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初六睡不醒
编辑|初六睡不醒
前言2025年,一条消息在中美学术界激起波澜:
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陈敏和她的丈夫沈捷,双双辞去美国教授职位,加盟中国宁波东方理工大学。

信息来源:大象新闻-2025-04-13-旅美数十年后,中国明星数学家夫妇回国
“科学无国界”、“政治有立场”1978年,陈敏和沈捷在北大相识,相识,相爱。本科毕业后,他们分别前往美国和法国深造,成功获得博士学位,并一同进入美国普渡大学数学系任教。
在普渡大学的二十余年间,虽然名利双收,但是夫妻俩心中始终藏着对家乡的牵挂。
2023年,沈捷率先响应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的邀请,回国担任数学科学学院院长,着手搭建学院架构。
看着丈夫在国内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陈敏也坚定了回国的决心。

于是2025年,陈敏正式辞去普渡大学教职,加入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担任全职教授。
陈敏沈捷夫妻俩的事情这不是孤例,过去一年,至少17名顶尖科学家从美国回到中国,其中八成来自数学和物理领域。
为什么这些顶尖学者选择离开深耕数十年的美国?答案或许藏在特朗普政府的政策里。

2018年,特朗普在第一任期期间,启动“中国行动计划”。该计划以“防范间谍”为名,对华人学者展开各种调查。
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又重新启动了这一计划,甚至比第一人气更为激进比更激进。
但真正讽刺的是,美国这场“间谍行动”抓到的“间谍”数量是零,而流失的人才却数以百计。
斯坦福大学研究显示,“中国行动计划”实施后,华裔科学家离美人数激增75%,其中三分之二回到中国。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2024-11-25-为劝阻特朗普重启“中国行动计划”,美媒急得搬出钱学森
美国的“自毁模式”特朗普的“中国行动计划”本质上是一场种族定性。美国警察仅仅按照足以,而非证据展开调查。
在这些针对“间谍”的调查中,华人学者首当其冲。
2025年3月,印第安纳大学华裔教授王晓峰的家遭FBI突击搜查,王晓峰被查扣物品,搜查隐私,对他的工作、生活、名誉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但关于执法原因,美国警方始终未曾透露,但有网友分析认为,这和特朗普政府“中国行动计划”的余毒有关。

陶丰的遭遇或许最能说明美国问题,他是“中国行动计划”首个被起诉的华裔学者,案件拖了五年,最终因证据不足撤销。
但这场噩梦几乎让他破产,他的妻子也不得不被迫打三份工支付律师费。
更荒诞的是,美国一边排挤华人科学家,一边又抱怨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人才不足。
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甚至公开说:“美国需要中国留学生学习人文学科,需要印度留学生学习科学。”

这种傲慢的“分工论”,暴露了的“双标”:它既想保持科技领先,又不愿公平对待外来人才。
2025年3月27日,据美国《自然》杂志公布民调结果称,在美国超1600名受访科研人员中,超75%正考虑离开美国。
那么,这些离开的科学家去了哪里?答案或许会让美国更加不安。

先说最近归国的数学家陈敏,她回国后加入了中国的一所民办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
这是一所由民间资本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投资人是被称为“中国芯片教父”的虞仁荣。
该校虽刚成立,却已吸引15名中外院士、23名国际学会会士加盟。
为什么陈敏夫妇选择这里,而非中国传统的顶尖高校?

答案在于“产业+学术”的深度融合。
虞仁荣的韦尔半导体是中国芯片行业的关键企业,而该校聚焦的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领域,正是中国亟待突破的“卡脖子”技术方向。
陈敏在采访中提到,女性在科研领域的贡献被低估,而中国能提供更平等的机会。

美国的教训表明,政治干预科学终将适得其反。
最终,这场博弈的胜负手,或许不在于谁抢到了更多科学家,而在于谁更能让科学家心无旁骛地探索未知。
信息来源: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