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发文!辅导员择优转岗行政管理人员

泽祥评教育 2024-08-31 02:09:47

8月9日,莆田学院网站发布公告,为进一步加强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补充校内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结合工作实际,拟从全校辅导员队伍内择优转岗行政管理人员5名。

01

不少辅导员,晋升高校一把手!

近年来,教育部已多次发文,明确辅导员兼具教师与干部的双重身份,并倡导实施职级与职称并行的“双线”晋升体系,其目的在于为辅导员创造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鼓励他们根据个人兴趣与专业优势,灵活规划并推动职业生涯的发展。

譬如,教育部原副部长杜玉波、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都曾担任过高校辅导员的角色。

今年8月,哈尔滨体育学院院长姜玉洪的职业生涯轨迹也再次印证了这一点。他早期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就是从辅导员、团总支书记等职务起步的。

根据现有的政策导向,辅导员转岗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管理行政岗位,二是专业教师岗位。

图片来源:知乎网。

这两条路径在高校内部均是切实可行且受到认可的。以一知乎网友分享为例,其所在高校,辅导员有不少转岗的机会。

但辅导员转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满足一定的硬性要求。

尤其是对于希望转型为专任教师或其他专业技术岗位的辅导员而言,不少高校已清晰设定了门槛,即“必须持有博士研究生学历证书或博士学位”,作为这一岗位转换的必要条件。

02

辅导员转岗,需3到10年!

对于前文提到的莆田学院的辅导员有机会转岗行政管理人员,目前未查到更多详细信息。

但辅导员转岗,莆田学院并非个案。近些年来,不少高校陆续发文,支持辅导员多元化发展。

以“辅导员 转岗”为搜索关键词,可看到郑州工商学院、江苏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武汉大学等近年来均发布过辅导员转岗的通知。

南京工业大学发布的《关于开展部分普通管理岗、专职辅导员岗校内调动及转岗的通知》中明确:新进人员试用期内不得参加本次转岗;事业编辅导员在辅导员岗位工作不满5年人员不得离开专职辅导员岗位。

武汉大学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武汉大学辅导员转岗工作的通知》中明确:在辅导员岗位满4年(含在学生工作部门工作年限),可提出转岗申请。

郑州工商学院发布的《关于开展2022年度辅导员、职员转岗工作的通知》中明确:在本岗位上工作满3年,在学校工作期间学期考核成绩90分(含)以上次数不低于6次。

黄淮学院在其辅导员工作条例(修订)中明确指出,校内转聘的专职辅导员工作满5年后,经本人申请审批可以转岗;而对于以专职辅导员身份引进的人员,其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的年限则不得低于10年。

尽管高校为部分辅导员提供了转岗的机会并予以支持,但为了维护校内人员流动的秩序与合理性,同时确保辅导员队伍的主体结构保持稳定,并遵循师生比例不低于1:200的原则,从各高校的规章制度来看,通常需要辅导员在岗位上服务满3年至10年不等的年限后,方可申请转出辅导员岗位。

03

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辅导员作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关键支持者与指导者,其丰富的经验无疑能更精准地把握学生的需求与面临的挑战。

麦可思《某大学2021-2022学年德育与学生发展评价报告》研究数据显示,该校2021-2022学年学生与辅导员高频交流(每周一次或每月至少一次)的比例为46%;2021-2022学年学生接受过辅导员指导的比例为94%。其中,辅导员指导最多的方面是“思想教育”(58%),其后依次是“学业指导与学习习惯引导”(50%)、“心理健康教育”(46%)、“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45%)等。

图片来源:麦可思《某大学2021-2022学年德育与学生发展评价报告》。

但若辅导员在转岗至新岗位的年限设置上过长,有可能会使得他们在长期的工作积累中逐渐感受到工作的重复性,进而丧失部分初入职场时的热情与新鲜感,甚至有可能因此滋生职业倦怠的情绪。

鉴于工作性质的复杂多变以及对未来职业道路的深思熟虑,不少辅导员在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产生了转岗的想法,已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不容忽视的现象之一。

陈潘、金广等人在论文《“转岗”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状况及路径探析》中,以N大学专职辅导员数据为研究样本发现,当前高校专职辅导员“转岗”呈现年轻化、女性多于男性、工作年限短等特征,转岗去向特征为去学校机关人数多于学院。

该文同时指出,如何破解专职辅导员转岗这一“正常现象”下的暗流涌动是高校需思考、解决的重点。高校要积极探索构建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的保障机制,将专职辅导员教师、管理者、服务者的多重身份有机整合起来,既确保队伍稳定,又促进人尽其才。具体举措包括:明确落实专职辅导员的教师身份;建立合理的岗位流动机制;打通职称发展通道;完善兼职辅导员队伍。

不少教育领域专家已指出,应避免高校辅导员岗位成为校园内流动性过强的岗位。辅导员在学生管理领域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于学校整体运作与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高校应审慎规划管理架构与职责分工,并设计科学合理的分配与激励政策,比如在津贴、职称评审及职业发展路径上给予辅导员更多倾斜,激发辅导员的职业热情与忠诚度,促进其向学生管理领域的专家化方向发展,从而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与专业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各高校网站、教育部网站、人民网、知乎网等。

[2] 陈潘,金广,吴璐薇. “转岗”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状况及路径探析.[J].高教论坛,2018。

0 阅读:188
泽祥评教育

泽祥评教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