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基金是搞什么价值投资的,但基金本身依然是在市场里投机。
2019-2020年,基金那么火,涨的好的年化收益都超过50%,头部的都超过100%。
2021-2023年,基金公司出现30%跌幅的并不少见,两年腰斩的也比比皆是。
事实已经充分证明,基金和股票一样,一点都不稳定。
尤其是最近两年,基金公司屡屡被骂上热搜,背后是基金公司把基民的钱给“挥霍”一空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为什么那句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忽然间就不灵了,不香了呢?
其实这背后,你会发现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基金公司在投资赛道上并不专业,基金公司的专业领域是营销,业绩只是营销素材之一。
首先,基民不要去指望基金长期跑赢指数。
如果所有的基金都跑赢指数了,那谁亏钱呢?
基金一个无限募集的航母,带着一群散户去掠夺市场,这明显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注定会有跑赢市场的基金,也注定会有跑输市场的基金。
这时候,基金公司的第一招,就是大力宣传。
基金公司的广告,给广大基民最大的感受,就是基金好像都是赚钱的,似乎没什么亏钱的。
即便是亏钱,那都是暂时的,长期来看都是赚钱的。
基金公司会拿出各种大幅度跑赢指数的基金,作为佐证,去告诉市场自己的实力。
但其实这背后,那么多被“糟蹋”的基金,就闭口不谈了。
基金指数之所以走势强劲,那是因为清盘的基金不计入指数范畴。
基金公司是营销公司,业绩优秀的基金,就是它们最好的营销武器。
互联网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基金营销非常费劲,互联网的春风吹进基金圈,那就直接迎来了基金的规模暴增。
为了迎合互联网时代的基金营销,基金公司的第二招,就是专注产业基金。
曾经优秀的基金,偏向于成长型基金。
最早的华夏大盘精选,就是这一类基金的典范。
基金会综合去选择市场上不错的个股去分散持仓,追求整体回报的稳定性和收益性。
但自从易方达精选的大火,持仓偏向于白酒反而领跑全市场。
这让很多的基金公司嗅到了机会,开始专注于做单一行业的产业基金。
更有甚者,直接把所谓的成长基金,变成芯片基金。
产业基金在某个阶段的爆发力,确实让业绩变得十分靓丽,也让基金公司赚的盆满钵满。
一些基金的规模,直接上了好几个台阶。
原本你可能对于中欧没有什么概念,但提到医药,立马想到了中欧的葛兰。
接下来是第三步,就是大肆包装基金经理,卖人设。
基金圈不仅需要造基金,还需要造神,需要明星基金经理。
因为基金的业绩是浮动的,基民不能相信业绩,需要相信的是管钱的人。
从张坤、葛兰,到蔡嵩松,这些并没有太多真正实力的基金经理,就成了公司的代言人。
高光时刻是他们的,被人骂的时刻,也是他们的,但这丝毫不耽误他们赚钱。
基金经理不是没有本事,但公募基金本身,需要的是代言人,而不是真正的交易高手。
尤其是当你管控着几百亿规模的大基金,你的肆意调仓容易引发市场不必要的震动。
所以你会发现,大基金的策略,其实就是躺平。
而这些基金经理的无能为力,最终就是一次次的发声,坚定看好行业的发展,然后继续躺平。
即便人设崩塌了,依旧坚持着自己的坚持,代言人怎么会说自己代言的产品不好呢?
基金公司的第四步,就是利用策略做解套营销。
既然业绩搞砸了,那就得想办法补救,基民亏钱了,总得想办法回本。
基金公司的最后一招,是解套策略。
解套策略的本质,无非就是低位加仓,继续买买买。
至于是利用网格在波动中赚点差价,还是利用定投时间换空间。
总之,不要割肉止损,不要离场,要加仓才有希望。
话虽如此,赢了点小钱,输掉的是大把的时间。
说白了,花个三年五年解套了,资金的时间成本谁来负责,三五年的管理费是不是还得交。
基金公司的第四步,直接为自己解决了后顾之忧,反正买基金不会“亏”钱,只要长线持有就对了,只要策略有效就对了。
基金公司的一套连招,虽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但丝毫没影响基金公司的发展和赚钱。
有人说口碑作差了,以后再也不买基金了。
这就好像很多股民经历了熊市,再也不想炒股一样。
但当牛市来了,或者市场有风吹草动了,又开始在市场里驰骋了,这就是人性。
基金再怎么套路,再怎么搞营销,再怎么薅羊毛,本质上,基民是还是有赚钱机会的。
对于基民来说,买基金肯定不是无脑的,重要的就三个点。
第一,什么时候要买入。
买进的盈亏,最主要取决于买入的时间点。
再烂的基金,买在低位照样能赚到钱。
买在无人问津时,卖在人声鼎沸处,是买基金的最大特点。
当基金一片哀嚎的时候,是短期反弹的机会。
当基金已经没人讨论,一听到就是摇头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机会。
第二,用什么策略买入。
买基金要有策略,不是一股脑的一头扎进去。
分批入场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可以均摊买入时的波动风险。
至于要不要做高抛低吸,仓位要切割成多少份,就因人而异了。
买入的策略有很多,追涨也是买入策略,追跌也是买入策略。
对于基金的布局,逢跌加仓是相对更加合理,并且能有效降低风险的。
投资经验比较丰富,可以追涨,否则,多切割几份,追跌买入更安全。
第三,买什么样的基金。
有了买点和策略,最后才是选择基金这件事。
没有投资经验的,尽量买宽基指数,和大的指数挂钩。
这类基金即便大跌,也容易翻身。
有一定行业投资经验的,可以选择行业主题基金,选择未来的大方向大趋势。
综合类的基金,建议就别买了,真正具备选股能力的基金经理不多。
即便有,他们管理的基金规模也不大,普通基民根本找不到。
任何投资都有两面性,赚钱的永远是少数,这是投资市场的底层规律。
至于你的能力和认知,到底是匹配买基金还是买股票,取决于你到底懂多少。
把基金和股票当成是投资工具,个人的能力是驾驭工具的底层,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