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全国英模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当全国粮食系统的劳模依次走上主席台,毛主席一眼就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走上前热情地拉住了他的手说:“我们的老班长又回来了,真了不起,回去又得了一个劳动模范。”
这位被毛主席亲切称呼为“老班长”的人是谁?为什么毛主席会说他“又”得了一个劳动模范?
放眼全国一千多个县,金寨县是其中著名的将军县。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有10多万人参加红军,为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毛主席称为“老班长”的李开文就是其中之一。
李开文出生于1897年,由于家境贫困,李开文从小就跟着大人,帮忙做一些繁重的农活。到了16岁的时候,除了干农活以外,李开文还去帮人烧窑、给富农地主家卖苦力,只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这样的经历,让李开文练就了一副好身体,尤其是脚力,一天走上百里的崎岖山路都不觉得累。因此,在李开文35岁的时候,被红军团长从赤卫队里挑选出来,担任团里的担架班班长。
虽然李开文一天都没有摸过枪,但打起仗来却一点也不含糊,只要有战士倒下去,李开文立刻带着担架班就冲上去。在穿越敌人最后一道封锁线时,李开文抬着伤员一口气跑了30多里的山路,等放下伤员休息的一瞬间,一股热浪从胸中涌出,李开文顿时满口鲜血。
经过一路的浴血奋战,队伍终于走到了汉中附近。在一次敌机的轰炸中,李开文被炸得埋进了泥土堆,当战士们把他扒出来得时候,李开文已经只剩下一口气。一位老乡跑到炊事班,找来小半碗米汤,撬开李开文的嘴喂进去,硬是把李开文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自此,一路抬着别人的李开文,被人抬着来到了四川通江,住进了医院。经过治疗,李开文身体上的伤已经好的差不多,但两只耳朵却被震聋了。好不容易熬到了出院,不甘心的李开文去向团长要求上前线打仗,团长顿时哈哈大笑起来:“聋子怎么能打仗呢?你现在连担架班都回不去。”
“那我还能干什么?”李开文追问道。在团长的安排下,李开文从担架班去了炊事班,成了一名普通的炊事员。
其实李开文并不会烧饭,完全是到了炊事班以后,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让李开文有机会去到中央首长身边,为中央领导服务。
1936年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周恩来请各部队领导推荐一些忠实可靠的人,到毛主席身边工作。李开文就是这个时候被推荐上去,当上了中央小灶的炊事班班长,成了毛主席的炊事员。
对于毛主席的照料,李开文可谓是尽心尽责,每顿饭菜都要亲自尝过,才给毛主席送去。看着毛主席通宵达旦工作辛苦,李开文学着做红烧肉,给毛主席改善伙食,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
延安大生产时期,负责留守的李开文除了给大家烧水、做饭,还要打草鞋。李开文不但打的速度快,而且花样多,不但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穿过,就连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也穿过。
这一年,李开文被评为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劳动模范,毛主席亲手把奖状授给了他。
1949年,李开文跟着中央首长一起进了北平。原本组织上想安排李开文到天津糖厂当副厂长,李开文说什么都不肯,坚持要回家乡大别山:“我老婆孩子还在家里等我呢,我得回去还债,偿还这些年欠他们的情。”
当年李开文加入红军的时候,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随队伍离开家乡的那一天,李开文的老婆刚刚生下一对双胞胎16天,队伍经过李开文家屋后时,李开文只远远地看了一眼,没敢回家和老婆告别,生怕老婆的眼泪把自己留下。
恰好李开文的大儿子跑出来看队伍,发现父亲也在队伍中,哭喊着就冲了上去,死死抱住父亲的腿,说什么都不松手。战友们纷纷劝李开文回去看一下,李开文一着急,把儿子甩到地上,头也不敢回地走了。
李开文的儿子不知所措地看着父亲的背影,没敢再继续追上去。就这样,李开文离开了家乡,一走就走了17年。
回到家乡以后,李开文先去地委组织部报到。地委领导本打算安排李开文当副县长,李开文连忙推辞,说自己文化不高,干不了领导工作。没等工作落实,李开文就匆匆回到了家乡。
一打听才知道,当年自己走了以后,国民党军队就进了村。妻子带着三个孩子连夜逃命,东躲西藏到了一个山洞。由于没有东西吃,那一对双胞胎眼睁睁地被饿死了,而妻子后来等了他十年,最后以为他已经牺牲,便改嫁他人。
李开文听完妻儿这些年的悲惨遭遇,当即决定哪儿也不去了。地委领导得知他的意向,安排他到家乡附近的粮站做站长。
别看李开文当上了站长,干起活来却丝毫不输年轻人,而且别人不愿意干的活,李开文统统揽下来。为了给粮库节省开支,李开文扛着扁担,别上柴刀,到山上砍原材料做扫帚,大家都很难理解,但李开文却觉得,买来的扫帚也是做出来的,何必要花这个钱。
在李开文的努力下,粮站越办越好,李开文也因此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2年,94岁高龄的李开文在家中逝世,被安葬在家乡的后山。他不图名利,脚踏实地的精神,激励着老区一代又一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