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中银航空租赁这段时间可是刷足了存在感,跟波音和空客分别签下了超级订单,50架波音737 MAX 8飞机,外加70架空客A320neo,两个订单直接砸下上千亿元,目录价格加起来超过140亿美元。
听起来航司购买飞机好像也没什么,但中银航空却是典型的央企血统,明明国内已经有了C919大飞机,为何不向中国商飞下订单呢?特别是中美关税战正打在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向欧美公司下订单又意味着什么呢?

中银航空租赁其实是中国银行的亲儿子,2016年改名后在香港上市,成了全球航空租赁行业的重要一员,依靠中国银行这座靠山,这家公司完全有底气在全球买买买。
正是因为背靠大山好乘凉,中银航空租赁的手笔才如此豪气,整个订单如果真要按照原价来算直接超过千亿。不过飞机租赁市场本来就是资本密集型的行业,不掏点大钱,怎么体现行业巨头的气质呢?

波音的50架飞机预计2031年前交完货,中银航空租赁的眼光还是很独到的,这些年全球民航市场逐渐复苏,对飞机的需求井喷式增长,卡准时间点下单必然是为未来的生意提前布局。
空客那边也不甘示弱,70架空客A320neo的交货期虽然持续到2032年,但对租赁公司来说早早拿下这批飞机,相当于直接攥住了未来航空市场的入场券。
中银航空租赁到底有多挣钱,敢这么下本?根据2024年财务报告,这家公司的收入同比又涨了4%,达到25.57亿美元,净利润直接冲到了9.24亿美元,这涨幅高达20.9%。
所以中银航空是全球航空业的重要玩家,不仅财力雄厚,赚钱能力也在同步提升,花这么多钱买飞机,不仅是对未来市场投下的信任票,更是指望通过出租这些飞机赚取可观的利润。

而手握超过1400份租约的中银,也同时具备和全球190多家航空公司有业务来往的底气,所以中银航空租赁在国内外的竞争中是相当稳的。
现在中银的自有飞机利用率已经连续三年超过99%,几乎所有的飞机都在满负荷运转,根本没有闲置的机会,这些年中银航空也售出了超过460架自有和代管飞机,看得出中银航空租赁对资产管理非常有手腕,绝对不会浪费任何一架飞机的潜在价值。
国产C919去哪了?买了这么多飞机本来应该是件开心事,但这个节骨眼却卡的有些不太好,毕竟现在中美关税战正打的如火如荼,面对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我国直接宣布对波音飞机进行反制,加征34%的关税,中银航空租赁顿时有点尴尬了,单单50架波音737的成本就要增加20.4亿美元。
波音还没来得及开心,就被关税打了个措手不及,可问题是明明现在国产C919也能飞上天,中银航空租赁为什么不支持国产大飞机呢?
截至2025年2月,C919交付的飞机也就16架,这么点数量根本就撑不起中银航空租赁的大批量采购,就连国内些航空公司想要换新飞机都得排队好几年。

目前C919的产能极为有限,一个月产量不足7架,相比之下波音和空客的产量加起来都奔着80架每月去了,一家C919就算再拼命赶工,也不可能瞬间补上如此大的缺口。
况且生产周期也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即便C919当下拿了大量的订单,以它目前的产能,从生产到交付再到真正投入市场一条供应链下来,黄花菜都得凉几回了。
对中银航空租赁这样的大型租赁公司来说,运营上必须保证时效性,一旦飞机不能按时到位,那之后的租赁订单就会出现问题。
损失几十亿元的订单也就罢了,可连带着会有各种合作违约金,分分钟能把部分项目给搞垮。眼前订单很多,实际交付效率低下,这就让中银航空租赁不得不选择成熟的供应商波音和空客。

国内航空租赁公司现在面临的压力不仅是买飞机,还要保证这些飞机能在未来租得出去,毕竟租赁市场是瞬息万变的。
要是一大批新飞机卡在产能上,交付拖拖拉拉,形成资金沉淀的风险就是巨大的,到时新飞机没法立刻上线不说,成本就把公司压垮。
所以国产C919现在要做的是拼尽全力增加产能,同时也要尽快摆脱动机和其他关键部件的供应链依赖,虽然现在国产航发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
但最核心的LEAP发动机依然由美国通用电气生产,如果供应链出现延迟或卡顿,C919的生产线都可能停工待料,特别是现在国际又十分复杂,中银航空在采购时有所取舍也就可以理解了。

这也是波音和空客在全球双寡头垄断里的一张稳定王牌,在全球化供应链中依靠多年的积累,具备极强的灵活性和生产应急体系,所以短期C919想要超越波音和空客还是有些困难的。
中银航空租赁不敢把宝全押在C919的身上,虽然是自家兄弟产业,感情上支持是肯定的,但商业上还是得讲求稳定、安全和高效率。
其实不只中银航空,很多其他的国内外租赁公司同样面临这一尴尬境地,虽然国内航空市场对国产飞机崛起异常期待,但市场上稳定供应的大头仍然需要外来的波音和空客来补充。
当然这不是否定我国航空工业的前景,随着国内C919的产业链逐渐整合完善,长江-1000A发动机现在已经接近适航认证,相关配套也在优化,一旦我国能年产超200架C919飞机,那会儿就不一样了。

所以问题的关键除了公司产能之外,国际政治因素占据主要原因,特别是现在中美正在关税对抗,那这场不见硝烟的战役最终谁会笑到最后呢?
美国也不是第一天盯上我国了,特朗普弄出来的关税政策就是想通过增加关税削弱我国产品的价格优势。
他们总觉得我国通过低价卖货获取大量外汇,认为这种方式打破了公平竞争的平衡,针对飞机行业下手自然更不稀奇。航空制造行业就是一块巨大的蛋糕,而波音在这个市场的地位犹如一个王者。
波音本想着通过新订单来回血,我国这么大的市场就是"真香现场",可偏偏因为此前几次事故加上现在中美的紧张关系,事情开始变得更加微妙。

这道关税大棒打过来,波音飞机的单价就瞬间高出一大截,以前打算下单的客户肯定会考虑成本的因素,毕竟没有人愿意在最贵的时刻去接盘。
可波音飞机涨价还不算什么,真正受影响的还是像中银航空租赁这样的大批量订购的租赁公司。
关税增加,飞机价格必然水涨船高,对这些飞机的租赁订单成本全部上调,这就成了一个连锁反应,客户拿到手的租金每年可能就会蹭蹭往上涨。
而这些压力不可避免会转向航空公司,进而影响终端的航班票价和航线布局,从中银航空租赁的角度来看,50架波音飞机20.4亿美元的额外支出并不会凭空消失,但这些钱最终必须要找到埋单的对象,这么大的窟窿对企业的运营压力可不小。

眼下的市场就这么一副情况:波音面临关税重压,国内租赁商下了订单,但却出现了被迫涨价现象。
现在中美这场关税对抗一定会扩散到更多领域,现在欧盟对我国技术进口禁令有所缓和,同时也希望通过进一步强化和我国合作推动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
全球航空市场的去美元化趋势变得明显,我们在和中东国家贸易关系中有一定突破,这样的趋势会让传统的西方航空巨头以及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支付体系面临巨大冲击。
照这个趋势下去,中银航空租赁未来可能把目光转向中东国家或其他不受关税影响的飞机供应商,我国商飞的国产飞机在中长期也可以拿出更加性价比高且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那么中美关税大战的最后结局有哪些可能性呢?从眼前来看,美国有点唱独角戏的意思,通过关税打压我国同时也对盟友形成牵制。
但美国在全球单极霸权体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越来越多,依赖外部供应链和技术合作非常多的美国已经发现,"硬脱钩"的结局大概率是搞得自己也满头包。
日本欧盟那些所谓的小弟表面陪着美国玩,背地里卻根本不想跟我们撕破脸,所以美国发出的联盟围堵说实话效果有限,关键盟友之间的利益也各有不同,导致政策执行上难免会有摇摆。
这也是全球化下不同步性的具体表现,谁会在大经济环境下自废一臂呢?
如果对抗继续升级,波音与空客巨头供应链被持续卡脖,他们手中庞大的积压订单根本无法顺利完成。全球民航飞机交付链一旦断裂,恐怕大量订单都会崩塌。

彼时各国都会从成本效益最优的角度出发,考虑其他国家或新兴力量的制造能力,近年来我国航空工业正快速发展,加之中俄非西方的联合发展机制深化,到时可能全球市场上许多依赖传统渠道的航空商就没有太多话语权,转而去迎合些正在崛起的多极供应链网络,这对我国来说是个好机会。
收尾形势从来都是动态的,谁能站稳脚跟稳扎稳打,未必是嗓门最大那个,反而可能是产业链协同最好的那个。
未来随着市场格局重新划分,这场"对抗"或将画上句号,新的平衡将会重塑行业的规矩,能否扛得住这场摩擦带来的挑战,或许届时才能揭晓谁能笑到最后。
参考资料:
某航:千亿订购120架空客、波音飞机!
2025年04月10日新浪财经
中银航空租赁(02588.HK)与波音公司就购买50架波音737-8飞机订立协议
新浪财经2025-03-31
中美关税对抗的三大结局
A独舌视界2025-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