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开嘎讪胡:海派西餐

小开说上海 2024-09-20 13:24:49

大家好,小开嘎山湖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聊的话题是海派西餐 。

本文内容属于嘉宾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

嘉宾A钱老师,上海人住静安,退休老师。

嘉宾B小舟,上海人住虹口,服务行业。

嘉宾C老法师,上海人住奉贤,退休工人。

我说:小舟,你那么胖,又喜欢吃,说说海派西餐吧,这是你强项。

小舟皱起眉头,说:我虽然喜欢吃,但年龄毕竟小。我小时候,海派西餐已经没什么花头了,等我有点钱的时候,基本上就不吃海派西餐了。

我说:不会吧?在你们95后这代人,海派西餐的影响力很弱?

小舟说:基本没有影响,我们要么吃高档西餐,要么吃肯德基麦当劳,海派西餐都是我父母辈去吃的。

我说:那你父母对海派西餐有什么看法?

小舟说:没什么看法!我们家什么情况,你又不是不知道。在唐山路附近吃点小吃,就是他们最大开销了。

钱老师说:这一点倒是的。那个年代,如果家庭条件一般,又是北4区的居民,对西餐需求没那么大。

我说:钱老师,这西餐也分区域的?

钱老师说:相对来说,徐汇、卢湾、黄浦居民,对西餐需求量更大一些。老上海时期就有根基了,海派西餐时期,更是消费主力。

我说:好像是的,我们家的邻居,好像很少去吃西餐。每当90年代,我跟着父母去南京路白相,吃西餐,他们都像看西洋镜一样,看着我们。

钱老师说:对于一些生活条件好,做生意的个体户的北4区居民,确实是会吃西餐。但是从数量上,底蕴上来说,北4区是工业区,南面几个区生活区,分工不同,对西餐的需求不可同日而语。

老法师说:说到这个,实际上还有时代变迁。就像我最早也住四川路的。以前虹口,四川路,西餐文化也很强盛。哪怕是80年代,西菜社、咖啡馆也生意兴隆。但是,四川路萧条了,海派西餐也萧条了,可以说同步萧条。

我说:老法师,你以前也吃西餐吗?

老法师说:吃的,虽然不是每天吃,但是有机会,也会主动去的。像甜爱路、四川路的路口,那家西餐厅非常的好吃,而且价格实惠。

我说:我小时候去那边吃过,确实不错。炸牛排,味道很赞的。

老法师说:实际上,我这一代人,已经过了四川路辉煌时期。我有个邻居,年纪蛮大的。他告诉我,四川路在老上海,那是真的繁华。各种商店、西餐厅、咖啡馆,昂行昂是的。

我说:老上海时期,四川路那么强?

老法师说:你不信,可以问问钱老师。

钱老师点点头,说:四川路当时属于公共租界北区。确实是繁华的商业街,现在的四川路了,根本没办法相比。

我说:好像有一种简单说法,苏州河北就是华界,苏州河南就是租界。

钱老师说:这其实不准确的。当时的公共租界北区,除了杨树浦、四川路之外,在闸北还有一小块区域,就相当于今天苏河湾位置。之所以有这种印象,可能是电影《八佰》造成的。因为那个时候,日本攫取了公共租界北区,造成了一种租界以苏州河分界的错误印象。

我说:原来如此呀。那么说到海派西餐,有什么冷知识吗?

钱老师说:说到这个西餐,其实有一种说法。上海人老早吃的小菜,所以叫小菜铜钱。而外国人吃的西餐用大盘子,所以叫大菜。

我说:就是说,以前中餐叫小菜,西餐叫大菜?

钱老师说:可以这样说。这也是大菜师傅最早的起源。后来随着时代发展,大菜师傅指的是中餐厨师了。

我说:这倒不知道,不过小菜铜钱这几个字,我家里人一直说的。

钱老师说:上海人的本帮菜,都是比较精致的,所以菜量比较小。你要是跑到外地,那个菜量大了。

老法师说:老早是有规矩的,上海菜数量少,但价格便宜。现在不对了,数量又少,价格又上去了。

小舟说:是的呀!现在上饭店,真的上不起了!

钱老师笑笑,说:这就是市场决定的。

我说:说到海派西餐,比较有名气的,是五大西菜社:红房子、德大、天鹅阁、新利查、泰晤士。

钱老师说:准确的说,是五大国营西菜社,而这些西菜社还是各有特色的,天鹅阁做意餐、德大是德国菜、红房子法餐。新利查和泰晤士,比较杂一些,什么都做。

我说:为什么说五大国营西菜社?

钱老师说:因为海派西餐,是特殊年代,特殊机遇的产物。其中一大特色,就是国营餐厅。当时来说,国营餐厅舍得用料,大家也比较认可。不过,进入90年代以后,海派西餐跟随国营餐厅一起,都慢慢衰落了。

我说:你这么说,我想起来了,有个天鹅申阁,好像是私人老板开的。和天鹅阁有什么关系?

钱老师说:天鹅申阁和天鹅阁没什么关系。

老法师说:除了这几家外,当时南京路还有一家餐厅,蛮有名气的——东海咖啡馆。

钱老师笑着点点头,说:这家我也经常,味道蛮灵的。

我说:这家也是比较杂的西餐吧?

钱老师说:是的,当时的西餐大同小异,都是罗宋汤、炸猪排、蛋炒饭,现在看看没什么稀奇的,但在80年代来说,是非常时髦的餐饮了。

我说:对于老一辈来说,海派西餐是你们美好回忆吧?

老法师说:这当然了!这是我们的青春!当时谈朋友去西餐厅,不要太有面子哦。罗宋汤、炸猪排,这味道就是正宗海派西餐。

钱老师也说:我也记得当时吃西餐,跟着几个朋友,到了德大。新奇有趣,又非常时髦。虽然不能每天去,但一有机会,我总要约上几个朋友,去西餐厅开开荤。

我说:小舟,对于你来说,海派西餐还吸引吗?

小舟摇摇头,说:如果父母带我去吃,我也会吃。但你要我专门跑一趟,我不高兴的。

我说:那你谈朋友,约会什么的,会选择海派西餐伐?

小舟摇摇头,说:不会选择的。我约会女人,大部分都是外地人,新上海人。她们对海派西餐,完全没什么感情。我要是带她们吃必胜客,那还能聊聊天。要是带她们去海派西餐,估计没什么话题。

我说:这可能就是人口结构改变,导致的海派西餐没落。以及传统商业街的萧条,像四川路、淮海路,现在一点人气都没有了。

钱老师说:我深有同感。人口结构变化了,新的一批不买账了。以前我们买东西,四川路、南京路、淮海路。现在,就算有商业街,也不在这些地方,何况都是网购。再说老的美食街,以前热闹的不得了,现在拆的拆,改的改,搞的是面目全非。

我说:黄河路年初的时候热闹过一阵,一群人去打卡。

钱老师说:打好卡,拍拍屁股跑路了,能留下什么呢?

我笑着说:现在上海交关地方都这样,拍照打卡,然后拍拍屁股跑路了。

说完,我们都笑了。

过了会,我又说:说到上海的海派西餐,罗宋汤可以说是一个代表吧?

钱老师说:罗宋汤酸酸甜甜的,蛮好吃的,我在家里也经常做。说到这个罗宋汤,起源于俄罗斯的红菜汤。算是一道俄式风情的西餐了。而上海人吃罗宋体,还要配上罗松面包,一口面包一口汤,这味道真是赞!

我说:我有点印象,小时候家里买罗松面包,必然是要做罗宋汤了。

小舟说:有句话,好像叫做发嗲发罗松嗲?

钱老师笑着说:是呀,你还记得这个?上海闲话还可以嘛。

小舟说:因为我住的弄堂,都是唐山路的穷人,说的都是上海话。现在搬到彩虹湾了,邻居都不搭界了,上班也开国语。所以上海闲话,退步的一塌糊涂。

我说:小舟可能就喜欢一道海派西餐,炸猪排。

小舟说:这个我喜欢的!每次都能吃五片炸猪排!

钱老师说:少吃点!你那么胖了,还吃那么多。

小舟撅起嘴,说:我喜欢美食呀,特别是炸猪排。

我笑笑,说:炸猪排,真的蛮好吃的,特别是热的时候,倒上辣酱油,咬上一口,真是太爽了。

钱老师说:炸猪排,是海派西餐,最有特色的。这猪排是奥地利猪排的做法。和日式厚切猪排有很大不同,上海这边是裹上面包糠敲打的。蘸料方面,日本猪排喜欢用咖喱,国内其他地方喜欢番茄沙司,只有上海喜欢辣酱油。

小舟说:是吗?其他地方很少见?

钱老师点点头,说:这种吃法很少见。辣酱油最早叫伍斯特酱,是英国人在印度找到一种奇特酱汁。在英国生产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派林牌伍斯特酱。英国人到上海后,把这种酱汁也带了过来。当时上海,有浓厚的英式西餐氛围。于是,才有了辣酱油配炸猪排的经典组合。

老法师说:这种在上海市区比较常见,出了市区都不太用了。我有几个朋友,住在崇明的,他们那吃炸猪排,用番茄沙司为主,基本不用辣酱油。

我说:看来,上海餐饮文化和上海话一样,出了市区范围,就不灵光了。

钱老师说: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上海文化,狭义上仅仅是市区而已。到了郊区,他们都有自己文化、习俗。用辣酱油只是一个缩影,还有更多的不同。

我说:但是,周浦,还有一些靠近市区的地方,说的方言,生活习惯,慢慢接近市区了。

钱老师说:因为这些地方离市区近,而且动迁过去的居民,也有很多市区人。久而久之,慢慢的被上海同化了。但是,这种同化的现象仅限于少数几个地方,更多地方是北方化、本地化,而不是上海化。

小舟说:这些太复杂啦!我不懂的!不过,说到炸猪排,我们上次去吃的德大挺好吃的哦?

我说:当然好吃了,我付钱你来吃!

小舟笑笑,说:大哥请吃饭,我也是记得的。以后给你咖啡券。

我说:你的咖啡券,一年送过来1次,然后天天蹭饭。

钱老师说:德大的炸猪排,主要是性价比高。价格不贵,味道还可以。不过,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有一道煎猪排,以前红房子有卖的,旁边配上蘑菇汁,猪排非常鲜嫩,味道堪称一绝。

小舟急忙说:现在还有吗?下次让大哥请我去!

钱老师说:这是20年前事情了,现在的红房子,你懂得呀。

老法师说:说到这个菜呀,东海咖啡馆有几个,也蛮好吃的。奶油蟹斗、葱油蛤蜊、红酒牛尾。

钱老师说:看不出,你也是西餐的常客。

老法师笑笑,说:当时轧朋友,一直跑外滩,然后逛南京路,接着就去东海咖啡馆。价格不贵,非常亲民。吃好后,兜兜逛逛,然后回公开。

我说:以前上海人生活半径,可以轻松抵达南京路、人民广场、外滩。现在呀,真是变了。

小舟说:是的呀!把我们赶到彩虹湾,实际上都快到宝山了。如果崇明有块地是虹口的,估计把我们赶到崇明了。

老法师说:有可能的!

我说:钱老师,你总结一下,海派西餐的精髓。

钱老师想了一会,说:海派西餐,海派文化,精髓就是断层。

我疑惑的说:断层?

钱老师说:是的,断层。基本可以这样说,上海文化也好,时尚也好。50年代前,与世界同步,80年代后,也和世界接轨。只有这当中的这些年,出现了断层。但是,正因为这种断层,才造就了海派西餐独特风味。没有外部干扰,自创了一种西餐风格。

我说:这个说法倒是很特别,而且有点道理。我父母告诉我,他们往上一代人,属于老克勒。往下一代人,属于新青年。只有他们这一代,尴里不尴尬。吃的用的穿的,都是非常有时代烙印。

钱老师说:所以我说了,正是这种断层,是海派西餐大放异彩的时刻。

老法师:这种时刻,不要再有了。还是与世界同步比较好。

我笑着说:作为退休人员,你思想倒是很自由嘛。

老法师说:在我看来,没有什么工人、白领、农民之分,只有向往正常生活,渴望经济自由的人。

钱老师说:是的,我也是这样想的。并不要以职业、年龄来推断别人,而是要从思想上进行价值判断。

我说:真是受教了,我呢,过去有些看法,看来是被局限住了,跟两位老先生谈话,显然打开了格局,很多事情豁然开朗。

突然,我们听到一股打呼噜声音,仔细一看,原来小舟睡着了!

0 阅读:4

小开说上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