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时期的禅让制度一直为后世所推崇,尧在晚年将帝位传给能力出众的舜,舜又将帝位给在治水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大禹,这样的权力交接方式,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的美谈。然而,后人对于禅让制一直存在质疑,《竹书纪年》就有说到尧晚年被舜所囚禁,之后在民间,舜囚尧,禹流舜的故事广为流传。
到了现在,已经基本没有人会相信禅让制,舜为了上位杀死了禹父鲧,大禹治水成功后便逼舜让位,并将舜流放到南方的蛮夷之地。不过有一个问题始终让人难以理解,既然舜杀死了大禹的父亲鲧,为何又任命大禹治水呢?难道不怕大禹将来报复吗?
由于缺乏文字记载,我们对上古时期的社会情况并不了解,所有这些都是后人的猜测。既然这样,是否意味着上古时期的历史真相就永远无法知道呢?
其实也并非如此,只是人们不太花太多时间进行全面的了解。
首先一个问题是后人对当时的社会制度缺乏基本的了解,尤其是军队的结构组成。某人要登上帝位,是不是应该首先得到军队的支持呢?军队作为最重要的国家机器,是由谁来控制呢?
也许大家想不到,当时的军队是由后羿掌控的,人们听到后羿时,总是以为是某个人的名字。这样理解并不准确,“后”在古代就是掌权的意思。羿是指那些擅长射箭的人,后羿就是负责管理射箭的官员。
关于后羿,《海内经》有两处相关的记载,其一是:“少暤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弓箭是上古时期杀伤力极强的武器,一般情况下,只有军队才有资格拥有。帝俊将弓箭赐给羿,羿就具备了军人的能力,后羿就是军队的领导,或者说是军队机构的名称,最初组建这种机构是炎帝的子孙,这就是《海内经》另外一处关于后羿的记载:“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在上述这段文字中并未出现后羿,似乎与军队毫无关系。但请注意,这里的“侯”是指箭靶,发明者叫殳。殳为何制作箭靶?自然是为了传授射箭方法、训练队伍、选拔精英。此外,鼓和钟都是发出战斗号令的器具,其发明都叫鼓、延,也是殳的兄弟。由此可见,侯、鼓、钟都是为了训练军队而出现的,其发明者是殳兄弟三人,他们是华夏军队的缔造者,后人将他们称为后羿。如果抛开后羿谈什么禅让制?一切都是空谈。
后羿作为上古时期的军事机构,组成于帝俊时期(帝俊就是帝喾,若要更详细了解,请看《山海经中的帝俊究竟是人还是神?他是如何登上帝位的呢?》),延续到夏朝的太康时期,期间发生两次重大事件,其一是后羿射日,其二是太康失国。
不过,人们看到后羿射日,总是以为后羿能够将天上的太阳射下来,这是误解,《山海经》的“日月”并非都是指天上的日月,更多时候是用来指代帝君的子女,《大荒南经》就有明确的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至于后羿是否真的射日,《山海经》没有明确记载,但从太康这件事就可以看出,上古时期的国家机器并不完善,尤其是军队,国君还没有掌控的经验,禅让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虞舜能够登上帝位,很大程度是因为后羿的支持。至于杀死禹父鲧,应该不是他的本意,有些事情他也无法作主。
第二个问题,大禹的父亲鲧为何人所杀?《海内经》就有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根据《海内经》记载,直接杀死鲧的是祝融。祝融是谁?《史记·楚世家》就有这样的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
说到祝融,大家是否想起祝融战共工、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传说呢?共工氏作乱出现在黄帝期间,根据《大荒北经》记载,冀州原先由共工氏控制,由于应龙在攻打蚩尤时表现出色,取得了对冀州的控制权。
后来冀州出现持久干旱,共工氏趁机作乱,应龙在混战中不幸陨落,黄帝便派女魃前往冀州主持工作、镇压叛乱。冀州在干旱之后又连降暴雨,导致黄河水暴涨,共工氏为了挽回败局,扒开黄河岸边的堤坝,引洪水淹没对方,这便是传说中的共工怒触不周山,详见《大禹治水是真的吗?洪水从何而来?良渚考古研究解开这个谜团》。
共工氏的行为给这当地人民造成沉重的灾难,北方众多氏族部落联合起来讨伐共工氏,颛顼被推举为盟主,史称帝高阳。颛顼的子孙率领北方盟军追杀共工氏来到南方楚地,成为南方之主。
重黎与吴回先后是南方之主,都被称为祝融。由于某种原因,兄弟两人发生内讧,吴回诛杀其兄长,南方因此而陷入混乱。为了稳定局势,吴回与昔日的敌人共工氏进行政治联姻,吴回与鬼方的联姻,《世本·帝系》有这样记载:“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是生六子,孕三年而不育。剖其左胁,获三人焉;剖其右胁,获三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篯铿,是为彭祖;其四曰求言,是为郐人;其五曰晏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
鬼方氏就是逃往巴蜀地区的共工氏,与中原处于敌对关系。从时间上推断,吴回之子陆终已经接替了他父亲,成为南方之主祝融。《山海经》所载的“祝融杀鲧于羽郊”,应是陆终所为。陆终既然与鬼方联姻,应该不会对帝舜惟命是从。共工氏虽然败退到巴蜀地区,但凭着雄厚的财力,对中原地区依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综合众多文献记载来推断,大禹父亲鲧死于羽山,共工氏是最大的幕后黑手。
共工氏为何要杀鲧?原因很简单,黄帝之前的神州大地本来就是共工氏的天下,共工氏战败后落入黄帝的子孙后代手中,共工氏当然不想让别人好过,更何况这水灾本来就是共工氏所为。现在鲧要治理洪水,共工氏自然要千方百计地进行阻挠。祝融杀鲧的地方是羽效,大概就是今天的江苏东海县,相传古代这地方有一种大鸟的羽毛很美,被用来作饰物。
鲧为何来到这里,大概就是为了治理水患,把中原地区的积水从东部引入大海,共工氏自然要设法阻挠,而且在《尚书·尧典》中也提到治水的阻力来自于共工氏,驩兜就曾经向帝尧举荐共工氏治水。然而帝尧却说共工氏阳奉阴违,无奈之下只任命用来治水。共工氏不希望看到鲧治水取得成功,于是让祝融将他杀掉。
既然治水的阻力来自于共工氏,要想治水成功,首先要解决共工氏问题。帝舜坚持用大禹治水,大概是因为只有他才能够解决共工氏,《海外北经》有这样的记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
共工氏被颛顼打败后,残余势力逃到巴蜀地区的鬼方,上述的相柳氏曾经是共工氏死忠,大概来不及逃走便投降了。鬼方的共工氏为了对抗华夏群族,重新联络昔日的部属,在物质利益诱惑下相柳又反水了,在中原地区到处搞破坏,所到之处都变成了积水的湖泽。
这里的“九首”并不是说相柳有九个脑袋,而是指他的心思多,或者说替身多,频繁出没于众多的山头。相柳在中原地区从事破坏活动,自然担心天朝的报复,于是为自己找了很多替身,让他们频繁出现在不同地方来迷惑对方,这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杀掉一个又重新出现一个,似乎长又九个脑袋。上古时期没有文字记载,大概是以绘图的方式将这一事件保存下来,后人看到这些图案,便以为相柳长着九个脑袋。
由于相柳实在太狡诈,帝尧拿他毫无办法,朝中君臣意见不一,甚至有人主张招安,这才出现了驩兜主张共工氏治水的事情,好在帝尧不至于如此糊涂。大禹则主张武力镇压,帝舜也是大概经过再三考虑后才作命大禹主持治水工作。
大禹主张武力镇压,一方面是为父亲报仇,他的父亲鲧就是这些人害死的。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完成父亲的治水事业。当然,大禹要镇压相柳,就必须获得军方的支持,当时的军队就掌控在后羿手中,而舜能够登上帝位,很大程度是由于得到后羿的支持。
大禹镇压相柳很血腥,仅仅是掩埋尸体就反复挖坑,反填土,而且还堆成了高台。从《海外北经》的文献记载便可以看出:“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
当然,这并不是说有血腥的地方不长草木,恰恰相反,这种地方的草木会特别旺盛。之所以“不可以树五谷种”,完全是人的心理作用,因为下面是人的尸体,让人感到恶心,以致长出的谷物人们也不敢食用。当年红军过湘江之后,当地便有“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鱼”的说法。
第三个问题,帝舜禅位于大禹后遭受放逐,是不是大禹的报复呢?帝舜晚年死于南巡途中,葬在苍梧的九嶷山,众多古籍均有记载。那么,帝舜晚年遭到放逐,是不是大禹的报复呢?
前文已经讲述,杀死大禹父亲鲧的是祝融,幕后真正黑手是共工氏,目的是阻挠治水。至于“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大概是因为舜身为帝君,对鲧之死有责任。然而,当时的情况并非后人想象那样简单,陆终作为南方之主,娶了鬼方氏之女,与共工氏的关系说不清,作为南方之主的祝融不会对帝舜惟命是从。而且《海外北经》有明确记载,镇压共工氏的是大禹,而《尚书·舜典》却将这件事也扣在帝舜的身上。因此,大禹父亲之死与帝舜没有关系,舜的责任是未能保护好鲧而已。
从禹攻相柳这件事情来看,大禹就是一个狠人。如果他要报复帝舜,就不会是放逐这么简单了。至于帝舜晚年被放逐之事,应该是受到其他势力的排挤。舜的儿子叫商均,为什么叫商均呢?是不是因为他的封地在商的缘故呢?如果是,那就是抢了别人的地盘。商人始祖契是帝喾的儿子,他的封地就在商。舜在登上帝位之前没有什么势力,登上帝位后便将商这块地方划归儿子所有,大家想一想,契的子孙后代会不会反对呢?
因此,帝舜将帝位传给大禹,很大程度应该是商人的压力。大禹继位后,就算有心想帮助,这件事也不好办呀!毕竟大禹的势力在扬州,他最后死在会稽,说明他也难以在北方立足。
就连大禹都难以在北方立足,更何况失去权力的帝舜呢?帝舜之所以在晚年巡视南方,大概是因为受到了排挤,想到南方发展自己的势力。
漂泊男儿周如谦
胡乱捏造。文章内容与事实不符。
漂泊男儿周如谦 回复 01-05 15:39
传说、史料、文献·可有记载过帝尧弑父一说?伯蘇、的“伯”就有舜和尧叫的。
漂泊男儿周如谦 回复 01-05 15:33
文献记载?尧、舜的亲大哥“姬一辉”都没有大禹大,禅让?还守陵?还文献记载?
韬滔谈易 回复 01-04 18:36
说话要讲依据,哪里不符?请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