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只有几本书,背下来就完了,为何多数人连秀才也考不起?

向爱妥协 2023-05-31 12:56:51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科举。科举从隋朝开始,到清朝末年结束,前后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考试分为不同的科目和等级,考生要经过多次的选拔和考核,才能获得官职。

古代科举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它的考试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最早的科举考试,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运用能力,以及他们对时政问题的见解和建议。这些内容分别称为经义、论、策。经义是指对《诗经》《书经》《礼记》《春秋》等经典的解释和引用,论是指对某一主题或问题的论述,策是指对某一政治或军事问题的策略或方案。这些内容都要求考生有深厚的学问和广博的知识。

唐朝时期,科举考试增加了诗赋的考核,以测试考生的文学素养和文采。诗赋是指用韵文或散文形式表达思想感情或描写景物人物的作品,它们有严格的格律和规范。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许多著名的诗人都是科举出身,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赋不仅要求考生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还要求他们有独特的创造力和表达力。

宋朝时期,科举考试取消了诗赋,专门以经义、论、策为主。这是因为宋朝重视儒学的发展,注重考生对经典的精通和对时事的关注。宋朝儒学有很多流派和思想家,如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等,他们对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注解,形成了理学和心学等学说。科举考试要求考生熟悉各种儒学理论,并能根据自己的见解进行阐发和辩论。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改为考八股文,以测试考生对经典的注释和阐发能力。八股文是一种固定格式的作文,有8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字数和用语要求,不能随意变动。八股文要求考生严格遵守格式和规范,同时要能引用大量的经典语句,并加以解释和发挥。

由此可见,古代科举并不是只有几本书可以应付的,而是涉及了很多本书和很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这些书都不是简单地背诵就可以掌握的,而是需要深入地理解和分析。考生要想通过科举考试,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那么,为什么多数人连秀才也考不起呢?这里我们要先解释一下什么是秀才。它并不是科举考试的名次,而是一种资格。在明清时期,要想进行科举考试,首先要通过县、府、院这几个个阶段的入学考试,取得生员资格。这些取得生员资格的人,通称为秀才。

所以说,秀才并不是一种荣誉,而是一种门槛。要想成为秀才,并不容易。首先要有读书的机会和条件,在当时社会上层占据优势;其次要有读书的恒心和毅力,在当时社会动荡中坚持不懈;再次要有读书的天赋和技巧,在当时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样一来,能够成为秀才的人就不多了。

更何况,成为秀才只是第一步,还远远没有成功。秀才还要参加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才能成为进士。这三级考试都非常严格和艰难,考生要经历各种挑战和困难,才能有机会登上龙门。而且,考试的结果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考官的偏好、朝廷的政策、社会的风气等等。所以,能够成为进士的人就更少了。

0 阅读:44

向爱妥协

简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