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人都感觉到春节后的降雪似乎比春节前更为频繁,雪花纷纷扬扬,给大地披上银装。这一现象是真实存在,还是仅仅出于人们的主观感受呢?下面,我们用数据来一探究竟。

从降雪频次上看,以济南为例,2024年1月1日至春节前(当年春节为2月10日),济南市区记录到的降雪天数为5天 ,而春节后至3月底,降雪天数增加到了7天。再看沈阳,2023年春节前(春节为1月22日)的降雪天数为3天,春节后至3月中旬,降雪天数达到了6天,几乎翻倍。这样的数据在多个城市都有类似体现,直观地反映出春节后降雪频次增多的趋势。
降雪量的数据对比更为明显。据气象资料统计,2024年春节前,我国中东部地区平均降雪量为5毫米左右。春节后,这一数据大幅上升。在2024年2月17 - 22日的寒潮天气中,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出现暴雪,局地大暴雪。河南部分地区累计降雪量达到30毫米以上,山东济南部分区域新增积雪深度超过10厘米,远超春节前的降雪量级 。2025年春节后,3月1 - 3日的大范围雨雪天气中,山东中部、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和江苏西北部出现特大暴雪,部分地区降雪量达30毫米以上 ,与春节前的降雪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从影响范围来看,春节前的降雪往往局限于局部地区。例如2023年春节前,降雪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而春节后,降雪的覆盖范围明显扩大。2024年春节后,20余省区市受到雨雪天气影响,从北方的山东、河南,到南方的贵州、湖南,都被纳入降雪范围。2025年3月的这场降雪,更是让长江以北地区迎来了强雨雪过程,影响范围之广,在春节前是较为少见的。
这些数据表明,近年来春节后降雪增多是不争的事实。

春节后降雪比春节前多,主要有以下气象、地理等方面的原因:
冷暖空气活动
- 春节后冷空气更频繁:春节一般在1月下旬到2月中旬,春节后进入2月中下旬及3月,冷空气活动仍较为频繁,且势力有时依然较强。极地冷空气不断向南推进,为降雪提供了寒冷的环境基础。
- 春节后暖湿气流增强:春节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中低纬度地区气温回升,暖湿气流势力开始增强。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南下冷空气更容易在我国中东部等地区交汇,形成降雪的有利条件。相比之下,春节前暖湿气流还较弱,难以与冷空气形成大规模降雪所需的条件。
大气环流形势
- 环流调整:冬季大气环流有其特定的演变规律,春节后大气环流开始逐渐调整。西风带波动等环流形势的变化,使得冷空气和暖湿气流的路径和交汇区域发生改变,更有利于在一些地区形成降雪天气。
- 低涡系统:春季是低涡系统活跃的时期,春节后北方地区受蒙古低涡等系统影响的机会增多。低涡系统会带来上升气流,促使水汽凝结,增加降雪的可能性。

水汽条件
- 海洋水汽补充:春节后随着气温升高,海洋蒸发量增加,更多的水汽能够被输送到陆地。我国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更明显,为大范围降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
- 冰雪融化水汽:春节后气温回升,前期积累的冰雪开始融化,增加了近地面的水汽含量。这些水汽与冷空气相遇,容易形成降雪。
地形因素
- 山脉作用:我国地形复杂,山脉众多。春节后暖湿气流携带水汽向内陆推进时,遇到山脉等地形的阻挡,水汽被迫抬升,在一定高度冷却凝结,容易形成降雪。如秦岭、太行山脉等对气流的抬升作用,使得山前地区在春节后更容易出现降雪。
气候异常因素
- 拉尼娜等事件影响:拉尼娜事件发生时,会改变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使大气环流出现异常,可能导致冷空气活动频繁且路径偏南,暖湿气流也受影响,增加春节后降雪机会。
- 全球变暖的复杂效应:全球变暖使气候异常,一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快,冷空气与中低纬度地区温差增大,冷空气南下动力增强;另一方面,海洋蒸发加剧,水汽增多,为降雪提供物质基础,可能使春节后降雪增多。

当然,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可能有所差异,降雪多少还会受到当年的气候异常等多种因素影响,但总体来说,上述因素使得春节后降雪相对春节前更为常见。
春节后降雪增多这一现象,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影响,如交通出行受阻、农业生产条件改变等,也为我们研究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通过对这些数据和现象的深入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气候的变化规律,为应对未来的天气变化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