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新感知12月24日讯 在中国重汽集团济南车桥公司,说起李苏娜、刘峰师徒俩,大家无不拍手称赞。师徒俩不仅都曾荣获中国重汽集团劳动模范称号,更是在深耕创新创造的路上不断前行,斩获多个奖项。
2009年技校毕业后,刘峰就成为一名济南车桥公司电焊工,并被安排在李苏娜班组学习焊接技术。自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师徒情缘”。
授业与精业
师傅李苏娜是一位80后焊接专家,能在2米外凭声音听出电流大小、电压强弱。自2004年参加工作以来,李苏娜一直深耕焊接领域,他的技艺精湛,工作态度严谨,深受同事们的尊敬。徒弟刘峰是一名90后新生代焊工,带着对焊接的满腔热血,他立志要当一名最好的焊接技术工人。作为徒弟,刘峰十分庆幸遇到了一位好老师,碰到的难题都能在师傅那儿学懂弄通,他一边练习技能,一边学习相关焊接书籍,逐渐养成了“多看、多问、多想、多干、多记”的好习惯。
李苏娜平日里干活多,说话少,但教起徒弟来就不自觉成了一个“话痨”。为纠正一个动作,他三番五次地示范指导,直到徒弟弄懂学会为止。他为刘峰量身定制了一份焊接培训计划,不仅包含安全规范、图纸识别,还覆盖了工艺参数、操作要领和设备结构原理等知识。在李苏娜的教导下,刘峰的成长速度惊人,他掌握了手工电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埋弧焊、碳弧气刨、氧气火焰切割等多项技术,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锤炼自身技能。
1毫米与15天
当得知集团公司要举办百场万人技术比武(电焊工)后,师徒俩蓄势待发、跃跃欲试。此次比武要求对接仰焊两块板材,焊件夹持高度不超过1.3米,操作人员需要蹲在焊件下方仰脸焊接。仰焊是四种基本焊接位置中最困难的一种,仰焊时焊缝背面容易产生凹陷,正面焊道易出现焊瘤,且要求焊高不得超过3毫米,而这也正是这对师徒俩的弱项。
没有工作经验积累,也没有专业老师指导,操作难度之大前所未有。为此,师徒俩每天“焊”在车间里,午休时间也不放过,反复揣摩、反复练习、反复总结。遇到琢磨不透的地方,他们就拿手机查阅,但即便如此,他们的焊件焊高依旧高于要求1毫米。
焊1个工件需要保持一个姿势长达1个小时,炎炎夏日,师徒俩都穿着长袖工作服,汗水哗哗地往下淌,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了。一次,刘峰正仰着脸练习焊接,焊着焊着,突然感到身上发烫,低头一看,原来是3块滚烫的焊渣掉在了衣服上,紧扒拉、慢扒拉,胸膛上还是烙下了3个黄豆大的小坑。为力求手拿焊枪长时间工作不抖动,骨子里透着一股“犟”劲的师徒俩每天中午拿着一个重达4公斤的固定盘练习胳膊耐力。经过15天的奋战,他们缩短焊接时间达15分钟,焊高也达到了2—3毫米的标准要求。比武当天,李苏娜和刘峰以过人的技能和精美的焊接质量,分获比武一、二名。
实干与创新
半壳冲压线产品下线工位采用码垛机器人下料码垛,码垛完成后,由工人吊运到生产线外围,再由叉车工转运至半壳产品存放区,物料搬运过程繁琐,易造成生产线等待且安全性差。
刘峰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他向李苏娜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师徒俩“不谋而合”,都想用新学的TRIZ创新方法解决此问题。说干就干,他们首先梳理出诸多限制条件,如成本、储存、运输等问题,再利用创新方法的“九屏幕法”开展研究。中午吃饭时,他们用一次性筷子在餐桌上“排兵布阵”;下班后,他们又凑在一起翻书本、查资料、画草图、筹备件、做试验……
经过一个月的奋战,他们设计、制作出自动下料系统,实现了物料的自动化周转,减少了因叉车转运造成的磕碰伤。项目实施后,每年节约人工及叉车费用71780元,此项目获得山东省创新方法大赛三等奖和实用新型专利。
虽然师徒两人目前因工作原因分处两个车间,但他们时常相聚在“李苏娜创新工作室”,共同开展设备故障分析会、经验互动交流、成果展示等活动,培养出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创新焊接工匠队伍,在生产一线迸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没有平台就没有精彩。我希望他能够利用好公司搭建的平台,苦练本领,成为集团乃至省市工匠。”李苏娜对徒弟寄予厚望。
“是师傅的悉心教导和无私奉献,让我找到了方向。他不仅是我的导师,更是我的榜样,我要成为像师傅一样的人。”刘峰的话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中国山东网记者 马文文 通讯员 乔连同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