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钉钉上,“已读”功能的存在,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上级发布的通知、任务分派、项目进度的跟进来说,已读未读一目了然,有助于责任明确,也能促进信息闭环。在这种高度任务化、结果导向的场景中,“已读”成为了必要的协同工具。
试想一下,如果微信引入了“已读”功能,我们的日常聊天可能会变成一种“即时应答的负担”。朋友的寒暄、家人的关心、同事的闲聊,一旦被“已读”标记,是否就意味着你该立刻回应?如果没有回应,是不是就会被误解为冷漠、不礼貌甚至怠慢?这种情感上的压力,无疑会侵蚀微信原有的那份轻松和从容。
更进一步,从使用场景看,钉钉和微信也有本质区别。钉钉是“任务驱动型”,本就需要“已读未读”的管理工具。而微信作为“社交驱动型”应用,它的用户群体过于庞杂,使用目的多样,要保留一定的模糊性和弹性,给人们留下喘息空间。
当然,也有人支持微信引入“已读”功能,比如用于工作群、紧急沟通等特定场景。但也许最合适的方式,并不是强制性地一刀切地加入,比如针对某些以工作群命名的群,可以启用“已读”状态,
社交是需要温度的,很多时候,沉默就是最好的回应,不是忽视,而是留有余地。在微信这样一个承载了情绪、生活与人情味的平台上,“已读”或许不是必须的工具,反而可能成为新的负担。科技的发展,不应只是“多一个功能”,更要考虑“少一点打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