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永远不会知道,为什么削个藩,最后削得连自己的皇位都不保了

聚光灯下的剧外人 2024-03-25 16:35:55

朱允炆虽然从小就害怕他那个战功累累,威风凛凛的叔叔朱棣,尤其是在他被封为太子之后,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叔叔朱棣对他的蔑视和敌意,但少年时期的他还是有一些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智慧的,所以,在他的爷爷朱元璋为他清除了所有可能对他造成威胁的开国功臣后,他仍不免担忧地问道:“要是叔叔们造反,我该怎么应对?”于是朱元璋励精图治修缮律法,历史证明,他真的是一位非常勤奋的君王, 大明王朝的大小法律条文,他都一一设定,就连将来万一可能会出现的藩王造反的情况,他也考虑周全了,就是勤王必须得到天子的密诏,否则不得入京。

这位成长于乱世的天才军事家,在他卸下戎装,穿上龙袍后,又展现出了他天才的政治才能。可惜,他没有料到,真心想造反的人,是不会按规则出牌的。对于朱棣来说,对于先皇制下的某条法令,既然做不到,便可以全然当作不知道。

然而朱允炆永远不会知道,他的爷爷明明已经为他设定了万无一失的防备,为何他只是削个藩,最后却削得连自己的皇位都不保了。

如果说朱允炆在朱元璋在世时,还有些头脑,那么当他坐上皇位后,则彻底被皇帝的权势冲昏了头脑。可惜,他身边的谋士不是他爷爷当年身边的刘基、李善长,也不是朱棣身边的道衍,更可惜的是,他没有他爷爷朱元璋那样的判断力也没有他叔叔朱棣那样的魄力,却放着好好的太平日子不过,而选择听从一帮昏庸无能之辈到处亮剑。更要命的是,他既然想要“打蛇”,却又不听从“打蛇打七寸”的规则。

因为他要做一个遵循祖训的好皇帝,他时刻不能忘记他爷爷当年对他父亲朱标的教导——要以仁治国。所以,在削掉几位藩王,甚至逼得一位藩王携全家自焚后,他特意叮嘱最后去讨伐朱棣的将士们:万万不可让我背负杀害亲叔的罪名。他不知道,因为他这一条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命令,让多少将士丢了无辜的性命,又多少次让他要抓的人反败为胜。

作为盛世的一国之君,他拎不清“战场无父子,兵不厌诈”的道理,在战场上,即便是父子都无情义可讲,何况他和朱棣还只是叔侄。你不想背负杀叔的罪名,那就要接受皇位人头不保的可能。因为,自古权力的争斗,从你亮出第一剑开始,就意味着胜利者只有一个,不是你就是他,这是自然法则,更是社会法则。

朱允炆不仅对造自己反的叔叔朱棣仁慈,对屡打败仗的亲戚李景隆也很仁慈。当李景隆先后输掉他的百万大军一个人逃回京城后,所有人都建议斩杀罪臣李景隆,然而他却说李景隆是他的亲戚,反正已经打了败仗,再杀他也于事无补。朱允炆果然将他爷爷的教诲(仁治)坚持到了最后。只可惜,李景隆辜负他对他的信任和善意,在朱棣靖难的最后一关,负责镇守京城金川门的李景隆打开了坚不可摧的南京城的大门,就这样,朱棣不战而胜,江山就此易主。

不知道朱允炆联想到这一幕幕,会不会也曾闪过一丝责怪朱元璋的念头,毕竟是朱元璋叫他以仁治国的。他都听从了呀,为何还会如此?呜呼!

0 阅读:21

聚光灯下的剧外人

简介:看好书,评好剧,本号主要分享影视评、书评和名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