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这5种情况不用做肠镜,不要被以健康的名义忽悠了

韩玄来看趣事 2025-03-29 20:08:3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三月的风吹得人心也浮,街头巷尾的诊所体检如火如荼,朋友圈里转发着“肠癌年轻化”“早筛早治”的文章,仿佛不做个肠镜,都对不起自个儿的五脏六腑。

可就在一位六十多岁的潮汕阿婆含着泪说“做完肠镜两天肚子都胀得像鼓”时,旁边的年轻人却在嘀咕:“现在不都说越早查越好吗?”——这句话乍一听有理,细琢磨却未必靠谱。

肠镜,这个听着就让人一激灵的检查项目,被赋予了“发现早期癌症的利器”之名。

但凡沾上“癌”字,老百姓的心理防线就像下雪的屋檐,轻轻一碰就塌。可现实是,有些人打着“体检”的旗号,硬生生把不该做的肠镜变成了“必做项目”。

这不仅浪费金钱,更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并非所有的肠道问题都需要“掏心掏肺”地查一遍,以下这五种情况,做肠镜反而弊大于利,不辨不明,盲目跟风,只怕是“吃力不讨好”。

无症状的年轻人,家族史也没有

“年纪轻轻,查什么肠癌?”这不是轻视,而是科学。

来自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联合复旦大学医学院的流行病数据发现,40岁以下的普通人群中,肠癌的发病率不足万分之二,而其中真正通过肠镜筛查发现早癌的更是凤毛麟角。

美国的多中心研究也早在2022年指出,在无家族病史、无症状的年轻人群中进行肠镜筛查,所带来的医疗收益远低于其成本和风险。

尤其是一些“打着健康名义”的体检套餐,动辄推荐给20岁出头的年轻人做肠镜,无疑是“杀鸡用牛刀”。

再说了,肠镜检查并非像量血压那般简单,它需要肠道清洁、灌肠、麻醉,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穿孔、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年轻人肠道弹性好、代谢快,偶尔腹泻或便秘,多是饮食作息惹的祸,根本不必动用“重炮”。

单纯的痔疮或肛裂

“菊花一紧,怀疑人生。”许多人一见便血就吓得不轻,脑海中立马浮现“肠癌”两个字。

然而,在中华医学会肛肠分会2023年的临床指南里早就明确指出:非持续性、排便后滴血型、伴有疼痛的便血,多为痔疮或肛裂引起,与肠道恶变无关。

特别是在南方一些湿热地区,重口味饮食加上久坐不动,痔疮高发如“家常便饭”。

此类人群只需通过肛门镜或直肠指检就可明确诊断,根本不需要做整个肠镜。

有趣的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项研究还发现,很多“痔疮便血患者”做肠镜后,反而诱发了原本稳定的痔核脱垂,加重病情。

倘若本就患有心血管疾病,再加上肠镜检查过程中的麻醉应激,真是雪上加霜。

近期做过肠镜,报告正常

“查都查了,过几个月再查一次图个安心。”这话听着像是谨慎,其实是一种焦虑的投射。

根据国家消化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的最新共识,肠镜检查结果若无息肉、无炎症、无肠道结构异常,下一次复查的推荐周期是5至10年。

不少地方为了“创收”或者“服务升级”,不断向患者推销年度肠镜复查,实则是“健康焦虑型经济”的一种体现。

医学专家指出,频繁肠镜不仅增加医疗资源浪费,还可能造成肠黏膜损伤、菌群紊乱,反而打破肠道生态平衡。

特别是中老年人,若反复清肠、禁食、上麻醉,这对身体本就是种折腾。

所谓“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健康检查也要讲究分寸。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

别小看肠镜前那一口气。为了让肠镜顺利推进,患者往往需要深度镇静或麻醉。

然而对于那些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严重心功能不全、冠心病不稳定期的患者来说,这一过程简直是“走钢丝”。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4年的临床数据显示,此类重症患者在接受肠镜检查时,出现心律不齐、低血压、呼吸暂停等并发症的风险是普通人的4倍以上。

更要命的是,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抢救条件若不成熟,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医生建议,这类患者若无明确的肠道症状,完全可以选择粪便免疫化学试验(FIT)或CT肠道造影等替代手段,不必非得“硬闯肠关”。

精神状态不稳定或认知障碍者

“老人痴呆,肠镜就做不了了?”这不是歧视,而是风险控制。

肠镜检查过程中需要患者保持特定体位、配合医生操作,对于那些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严重抑郁或焦虑障碍的群体,配合度低,危险系数直线上升。

国内外多项研究指出,在认知障碍人群中进行肠镜检查,术中躁动率高达30%以上,不仅影响检查质量,甚至可能造成肠道穿孔、出血等严重后果。

再加上镇静药物代谢变慢,术后苏醒时间延长,诱发谵妄和行为失控的情况并不少见。

对于这类特殊人群,医生更推荐通过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超声、影像学等非侵入性手段进行初步评估,降低风险,避免“好心办坏事”。

许多人误以为“查得越早、查得越多,就越健康”,却不知“过度筛查”早已成为当代医学的“沉默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21年就发出警告,不加选择的群体肠镜筛查,不仅不能显著改善人群健康,反而可能导致过度诊断、心理负担加重和资源浪费。

肠镜的确是筛查结直肠癌的重要手段,但它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钥匙。

就像锁有千种,钥匙要对口,检查也要因人制宜。

倘若将健康比作一碗老火汤,肠镜不过是其中的一味药材。喝汤不能只靠一味药,养生亦不能只靠一个检查。

科学理性判断,才能不被“健康焦虑”牵着鼻子走。

参考资料:

1. 国家消化疾病临床研究中心《2023年肠癌筛查中国专家共识》

2. 北京协和医院与复旦大学联合发布《肠道肿瘤流行趋势与筛查策略研究》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1 阅读:828
韩玄来看趣事

韩玄来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