵州修文地形区位图。制图/田东玉

一个人,如何将修文变成人文重镇?

1508年春,被贬为龙场驿丞的王阳明颠沛万里抵达龙场时,才发现驿站早已荒芜。随行的两名僮仆在驿站附近的“小孤山”找到一个荆棘丛生的地下溶洞,方勉强栖身。

这个狭小、昏暗的溶洞被王阳明命名为玩易窝,“阳明子之居夷也,穴山麓之窝而读《易》其间”。后来,标志王学横空出世的龙场悟道,以及印证注释的《五经臆说》就萌生于此。

勉强捱过些时日,三人齐动手在玩易窝旁搭盖了一间草庵。尽管透风漏雨,但王阳明觉得堪与黄帝、尧居住的“茅茨迹”媲美。

玩易窝内部环境。摄影/陆宇堃

住,基本有了;吃,又成问题。面临绝粮断炊,王阳明攀青岩采柴薪、上西山挖野菜、至南山观耕种……一来二去,从前轻鄙稼穑的他学会农活,并与少数民族渐渐熟络,一起喝酒,“尽醉不知夕”;一起唱歌,竟让“越音(浙江山歌)”流行当地20多年。王阳明存世10余首田园诗,首首写龙场。在这些诗中,他并非一任谪宦,而是另一个陶渊明:“放锄息重阴,旧书漫披阅。倦枕竹下石,醒望松间月”。

田园之外,修文山水也激发了王阳明的灵感。哪怕不起眼的一堆山石、一孔岩洞、一条溪流甚至一场雪,皆能化作他的题材。据统计,王阳明创作贵州山水诗将近三十首,泰半吟咏修文。他走过“云际天桥隐白虹”的天生桥,脱口诵出饱含哲理的诗句:“……移放长江还济险,可怜虚却万山中”;他呼渡乘舟,在陆广河(鸭池河下游段,今称六广河)上,挥毫赋诗《陆广晓发》,感叹:“遍行奇胜才经此,江上无劳羡九华”。

修文天生桥,一种喀斯特地貌奇观。摄影/唐哲

除了诗作,王阳明还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1509年秋日的傍晚,王阳明偶遇吏目(明代从九品小官)“携一子一仆”赴任。两天后,王阳明听说他们丧命龙场以西20里的蜈蚣坡,赶去筑三人坟“埋之”,并写下一篇与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等齐名的祭文。此文悲悯萦怀、吊死伤生、催人泪下。王阳明借吏目凄惨结局,剖析自身贬谪心境——“未尝一日之戚戚”,继而慷慨作歌,“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这就是为路人恸哭的《瘗旅文》,后入选传世经典《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里的《象祠记》,也是王阳明龙场时期的作品。象祠位于水西腹地的彝族圣山灵博山,系古代水西彝族祭祀舜异母弟象的神庙。王阳明应贵州宣慰使安贵荣邀请,为之作记,提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观点。

黔西象祠全景。摄影/陆宇堃

之所以受安贵荣礼遇,在于王阳明的三封信。第一封感谢“接济”米肉;第二封劝阻裁撤驿站;第三封说服出兵平叛。三封信,尤其后两封,如同两记棒喝敲醒安贵荣,遵守朝廷法度。两人交谊,谱写了各民族交流史的佳话。安贵荣的重孙安国亨晚年服膺王阳明,经常寻访王阳明遗踪。修文最重要的两处摩崖石刻“阳明先生遗爱处”“阳明玩易窝”,便出自他的题书。

田园、山水构图了修文的底稿,而王阳明的诗文、行迹为之绘抹上厚重绚烂的人文色彩。大旅行家王士性、“后七子”之一的文学家吴国伦、江右大儒罗汝芳、日本阳明学者三岛毅的弟子金子新太郎、清宫宗亲等人、被幽禁王文成公祠三载的爱国将领张学良……他们游历修文,多有诗文留传,为此处人文胜地的历史篇章,打上一个个精彩注脚。

阳明洞如今已是一处人文胜迹。摄影/尹刚

一座书院,如何记载修文文教五百年?

“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

龙冈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1903年8月,贵州武备学堂的日籍教官清宫宗亲等四人朝圣修文,题刻一幅摩崖“阳明小洞天”。清宫宗亲的老师,“将阳明学引入(日本)宫中”的三岛毅闻知,赋诗“以表海外景仰之意”。

这首诗,所写正是王阳明“龙冈讲学”一事。1988年,年近八十岁的阳明学大家冈田武彦,不远万里从日本来到修文,也曾驻足于龙冈山上的王阳明讲学处,感慨万千。

龙冈山上的龙冈书院。摄影/尹刚

修文,为什么能成为一座受海外学人神往的“国际化”心学重镇?追溯其起源,我们便要回到龙冈书院的修建时刻——

“月照石门开”(《 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一轮明月升起时,王阳明在龙冈山腰,找到了当地人所说的东洞。因东洞较玩易窝敞亮通风,适合讲学,且景物仿佛会稽山阳明洞天,王阳明遂改其名为“阳明小洞天”,简称“阳明洞”。

于是1508年夏,他移居至此,开讲儒家典籍与心学理念。当地人闻讯而来,穿着民族服饰,说着各自方言,“雍雍济济, 周旋门庭”。

阳明洞内部空间很大。摄影/尹刚

后来听学人数越来越多,当地居民趁农闲时间,主动帮助王阳明于山顶“新构”龙冈书院、何陋轩,供其讲学、起居。后因“门生颇群集”,又续建宾阳堂、君子亭作为接待、游憩之所。

明代书院分官办、私立。龙冈书院是贵阳地区的第一座私立书院,故《贵州通志》载,清代知县李崇畯称“黔中之有书院,自龙冈始;龙冈之有书院,自王阳明先生始也”。即便置诸贵州全省,龙冈书院亦具承前启后的功效——书院数量从之前的5座猛增至之后万历年间的44座。而对于修文来说,其意义更加非凡。龙冈书院的肇立,带动了乡村文教的发展,当地“村村兴社学,处处有书声”。

1510年王阳明离黔赴赣后,陈文学、汤冔(xǔ)、叶梧等弟子遍历贵州,广建书院,讲学不辍,形成天下王门八大学派之一的黔中王门。嘉靖至万历年间,黔中王门与其他王门学派弟子掀起三次贵州讲学高潮,刊印王学著作,于龙冈书院添建阳明祠(即王文成公祠前身)、写诗撰文勒石刻碑……龙冈书院遂为天下王门之祖庭,龙场(修文)遂为黔中王门的第一学术重镇。

今日修文的王文成公祠。摄影/唐哲

1630年,龙场改设敷勇卫,办卫学;1687年,修文建县并置县学,县名取自儒家经典《尚书》:“偃武修文”,意为“停息武事,昌明文教”。据《修文县志》所载,明末以降,修文考中进士28人、举人上百,冠居贵州各县。

极少人知的是,清乾隆年间修文县令秦睿因仰慕王阳明,选址察院坡另建了一座龙冈书院。延至清末、民国,该书院先后改做修文小学堂、修文中学等,成为修文近现代教育的起点。

清末相当于日本的明治时期。王学自明代东传后,改称阳明学,在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等事件中发挥思想“先导”作用。因此,修文成为日本阳明学信徒向往的圣地。

王阳明纪念馆,访客众多。摄影/陆宇堃

上文所言1903年日本阳明学信徒的朝圣修文之旅,在当时还引发了一波贵州及西南学子探求强国之道的留学潮。其时,贵州大学堂(今贵州大学)选送150人负笈扶桑。他们学成归国后,活跃于社会各界,极大推动了中国和贵州社会的进步。

“龙冈书院”,真可以说是见证了修文作为人文重地的发展历程。

一座县城:修文名片远不止“王阳明”

500多年过去了,穿行于修文山歌般缭绕的县道、乡路之间,仍能邂逅王阳明的身影。在玩易窝遗址公园领略龙场悟道的欢喜;在蜈蚣坡古道体验“达观随寓”的放旷;在天生桥感受地理奇观的震撼;在阳明古渡船游六广河峡谷的秘境……

但今天的修文,并非只有“王阳明”。依托青绿逶迤的生态优势,修文引进高新技术企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实施山地特色农业,建成国家“菜篮子”保供基地……在诸多“名片”中,最闪亮的,莫过于修文猕猴桃所代表的“果盘子”工程。

修文猕猴桃种植基地。摄影/陈伟红

修文猕猴桃本是当地深山野果,外形修长玲珑,后经改良,果肉变得细嫩甜蜜,富含维C。加上修文拥有高海拔和酸性土壤,是“世界上最适合种植猕猴桃的地区之一”。历经多年推广,其种植面积突破16万亩,成为中国第三、贵州最大的猕猴桃产区。故而,修文又被誉作“绿海猕乡”。值得一提的是,修文猕猴桃还有一个昵称“良知果”,源于从种植到销售,果农绝不使用任何增产增收的农药,“良知”一以贯之,王阳明当年留下的人文印迹,仍然历久弥新。

每个周日清晨,修文县城都从赶场的嘈杂声中醒来,开始一天的烟火漫卷。而更多的故事,沿着修文的通衢大道,走向山重水复之外的辽阔世界。

远望修文县城与中国阳明文化园。摄影/陆宇堃

2024年地道风物推出

“多彩贵州:人文山水·时光峰峦”贵州文化专题!

本系列第三组文章,主题为阳明文化

包括二篇图文:

本期图文头条——

《跟着这位500年前的山地省“最佳导游”,

发现隐藏的贵州文脉!》

带你跟着王阳明的足迹,探索贵州的多彩人文

本期图文二条——

《王阳明“龙场悟道”,龙场到底在哪里?》

带你见证修文县如何从一座驿站出发,变为世界级的心学圣地

文丨庞勉

文字编辑 | 后果

图片编辑 | 陈金鱼

设计| 鱼一条,九阳

首图|梁曾

封图 | 梁曾

审稿专家

张明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副教授

贵州大学“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

参考资料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贵州卷》顾久主编 中华书局

《王学之源》杨德俊主编 贵州大学出版社

《古文观止》中华书局

《王文成公全书》中华书局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0 阅读:0
信韬评旅游

信韬评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