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
一艘船上,一对芬兰父子正搬运着两箱酒下船。
孩子推着小推车,或许是因为力气尚小或是路面稍有颠簸,一不小心,一箱酒掉落在地摔散了。
这一情景,若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很多家长可能会立刻火冒三丈:“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这酒可是我们辛苦弄来的,这得损失多少钱啊!”
然而,芬兰的这位父亲却全然不同。
只见那芬兰小孩脸上毫无一丝恐惧,迅速地在旁边找来拖布和扫帚开始清理,随后诚恳地跟父亲说:“sorry,daddy,对不起爸爸,从我的零花钱里面扣吧。”
而他的父亲只是平静地看了看,波澜不惊,没有丝毫的恼怒与指责。
这一幕,让一旁目睹的人充满了好奇与疑惑。
当上前询问这位父亲为何不生气时,他那淡定的回答令人深思:“我为什么要生气呀?他不是已经告诉我解决方案了吗?我觉得很合理啊。”
对比我们国内的常见情形,差异便凸显出来。
在国内,当孩子不小心将一盘菜掉到地上,正常的反应本应是孩子捡起倒掉并向妈妈道歉,或者主动提出弥补措施,比如重新炒一盘。
但实际往往是,家长一顿批评,而且常常上升到对孩子人格的贬低:“你怎么这么笨手笨脚,一事无成,这点事都做不好,是不是跟你爸一个样!”
这种批评方式,不仅打击面广,更重要的是偏离了问题本身,让孩子的关注点从解决问题转向了承受无端的指责与内心的自卑、恐惧,甚至导致孩子在面对挫折时,第一反应不是去解决问题,而是先陷入自我否定、恐惧,进而往后退缩。
人格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孩子,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与困难。
他们内心充满自信与安全感,在面对挫折时,不会轻易被打倒,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之道。
就如同芬兰的那个孩子,在犯错后首先想到的是承担责任、解决问题,而不是害怕被责备。
这种在人格教育中注重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独立、负责、坚韧的品质。
当孩子习惯了在错误中汲取经验,在承担后果中成长,他们会逐渐形成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和积极的思维惯性。
那么,在人格教育中,如何让孩子学会承担自然后果呢?
首先,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犯错时,不要立刻宣泄愤怒与不满,而是要像芬兰父亲那样,保持冷静,给孩子自我纠正的机会。
其次,引导孩子去思考解决方案。
鼓励孩子自己去面对错误带来的结果,无论是物质上的损失还是人际关系上的小摩擦,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当孩子弄坏了玩具,可以让他们尝试自己修理或者用积攒的零花钱购买新的。
再者,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和责任范围。
比如让孩子参与家务管理、个人物品的整理与规划等,在这些过程中,孩子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而一次次解决问题的经历,就是他们人格成长的重要基石。
人格教育是一门深远而细致的学问,从芬兰父子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值得借鉴的教育模式。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少一些无端指责,多一些耐心引导;
少一些情绪宣泄,多一些理性包容。
让孩子在承担自然后果中学会成长,在积极解决问题中塑造健全人格,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自信满满,勇往直前,无惧风雨,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