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翎谕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
前言毕业这么多年了,还是很怀念从前上高中的时候,那会大家都很淳朴。
可惜毕业后就各奔东西了,没了联系,后来有了聊天群,竟然又把失联已久的高中同学聚在了一起。
去年正好是毕业40周年,大家搞了一次毕业纪念会,然而参加之后,我才明白:多年的同学情谊也就那样。
01那天我翻开泛黄的老相册,一张略显模糊的集体照映入眼帘。照片上,我们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青涩的脸庞透着朝气。那是1981年的秋天,我们刚进入县高中。
记得开学第一天,我和同村的李大强一起背着简单的行李,走了整整两个小时的山路才到学校。
那时的县高中是全县最好的学校,能考进来的都是各乡镇的尖子生。校园不大,几栋低矮的教学楼排列在一起,操场上铺着煤渣,下雨天总是泥泞不堪。
班上六十多号人,大部分是农村来的孩子。我们住在学校的集体宿舍,八个人挤在一间不到二十平米的房间里。
冬天没有暖气,晚上只能裹着从家里带来的棉被,挤在一起取暖。但那时候,大家都穷,也没人觉得苦。
有次那天我饭票没了,眼看着同学们都在食堂打饭,我却只能站在一旁干着急。就在这时同桌老张悄悄塞给我一块饼,还有几口咸菜。
“一起吃吧,我带的多。”他笑着说。那块普通的面饼,至今回想起来都觉得格外香甜。
求学的日子虽然清苦,却充满温情。班上的同学们都很团结,谁家要是遇到困难,大家都会想办法帮忙。
王明的父亲生病住院,需要一笔手术费。班里同学们你五毛我一块,愣是凑了七十多块钱。虽然钱不多,但那份心意,让王明感动得直掉泪。
当然我们也不是没有矛盾,李大强和张胖子就因为一次篮球比赛打过架,两个人都挂了彩。但第二天,他们又和好如初,一起在食堂打饭。
现在想来,那时的矛盾也是青春的一部分,反而让我们的感情更加真实。
预考成绩出来那天,教室里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气氛。有人欢喜有人愁,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迷茫。
我们这一届赶上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五年,能考上大学的希望比往年大了不少,可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未来的路依然不那么明朗。
张胖子的预考没过,他很快就做出了决定:“我舅舅在纺织厂当科长,说能帮我安排个工作。”
那时的国营厂子是多少人羡慕的去处,有人说张胖子走了狗屎运,但我知道,他心里也有说不出的失落。
老张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他是班里的尖子生,预考考了年级第三。但让所有人意外的是,他最后选择回家种地。
“家里就我一个儿子,父母年纪大了,地里的活干不动了。”他平静地说。我们都劝他,这么好的成绩,考上大学肯定没问题。但他只是笑笑,说:“以后的路还长着呢。”
李大强家里有个在省城当干部的姐夫,通过关系把他安排进了邮电局。临走那天,他请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吃了顿饭,饭桌上他难得地喝醉了,说:“以后有信要寄,记得找我。”那时候,进邮电局确实是个美差,一个月工资能有四十多块钱。
我和王明很幸运能冲刺高考,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才睡,苦读了几个月。
最终王明考上了省城的师范学院,我则进了市里的农业学校。那年夏天,我们就这样分道扬镳。
通讯不发达的年代,能保持联系的就只有住得近的几个。每逢过年,会在县里遇见回家的同学。寒暄几句,了解一下各自的近况,也就是全部的联系了。
就这样,我们各自在人生的道路上摸索前行。有人在工厂里熬成了老师傅,有人把农活干得风生水起,有人在机关单位平步青云。青
春就像是一列开往远方的火车,带着我们驶向不同的方向。谁也没想到,直到三十多年后的一个偶然机会,我们才又重新聚在了一起。
02那是2020年的春节前夕,我正在院子里修剪月季,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打开一看,竟然是老张发来的微信申请。“还记得我吗?我是你高中同桌。”看到这条消息,我的眼眶一下子就湿润了。
原来老张这些年一直在乡下务农,但他没有被命运打倒。靠着种大棚蔬菜,不仅供出两个大学生,还在县城买了房。他告诉我,最近他儿子教会了他用智能手机,这不,就想着要找找老同学。
接下来的日子,我和老张每天都要聊上几句。他说:“咱们班上好多同学都已经找到了,要不建个群?”
我一听这主意不错,很快,“八一届三班”的群就建起来了。刚开始,群里只有十几个人,后来慢慢发展到五十多个。
群一建好,大家就像是突然打开了话匣子。李大强最为活跃,成天在群里说:“咱们这些老伙计,可得珍惜现在能说上话的日子。”他已经从邮电局退休了,天天在家带孙子。
张胖子也来了,他现在是纺织厂的退休工人,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一个人住在厂里的老房子里。
群里每天都很热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起当年的趣事。王明发了一张老照片,是我们当年在学校门口拍的,虽然已经泛黄,但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却让所有人都激动不已。“瞧瞧,那时候我们多年轻啊!”
日子久了,群里开始有人提议要不要聚一聚。今年正好是我们毕业四十周年,这个想法立刻得到了大家的响应。
老张第一个表态:“我支持,这辈子还能见上一面,值了!”很快,筹备组就成立了,我、老张和李大强都参与其中。
筹备会第一次开在县城的一家茶馆,来了十几个人。刚开始,大家都很兴奋,但谈到具体安排时,意见就开始分歧了。
王明提议要回母校看看:“咱们找找当年的感觉,再去操场跑一圈。”这个提议立刻引来一片叫好声。
可张胖子却皱起了眉头:“我这身体不太好,走不了太远。再说,学校都翻修了好几遍,哪还有咱们当年的影子?”
他建议就在县城找个饭店,好好吃一顿就行。这一说,又有人附和:“是啊,大家都六十岁的人了,别折腾。”
李大强则提出要搞得隆重一些:“四十年才聚这么一次,得拍个像样的集体照,每个人发个纪念品。”
有人嫌太铺张,有人觉得很有必要。我看着大家争论,心里五味杂陈。这些年,大家的生活轨迹不同,想法自然也不一样了。
当讨论餐标时,有人说:“现在物价高,人均两百差不多了。”话音刚落,坐在角落的老周就站起来说:“太贵了,我这退休工资不高,吃不起。”屋子里一下子安静了,大家都有些尴尬。最后还是老张打圆场:“老同学聚会,费用我们几个凑一凑。”
筹备工作就这样在争议中艰难推进,每次群里一发通知,下面就会跟着一长串的留言。
有说时间不合适的,有嫌地点太远的,还有建议改在周末的。李大强忙得焦头烂额,天天打电话协调。我看着他急得头发都白了几根,心疼地说:“要不就简单点?”
经过反复商量,最后确定在五月初,就在县城最大的酒店搞一次聚餐,所有活动就只剩下这一顿饭。
发出正式通知那天,我坐在电脑前发了好久的呆。想起当初在微信群重逢时的欣喜,再看看现在的安排,心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但转念一想,四十年了,能再见一面已经很不容易。群里很快就热闹起来,有人发红包庆祝,有人发语音祝福,更多的是许许多多的期待。
这些天,我总是翻看群里的聊天记录。那些欢声笑语的背后,是岁月流逝的痕迹。有人发了全家福,有人晒了退休证,还有人感叹生活不易。
我忽然明白,这次聚会对每个人来说,意义都不一样。但我还是期待着,期待着再见到当年那些熟悉的面孔,期待着能重温一下那份真挚的同窗情谊。
人老了,愈发觉得回忆的珍贵。尽管筹备过程充满波折,但想到马上就能见到阔别已久的老同学,我的心里还是涌动着难以平复的期待。
03五月初的那个周六,天气格外晴朗。我早早来到酒店,和筹备组的几个人一起布置会场。
李大强搬来了他特意定制的展架,上面贴满了我们当年的老照片。老张则在签到处忙活,摆放着精心准备的纪念品——一人一个印有班级合影的保温杯。
九点刚过,陆续有同学到达。有的人面孔沧桑得认不出来了,但一张口,那熟悉的乡音就让人瞬间回到了从前。张胖子老远就嚷嚷着:“快看是谁来了!”他现在虽然更胖了,但那爽朗的笑声一点没变。
上午十点,人差不多到齐了。我数了数,七十多个同学,到场的只有四十多个。
有的是身体不适来不了,有的是路途遥远抽不开身,还有的则是联系不上,生死未卜。看着签到表上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我心里泛起一丝苦涩。
聚会正式开始后,班长王明简单致辞,然后请当年的班主任李老师讲话。
已经八十多岁的李老师,坐着轮椅来到会场,说起话来依然中气十足:“看到你们都有出息,我这个做老师的,心里很欣慰。”台下掌声雷动,不少同学眼眶都湿润了。
但随后的场景,却让我心里一点点凉了下来。大家围桌就座后,话题很快就转向了攀比。
坐在我对面的老陈,整个饭局都在炫耀他儿子在国外读博士的事。“现在一年学费就要二十多万,这还不算生活费。”说这话时,他还特意扫视了一圈周围的同学。
老王现在是某保险公司的业务经理,趁着这个机会,他挨桌发名片,热情地介绍养老保险。“我们都这把年纪了,要为养老做打算啊!”
他这么说着,可眼神里全是生意场上的精明。几个同学脸上露出尴尬的神色,但又不好当面回绝。
饭吃到一半的时候,我看到角落里一个让人心酸的画面。当年的班花小芳,如今也是满头华发,独自坐在角落里。
原来她前些年丈夫生病去世,一个人拉扯孩子,生活过得很是艰难。有几个同学从她身边走过,明明认出了她,却假装没看见。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顿饭很难咽下去。
聚会结束后,我独自在酒店门口站了很久。夕阳的余晖洒在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流让我恍惚。
四十年,足以改变太多东西。曾经那些纯粹的情谊,在岁月的冲刷下,似乎变得不那么真实了。
回家的路上,我想起了很多往事。想起高中时老张分给我的那块饼,想起大家给王明凑手术费的情景,想起李大强和张胖子打架后和好如初的样子。
那时候的我们,即使吃着咸菜配馒头,也能笑得那么开心。可如今,坐在豪华酒店里,吃着山珍海味,却让人感觉如此疏离。
第二天,我退出了班级群。与其在网络上互相寒暄,倒不如珍惜那些真正走得近的情谊。老张知道后,立刻打来电话:“老哥,下周末来我家吃饭吧,我给你尝尝我种的蔬菜。”
就这样,我开始和几个要好的同学保持着更来往,每个月和他们搞搞小聚。
有时候在老张家的菜园子里喝茶,有时候在我家的院子里烤肉,也会去城郊的农家乐钓钓鱼。没有了攀比,没有了世俗的应酬,我们又找回了当年那种纯粹的快乐。
回想起那场毕业四十周年纪念会,我忽然明白:真正的情谊,不在于表面的寒暄,不在于职位的高低,而在于几十年如一日的那份真诚。那些曾经互帮互助的日子,那些风雨同舟的时光,才是最珍贵的财富。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配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