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车巨头的寒冬:降价与合作背后的行业变局

游龙科普 2025-04-19 10:24:36

在繁华的商业街上,有一家曾经门庭若市的高端服装店。店内陈列着国际知名品牌的服饰,价格不菲却一直不乏顾客。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店里的顾客越来越少,即使挂上了“降价促销”的牌子,效果也不尽人意。为了改变现状,店主开始寻求与当地一些新兴设计师合作,希望能为店铺带来新的生机。

国际豪车巨头们如今的处境,就如同这家高端服装店,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寒冬,被迫降价促销,还纷纷与中国车企合作,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行业变革呢?

曾经,国际豪车巨头凭借着深厚的品牌底蕴、精湛的制造工艺和卓越的性能,在全球汽车市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享受着高额的利润和消费者的追捧。

像保时捷,在中国市场一度风光无限,“加价提车”的现象屡见不鲜,2021年交付量达到9.57万辆的顶峰,中国市场成为其全球第一大市场 。

然而,近年来,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2021年起,保时捷销量一路走低,2024年交付量仅为5.69万辆,同比下降28%,中国市场降至其全球第三大市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交付量更是大幅下降42% 。除了保时捷,其他豪车品牌日子也不好过。玛莎拉蒂2023款2.0T GT版车型在上海地区经销商报价中,裸车价从指导价65.08万元降至50.08万元,优惠15万元,2025年1 - 9月进口总销量为878辆,同比下跌79%;宾利、劳斯莱斯、法拉利、兰博基尼和迈凯伦等品牌同期销量跌幅也分别达到44%、57%、44%、48%、88%。

豪车巨头销量下滑,首要原因是经济环境变化与消费者观念转变。经济下行和产业周期调整,让消费者购买力受到影响,尤其是曾经支撑豪车消费的中产阶层和新富群体,消费变得更加理性务实。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豪华车的认知发生转变,不再仅仅看重品牌,驾驶体验和智能化配置等也成为重要考量因素。过去豪车品牌靠品牌光环就能轻松赢得市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更是给国际豪车巨头带来了巨大冲击。以比亚迪仰望系列和问界M9为代表的国产新能源汽车,在技术创新、设计美学和用户体验等方面表现出色。

仰望U8凭借易四方技术,实现原地掉头、应急浮水等独特功能,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问界M9搭载鸿蒙智能座舱,拥有丰富的智能交互功能,配合优秀的舒适性配置,为用户带来极致体验。这些国产新能源汽车以高质量、高性能和相对合理的价格,满足了消费者对环保、科技感的追求,吸引了大量原本可能选择豪车品牌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

面对困境,国际豪车巨头开始采取降价促销的策略。但降价并非长久之计,过度降价不仅压缩利润空间,还可能损害品牌形象。

于是,与中国车企合作成为他们的又一选择。保时捷与地平线在智能驾驶研发上展开合作,大众旗下软件公司CARIAD与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酷睿程,深度参与大众中国车型软件开发,奥迪选择与华为合作,在多款车型上配备华为双激光雷达高级智驾方案 。

宝马中国与华为终端达成合作协议,深度融合鸿蒙生态,推出包括BMW数字钥匙、HUAWEI HiCar和MyBMW App在内的数字化服务 。这些合作旨在借助中国车企在智能化领域的优势,弥补自身短板,加速智能化转型。

与中国车企合作,国际豪车巨头能获得诸多好处。在智能驾驶领域,中国企业发展迅速,如地平线的全场景智能驾驶方案HSD采用单颗算力达560TOPS的征程6P芯片,并搭载VLA大模型技术,为豪车提供先进的智驾解决方案,提升产品竞争力。在智能座舱方面,华为鸿蒙系统拥有简洁易用的交互界面、丰富的应用生态,能为用户带来流畅便捷的体验,宝马与华为合作融入鸿蒙生态,有助于提升座舱智能化水平。而且,中国拥有庞大且成熟的汽车供应链体系,与中国车企合作,豪车巨头能降低采购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更快地将产品推向市场。

然而,国际豪车巨头与中国车企合作也面临挑战。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差异可能导致合作过程中沟通不畅、决策效率低下。技术整合难度也不小,如何将中国车企的先进技术与自身原有技术体系有效融合,确保产品性能和稳定性,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市场竞争激烈,即使通过合作提升了产品竞争力,也不能保证在市场中脱颖而出,还需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制定合适的营销策略。

国际豪车巨头集体过寒冬,是汽车行业变革的缩影。未来,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市场竞争加剧,豪车市场格局可能进一步重塑。

对于国际豪车巨头来说,与中国车企合作只是转型的开始,还需在技术创新、产品优化、市场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而中国车企在与国际豪车巨头合作过程中,也能积累经验、提升技术水平,为走向全球市场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就像商业街上的高端服装店,只有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积极寻求创新合作,才能重新焕发生机。

1 阅读:29
游龙科普

游龙科普

谢谢大家的支持,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