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句话逻辑:我们要去讨论的,与其说能不能接受孩子很普通,不如说能不能接受自己很普通,在被要求的背后,有太多在我们家长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遗憾和被评头论足后价值化标签的愤怒。
而这样的愤怒有些是转向了我们自身,形成了间歇性发作的情绪问题,有些则化为了对外的攻击,即对很多人际关系的问题,例如亲子问题、夫妻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反而加重了家长渴望提出新的问题来解决过去还没解决的家长里短。但根上产生这些情绪问题的源头没有被看见和理解,那么问题就会强迫性的重复,循环,就像是我们明明活了几十年,但有很多年都在围绕一类事情不停的打转,影响了我们可以去体验生命的时间。
正文如下:“我的孩子,我只求他平平安安,普普通通就好。”这句话背后往往藏着中国家长们最深层的育儿焦虑,以及一个更扎心的真相:
我们难以接受的,从来不是孩子的“普通”,而是 “普通”的我们自己。
在“鸡娃” 遍地、内卷成风的今天, “接受孩子普通” 仿佛成了一种政治正确,一种无奈之下的“退而求其次”。 但当我们真正审视这句话时,会发现它远比想象中复杂,也远比想象中沉重。
童年遗憾的“强迫性重复”
我们这一代父母,大多成长于一个快速发展、充满竞争的社会转型期。 很多父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经历过或多或少的遗憾:
“如果当年我再努力一点,就能考上更好的大学…”
“要是父母能多支持我一些,我就不会错过那个机会…”
“小时候因为家境不好,很多兴趣爱好都被迫放弃了…”
这些未完成的梦想,这些被压抑的渴望,就像一颗颗未爆弹,埋藏在潜意识深处。当为人父母后,我们不自觉地将这些遗憾投射到孩子身上,渴望孩子替我们完成那些未竟的事业,弥补那些人生的缺憾。
这是一种“强迫性重复”,心理学上指的是,我们会无意识地重复早年经历的痛苦模式,试图在重复中获得掌控感或疗愈。 但遗憾的是,这种“强迫性重复” 往往只会将焦虑和痛苦代际传递。
被“价值化标签”绑架的愤怒
更扎心的是,很多父母在成长过程中,都曾被贴上各种“价值化标签”:
“你这孩子就是笨!”
“你看人家XXX,多优秀!”
“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没出息!”
这些负面标签,深深伤害了我们的自尊,让我们从小就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 这种被“价值化标签”绑架的愤怒, 一部分会指向自身,形成内在的自我否定和情绪问题; 另一部分则会指向外部,转化为对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各种人际关系的冲突。
我们无法接受孩子“普通”,其实也是无法接受孩子身上可能出现的“不优秀”、“不被认可”的影子, 因为这会 唤醒我们童年被否定、被评价的痛苦记忆, 再次点燃我们内心深处那份无处安放的愤怒。
间歇性发作的情绪问题
当父母无法接纳自己的“普通”,内在的焦虑和愤怒就会像火山一样,间歇性发作。 这种情绪问题,往往表现为:
易怒易燥,情绪失控: 对孩子一点小错就大发雷霆,事后又后悔内疚。
焦虑不安,患得患失: 时刻关注孩子的成绩排名,稍有波动就焦虑到失眠。
内耗内疚,自我否定: 一边“鸡娃”一边又觉得对不起孩子,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和内耗。
这些情绪问题,不仅折磨着父母自己,也严重影响了亲子关系,让家庭氛围变得紧张压抑。 而更可悲的是,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情绪问题的根源,并非孩子不够优秀, 而是 我们自己内在的“情绪黑洞”。
“家长里短”式强迫性循环
为了摆脱这种焦虑和痛苦, 家长们会本能地寻求“解决方案”。 但如果根源没有被看见和理解, 我们就会陷入一种 “家长里短”式的强迫性循环:
提出新的教育问题: “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青春期叛逆期如何管教?”、“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看似在寻找育儿方法, 实则是在 用新的问题来掩盖旧的情绪伤口。
强迫性重复无效的“解决方案”: 报各种辅导班、 买各种育儿课程、 尝试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 但焦虑却 始终无法真正缓解, 问题就像一个无底洞, 填不满,也逃不掉。
陷入“打转”式内耗: 几十年的人生, 看似忙碌, 实则有很多年都在围绕同一类情绪问题不停打转, 生命体验被大大缩减, 活成了自己最不想要的样子。
看见和理解情绪的源头
想要打破这种“强迫性循环”, 走出焦虑的黑洞, 父母首先要做的, 是 勇敢地 “看见” 和 “理解” 自己情绪的真正源头。
回溯童年经历: 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 识别那些被“价值化标签”伤害的时刻, 那些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 那些被压抑的梦想和渴望。
承认情绪的存在: 允许自己去感受焦虑、愤怒、内疚、遗憾等负面情绪, 不评判,不压抑,只是单纯地 “看见” 和 “接纳” 它们的存在。
探索情绪背后的需求: 深入挖掘情绪背后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 例如, 渴望被认可、 渴望被爱、 渴望被尊重、 渴望掌控感、 渴望安全感等等。
与内在“小孩”和解
当我们真正 “看见” 和 “理解” 了自己的情绪源头, 下一步, 就是尝试 与内在那个受伤的 “小孩” 和解。
自我关怀: 像对待受伤的孩子一样, 温柔地安慰、 耐心地倾听、 给予理解和支持。 告诉内在的“小孩”: “你已经做得够好了”,“你值得被爱”,“你不需要那么完美”。
重新定义“成功”: 打破社会单一的“成功”定义, 重新审视人生的价值, 发现“普通”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 接纳自己的“普通”, 也允许孩子拥有 “普通” 的人生。
重建内在价值感: 将自我价值感建立在 内在的自我认同 之上, 而非外在的评价体系。 肯定自己的努力和付出, 欣赏自己的独特和闪光点, 相信自己 本身就值得被爱和尊重。
活出更真实的生命体验
当父母开始接纳自己的“普通”, 与内在的“小孩”和解, 焦虑的黑洞就会逐渐被填满, 情绪的火山也会慢慢平息。 这时, 我们会发现, 育儿不再是 “强迫性重复” 的痛苦循环, 而是一场 与孩子共同成长、 彼此疗愈的生命旅程。
放下控制欲,尊重孩子的天性: 不再强迫孩子去弥补自己的遗憾, 而是真正 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天性, 支持孩子去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
建立平等、理解的亲子关系: 用 理解、 接纳、 支持 代替 指责、 批评、 控制, 与孩子建立 平等、 信任、 亲密 的亲子关系。
体验更丰盈的人生: 从 “家长里短” 的焦虑循环中挣脱出来, 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 体验生命本身 的乐趣中, 活出更 真实、 自在、 丰盈 的人生。
尾语: 允许自己和孩子都“普通”, 才是真正的教育觉醒“接受孩子普通”, 不是一句 “佛系” 口号, 而是一场 深刻的自我修行。 它要求我们 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不完美, 与内在的焦虑和解, 重建自我价值感。
这条路或许漫长而艰辛, 但当你真正踏上这条路时, 你会发现, 这不仅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更是 送给自己 “重获新生” 的 “起跑线”。
愿每一位焦虑的中国父母, 都能最终学会 接纳 “普通” 的自己, 也接纳 “普通” 的孩子, 在 “人间烟火气” 中, 找到 最真实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