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是古代一种高尚之人的称呼,他们大多文采斐然,有很高文化造诣。
都说小隐隐于朝,大隐隐于市。
许由这位隐士鼻祖,尧帝要把君位让给他,他推辞不受,逃于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帝又让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些世俗浊言。
介子推隐中之隐,因割股奉君,被晋献公任命为司马,但随后他选择隐居山林,拒绝再次出仕。
当然还有很多隐士,比如严光,陶渊明,王维,他们大都寄情山水,寻求心灵寄托。
我今天说的隐士,是宋朝的林逋,他才是真正的隐士,不贪名利,不慕富贵,不贪恋人伦欢乐。
或许他对社会彻底失去希望,所谓心死莫大于哀,这大概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林逋是谁?乍一看名字,好像有点陌生,但是要提到他所写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首咏梅诗,那可是家喻户晓。
林逋,字君复,生于967年,杭州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
林逋死后宋仁宗赐谥号“和靖先生”,以示清高之节,后人就尊称他为林和靖。
林和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之家。不幸的是,就在林和靖出生不久,祖父去世,接着父亲病故,几年间家破人亡,林家一下子跌入寒门,林和靖也变成了一个孤儿。
少年林和靖并未屈服于命运,他勤奋努力,深入研读经史百家,最终成为杰出的诗人和书画家。
中年以后,他“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一生不娶不仕,种梅养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留下了“梅妻鹤子”的美名。
林逋自食其力,在孤山种了三百多株梅花,自己辛勤劳作,以出售梅花,梅子为生,还断然拒绝朝廷的征用,这是怎样的清贫辛劳的生活。
那么林逋为什么自觉远离繁华,甘心做一个清苦的隐士呢?其实他做出这样的选择,绝非一时冲动,这其中还有一段曲折哀伤的时代背景。
林逋,常被描绘为隐士和柔弱书生,然而现实中他文武兼修,心怀剑胆琴心。
在北宋饱受契丹侵犯的时期,因国家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军事疲弱,连连战败。
直至宋真宗登基,召回主战派名臣王禹偁chēng,启用寇准,并亲自督战前线,士气大振。
景德四年,宋真宗亲征擅州,捷报传来,契丹名将萧挞凛被乱箭射杀,举国欢腾。
在这热血沸腾的时刻,年轻的林逋毅然走出书斋,披上戎装,决心奔赴曹州前线以身报国。
他选择曹州,因其地理位置紧邻作战前线渲州,是物资转运的重要枢纽。
曹州知府谢涛,来自浙江富阳,负责管理支援前线的粮草和军资。由于林家与谢家有着深厚的世交情谊,林逋便投奔谢涛,希望能为抗击契丹贡献力量。
一想到沙场点兵,英气勃勃的林和靖是豪情万丈,一路上写下很多抒发爱国热忱的诗歌,其中一首诗写到:
几许摇鞭兴,淮天晚景中
树林兼雨黑,草实着霜红。
胆气谁怜侠,衣装自笑戎。
寒威敢相掉,猎猎酒旗风。
——林逋《淮甸南游》
树林中的雨水和地上的霜,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与作者的侠义之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自嘲自己的衣装像戎装一样滑稽,表达了对自身形象的幽默态度。
最后,作者通过描述寒冷的威严和风中飘扬的酒旗,展示了自己的勇敢和豪情壮志。渴望在猎猎酒旗风中痛杀敌军,保家卫国。
他踌躇满志来到曹州府,在知府谢涛的关照下,确实得到了很好的接待,但是,大家仅仅把他当做一位清客,陪他谈诗射箭,就是不允许他到澧州前线。
其实林和靖并不清楚,这是因为宋真宗已经产生了厌战情绪,对契丹的政策有了巨大转变。
1004年的这场战争,形势大好,宋军完全可以乘胜追击,可真宗厌战,他认为,双方打又打不赢,输又输不起,最后却签订了屈辱的条约,决定每年送给契丹二十万匹绢、十万两白银。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渲渊之盟”,性质是为求和丧权辱国、割地赔款。
接着,还罢免了主战派寇准的官职,重用奸臣王钦若。王钦若在宋真宗的授意下,搞了一个“天书封禅”的大骗局来糊弄民众,宣告说和契丹讲和都是天意,以这种迷信的方式愚昧百姓,以挽回朝廷颜面。
当时“封禅”骗局全国流行,尤其是一些读书人投其所好,写文章吹捧朝廷,以期得到重用。
林逋是一位正气凛然又精神独立的人,他拒绝谄媚朝廷。尤其是中央对契丹的政策冰火两重天,这让林逋大失所望,一腔热血无处抛洒,他灰心丧气地离开曹州府。
诗怀动叹嗟,驴立帽阴斜。
雨泺生新{左卤右兼},茅丛夹旧槎。
午烟昏独店,冈路透谁家。
几日江南兴,扁舟泊岸沙。
——林逋《出曹州》
这首诗充满了对时局的失望和愤慨,和来曹州时的心情截然不同,林和靖感觉到眼前一切都是昏暗迷茫的,天上淫雨霏霏,地下泥泞不堪,山岗上崎岖不平的小道不知通向何方。
于是林和靖下定决心要放弃污浊不堪的世俗生活,彻底归隐山林,他要在江南寻找一片净地,在那里“扁舟泊岸沙”,也就是要过一种远离世俗的隐居生活。
钱塘之胜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今天的西湖孤山已是一个市声繁华的风景胜地,但在北宋时期,孤山还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这里远离市区,人迹罕至,所以林和靖就决定选择在孤山隐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林道《山园小梅》(其一)
尽管其他花儿都凋零了,但梅花依然迎着寒风盛开,美丽动人,把小园的风光都占尽了。
它的影子稀疏地映在清澈的水中,清幽的芬芳在黄昏的月光下飘荡。
寒雀想飞落下来时,会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美丽,一定会为之倾倒。
幸亏我能低声吟诵,和梅花亲近,不用敲着檀板唱歌,也不用举着金杯喝酒来欣赏它了。
一株山乡小园中的梅花,赞美在众芳摇落百花凋谢的寒冬,只有梅花傲然开放。尤其是领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把梅花的高洁典雅描写得淋漓尽致,被誉为咏梅的千古绝唱。
北宋时期,林和靖的人格修为、诗词文章都达到了超凡脱俗的程度,在当时就被人们广泛赞誉,成为了那个时期的超级网红。
和他生活在同时代的著名诗人梅尧臣就认为读林和靖的诗歌能够“令人忘百事”,就是说读了他的诗词,人世间的烦恼忧愁全部忘记了,能达到“一诗解百愁”的效果。
一代名臣范仲淹也是林和靖的粉丝,十分钦慕他的风骨人品。范仲淹评价林和靖“风俗因君厚,文章到老醇”,还曾多次到孤山拜访,由衷地称赞他为“山中宰相”。
天圣六年(1028年),六十二岁的林和靖在孤山离世,去世之前,他给自己修好了生,还坦然地写下了一首遗诗: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头秋色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林逋《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
这首诗开头两句描写了坟墓四周的景色。第三句“茂陵他日求遗稿”说的是汉朝司马相如的一个典故。当时司马相如住在茂陵,去世之前,他专门写了一篇《封禅书》交给汉武帝。
司马相如在文中叙述了传说中七十二位国君封禅泰山的事迹,建议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更应该去泰山举行封禅,司马相如也因为《封禅书》而享尽哀荣。
林和靖借助这个典故来表白,自己和司马相如不同,不会留下《封禅书》以讨好朝廷。借此来讽刺宋真宗和奸臣王钦若欺骗天下的“封禅”行为,以表明此生追求品行高洁,绝不与阿谀奉承之辈同流合污。
林逋一生不求闻达,带着一身梅香飘然而逝,只留下了满山的傲骨红梅和两只无依无靠的仙鹤在坟前哀鸣。
宋朝南渡,杭州变成帝都。下令在孤山上修建皇家寺庙,山上原来的宅田墓地都要迁出,唯独留下了林逋的墓。南宋灭亡之后,盗墓贼挖了林逋的墓,坟墓之中,陪葬的只有他生前常用的端砚和一支玉簪。端砚是他必备之物,那玉簪呢?
终身不娶的林逋,年轻时有着怎样的往事让他心灰意冷,对仕途失意,归隐林泉孤独终老呢?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相思令·吴山青》
一对心心相印的男女,本应携手共度余生,却注定无法结为夫妻,面对无奈的诀别,他们心头涌上的是怎样无尽的悲痛?
这首《长相思》,可称是以貌似轻盈的民歌风味,诉说了内心的沉郁悲苦。
钱塘江面上,年年舟来船往;江两岸的青山,年年送往迎来,可是,这山山水水哪里懂得离别之情?更不用说像他们二人此刻这种撕心裂肺的诀别之情了!
泪水盈盈,潮水已平,船必须开了,本该把罗带打成同心结而成为夫妻的人,现在必须诀别了!留给今后的,怕只有“长相思”了!
早林浦二百年的白居易就有名作一首《长相思·汴水流》相比之下,白居易之作为常见的传统思妇词,不似林浦的这首隐含着难言之痛。
林逋,是文人笔下清高自许、不食人间烟火的典型,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这样的人,怎么会写儿女情长呢?
“罗带同心结未成”,与心上人惨痛诀别的盈盈泪水,彻底摧毁了他心中的爱情,对爱情的极度忠贞,可能使他在诀别时刻发出终生不娶的誓言,对拆散他们的社会势力的恨恨不平,更可成为他隐居不仕的原因。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历来人们只注意到其中对梅花清高品德的称颂,可细细想想,在隐居的清苦岁月里,在孤独寂寞的月夜,林逋凝神而痴痴地望着倒映在清浅池水中梅花的疏影,嗅着在朦胧月色里飘散出的梅花那清幽的香气,难道不会是在痛苦地回首往事么?
那淡美的梅花,那清幽的香气,会不会成为他早已诀别的心上人的化身呢?长相思啊,永远的相思,无处不在的相思!
在那个年代,远离官场或许不算很难,但是抛弃了人世间夫妻人伦欢乐的人才是难得的,这个潇尘脱俗没法形容。
他是真正的隐士——林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