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的骑兵排覆没,贺龙决定枪毙团长,团长:让老子死在战场上

诺言的卿史录 2025-01-26 11:39:02

2024第N种回顾方式

1936年,刘伯承亲自训练的骑兵排在一次战斗中全军覆没。

负责为骑兵排增援的红军部队按兵不动,间接导致了全军覆没这一结果,贺龙元帅气愤难当,决定枪毙团长。

这本是一次枪毙违抗军令者的正式处决,按理来说应该大快人心才是。

但部队当中的其他战士,包括贺龙元帅自己,心情都十分复杂。

刘伯承元帅更是亲自求情,希望贺龙再给团长一个机会。

为什么红军队伍内部会发生这样重大的战斗失误?这件事情又会以怎样的方式收场?

我军从建成的那天开始,就一直在强调军纪。部队生活属于集体生活,纪律是团结奋斗的有力保障。

每一位成员,不管是将领还是战士,都需要严格遵守军规军纪。

而对于触犯军纪的战士,我党也绝不姑息。

自古以来,违抗军令者都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因为只有生命才能唤起所有人的警醒。

但是1936年发生的一件团长违抗红军军令的事情,却让红军战士们感到左右为难。

在一次狭路相逢的战役结束之后,贺龙元帅召开会议,在军中干部的见证之下,下令枪毙一个名叫李文清的红军团长。

这个团长所带领的队伍,在不久前的一次战斗中捅了大篓子,间接导致刘伯承最看重的骑兵排全军覆没。

众所周知,两军狭路相逢,骑兵的优胜面比步兵更大。

所以刘伯承在训练出骑兵排之后,这支队伍就成了我军的王牌,在战场上往往具有扭转战果的作用。

正是因为骑兵排成了香饽饽,敌人的打击重点也就放在了这支队伍上。

如果双方遇到,敌人肯定是不惜一切代价,要把骑兵排连根拔起。

在一次战斗中,最危险的情况果然发生。

国民党反动派派出一个营的兵力,把我军的骑兵排团团围住,双方人数悬殊,再加上武器装备差距大,骑兵排很快就落了下风。

这个时候,如果有一支增援力量赶来,情况可能就会发生改变。

巧合的是,就在战斗发生地不远处,李文清带领的一个团正在负责为前线部队断后。

正常情况下,他们在听到空中明显的枪炮声时,应该立即赶往声音发出的地方,加入战斗。

可异常的是,团长李文清却并没有下达增援的命令,所有人按兵不动,直到枪炮声彻底结束。

这场冲突的结果并不意外,骑兵排被敌人包了饺子。

我军的王牌被拔除,刘伯承元帅辛苦多日的心血一朝覆没。

这么多位战士的牺牲,是红军的巨大损失,抛开私人感情不谈,从战斗层面来看,我军的元气也被大量折损。

打了败仗,那是需要问责的,首当其冲的就是李文清这样一位见死不救的团长。

贺龙大发雷霆,命人将李文清五花大绑。

绑到所有干部的面前,发誓要将此人枪毙,以正军纪军规。

其他的红军战士原本对他多有怨言,但是看到李文清梗着脖子不肯认输的样子,大家的心情又都复杂起来,包括贺龙也是如此。

其实李文清的忠诚,没有任何人怀疑。

他对于革命事业的热情和付出,更是早就通过他的实际行动表现出来。

几年前,他还只是一个最底层的普通小战士,一次受了伤,被贺龙救下,从此对红军死心塌地,打起仗来不要命。

他也绝对不是贪生怕死之辈,因为在战斗中,他有很多次把更安全的地方留给战友,把更危险的任务扛在自己肩上。

如果他怕死,那他不可能从一个小战士成长为一团之长。

可是这样一个一心为公的团长,这样一个悍不畏死的战士,为什么会在兄弟部队遇到危险的时候按兵不动呢?

这并不能怪李文清心狠,要怪就怪抉择太难。

工农红军作战时期,我军的物资非常贫瘠,大多数战士都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没有口粮的时候,他们只能挖野草,啃树皮。

有口粮的时候所有人还得省着点吃,因为他们得考虑其他人,还得考虑明天。

在接到为部队断后的任务时,李文清一口接下命令。

但是为了给前线部队留下更多的物资,他只带了几天的干粮,就带着战友们一起出发。

这个任务并不是两三天就能结束的,在此过程中,物资被不断消耗。

哪怕战士们省了又省,口粮也总有吃完的那天。

等到口粮吃完之后,战士们又只能回到啃野菜,啃树皮的日子。

他们干的是体力活,甚至是拼命的活,没有足够的营养摄入,一个个的面黄肌瘦,连扛枪的力气都没有。

到后来,李文清亲眼见着原本壮如牛的小伙子们变得身材单薄,面色苍白,十分虚弱。

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却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那天听到前方交火的枪炮声,李文清的第一反应当然是马上增援。

可是增援的命令在他的口中停留了许久,他却始终喊不出来。

看着朝夕相处的战友们虚弱的样子,李文清知道,就算他们赶过去也只是送死而已。

然而按兵不动这件事,对李文清来说也是巨大的煎熬。

因为在前面浴血奋战的也是他的战友,他的行为,无异于当了逃兵。

贺龙的怒火,所有人的怨怪,他都没有理由抗拒,只能全盘接受,但是如果就这样被枪毙,李文清的心里又不甘。

他并不是贪生怕死,更不是害怕枪毙,老实说,他知道自己犯了错,被枪毙也是自己活该。

但他是一名军人,军人就该死得其所。

他在会议现场大喊大叫,希望自己能够死在战场上,希望部队能再给自己一次战斗的机会。

在贺龙元帅暴跳如雷的时候,刘伯承元帅听到消息,很快赶到了现场。

骑兵排是他的心血,骑兵排全军覆没,他比谁都要痛苦。

但是他非常理智,考虑到了很多客观情况,并没有一股脑的把黑锅全部推到李文清的身上。

更何况,李文清是一位相当优秀的红军战士,他的作战能力和战功有目共睹,他犯错也不是毫无缘由。

如果真的就这样把他枪毙,那么红军无异于自断臂膀,敌人知道了更要乐开花。

刘伯承元帅的话,在军中还是很有分量的,而且既然他都能表示宽容和理解,其他人自然就没有其他理由苛责了。

在大伙儿的一致劝说之下,贺龙元帅松了口,李文清暂时逃过一劫。

但这个结果并没有让李文清轻松起来,因为他知道下,一次战斗时,自己的身上就背负了更多人的性命。

这件事情,让李文清也成长了许多。

至少下一次在面对相同的局面时,他想,自己应该能做出更好的应对。

后来多年的战斗生涯里,骑兵排的事情很多次在李文清的脑海中浮现。

每每想到这些牺牲的战友,他就告诫内心,我不是在为自己而战斗。

当然,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贺龙元帅虽然没有坚决枪毙李文清,但是把他头上的所有头衔都给摘了,让他重新变成最基层的小兵。

身份是靠自己打出来的,犯了错就应该受惩罚,李文清全盘接受。

他又回到最初的起点,和从前一样,继续在战场上不要命的冲,又凭着自己的本事走到了更高的位置。

1949年,他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

1955年,他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继续为军队事业做着贡献。

点击,就可以看到榜单,阅读更多深度好文章。

参考资料:

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独目将军李文清传奇》

2、硝烟散去,历史恩怨随风飘——李文清将军之长子谈父亲——《廉政瞭望》 2005年第9期33-35,共3页

0 阅读:0
诺言的卿史录

诺言的卿史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