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4月8日第一批次6架运20A大型军用运输机,顺利将塞尔维亚采购的首批FK-3中远程防空导弹,交付到塞方手中后,首批6架运20大型运输机4月9日刚返回,又继续装载剩余的FK-3中远程防空导弹飞往塞尔维亚,也就是说第二批次的6架运20在9日夜间返回后,其中3架就马不停蹄装上新货物后再次起飞,继续进行连续长距离飞行送货。而且在第二批次这3架运20飞往塞尔维亚的路途中,北约更是紧急起飞E3A大型预警机一路伴飞。
谁承想在第二批次6架运20A准备返回之际,第三批次的2架运20也已经起飞前往塞尔维亚,而且不同于第一次运20A是连续经停阿塞拜疆和土耳其进行地面加油,第二和第三批次的运20A全部是直接从我国起飞、一路直达抵达塞尔维亚的。
看到这不禁让人惊叹,毕竟这种规模的连续跨洲际飞行,此前我国可是从未有过的,但是现在我们不仅实现了,而且还都是使用固定机型完成的多次跨洲际往返运送,这背后不仅证明了我国的运20无论是连续跨洲际飞行能力,还是机体、航发、飞控等多方面的成熟可靠,更证明了中国已然具备了大国战略投送能力。
要知道此前运20还未装备服役之际,我国只有从国外购买到的十几架二手的伊尔76战略运输机,不仅存在数量少的问题,而且伊尔76载重量小、货舱尺寸小,严重限制了中国空军的战略战略投送能力。但是随着运20批量装备服役后,我们不仅拥有数量更多的战略投送力量,而且运20无论是载重量还是货舱尺寸都比伊尔76有着绝对优势。比如伊尔76最大起飞重量只有210吨、最大载重量仅有48吨,最大飞行航程5650公里,而且货舱尺寸只有25.5*3.4*3.45米。反观运20A现阶段还没有换装更先进的涡扇20之际,其最大起飞重量虽然只有220吨,但是其最大载重量达到了66吨、且最大航程达到了7800公里,而且其货舱尺寸更宽更高,更适合装载一些超常规尺寸的大型军事武器装备。
而且运20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国际主流的脉动式生产线,这种全新的生产线模式不仅相比传统的定位装配效率更高、流程更为简化、高效,而且脉动式生产线最大的优势就是其产能速度可以随时根据需求调整,比如需要大量生产时可以将更多的装配环节提前集成在配套设施中,同时缩减单个生产线站点的停留时间就可以快速将产能提升上去,同时最为重要的就是脉动式生产线不光生产效率更高,同时其生产成本反而更低。
而且运20自身存在的短板——航发问题,也在今年得以解决,我国自主研发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涡扇20,也已经批量装备在运20身上试飞,相信要不了多长时间,后续生产的运20和前期装备服役的运20都将换装更先进的涡扇20。届时已经可以预见的是,无论是载重量和航程进一步提升的运20、还是其装备服役规模、自身大尺寸货舱、先进航发,都将使得中国的洲际战略投送能力更上一层楼。
所以这次运20连续一周内多次往返中欧、实现跨洲际战略飞行,不仅是履行我国外贸交易的诚信之作,更是彰显我们大国战略投送实力的有力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