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市胶州市铺集镇张家屯村,有一家质朴无华的“大众快餐”饭馆。店面不大,店内陈设简单,却承载了一段令人动容的诚信故事。在这里,73岁的姜恩兰老人,用21年的漫长时光,谱写了一曲坚守诚信的赞歌,还清了亡夫留下的200余万元欠款。
回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姜恩兰和丈夫是当地令人羡慕的创业夫妻。他们从街头摆摊卖烟酒起步,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和敏锐的商业头脑,逐步积累起财富,不仅经营起3家红火的快餐店,还率先在村里盖起了二层小楼,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是周围人眼中勤劳致富的典范,生活满是希望与奔头。
命运却在1998年陡然转折。这一年,姜恩兰的丈夫不顾她的反对,毅然关闭饭店,将200多万元积蓄全部投入编织袋厂。然而,由于缺乏管理经验以及诸多复杂因素,工厂经营不善,连连亏损。面对困境,丈夫四处借贷,试图扭转局面,却未能如愿,最终积郁成疾,于2004年抱憾离世,留下了高达百万的债务。
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债主和混乱不清的账目,还有许多年利率在20%以上的民间借贷,姜恩兰没有丝毫退缩,毅然决然地将所有债务揽到自己身上。
为了偿还债务,姜恩兰过上了极为艰苦的生活。2005年,她重新拾起老本行,利用自家小楼开起“大众快餐”。她既是厨师,又是服务员,店里的大小事务都由她一人操持。为了节省开支,她常常吃客人剩下的饭菜,捡树桩当柴火。每攒够三五百元,她就立刻拿去还债。
逢年过节,别人家都在团圆欢聚,她的家门口却挤满了要债的人。她只能拿出微薄的收入,尽可能地给债主们分一些。最艰难的那个除夕,她刚赚了200元,还没来得及揣热乎,就拿去还了债,自己仅靠五个小饼度过了新年。
为了不牵连孩子,她把刚成年的小儿子“赶”出家门,让其自谋生路,也尽量减少和早已成家的大儿子来往。她独自扛起这份沉重的负担,“有一千还一千,有一百还一百”,用“针挑土”般的毅力,一点点偿还着巨额债务。
长期的劳累和精神压力让姜恩兰的身体每况愈下。2013年,她被查出患有心肌梗死、劳力性心绞痛等多种疾病。即便如此,在手术台前,她还拿着债务清单对同族长辈保证:“万一我走了,这些债务就由两个儿子继续还,欠大家的钱一定一分不少地全部还上。”
2014年,姜恩兰的事迹被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她先后荣获“最美胶州人”“青岛市文明市民”“山东好人”“山东省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诸多荣誉称号。面对这些荣誉,姜恩兰只是朴实地说,她只是做了自己认为该做的事。
终于,在2025年2月,姜恩兰还清了所有债务。21年的漫长坚守,她终于迎来了无债一身轻的日子。曾经收到好东西都不敢自己享用,如今,她终于可以坦然地吃掉铺集镇政府工作人员送来的烧鸡。这小小的举动,背后是21年的艰辛与付出。
姜恩兰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诚信、责任与坚守的故事。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一诺千金,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她的诚信之光显得尤为耀眼。她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平凡人身上蕴含着的巨大力量,足以战胜生活中的重重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