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上海黑帮大佬的远见:把15岁的儿子送到延安,解放后安度晚年

香之观看过去 2025-03-20 15:29:19

【温馨提示】喜欢您就点个关注!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20世纪初的上海滩,霓虹灯下是纸醉金迷的舞厅与赌场,阴影中却盘踞着无数嗜血的獠牙。

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这些名字如雷贯耳的黑帮大亨,用暴力与权谋编织出一张笼罩城市的巨网。

他们或勾结权贵,或贩卖鸦片,或镇压劳工,在租界与华界的夹缝中攫取滔天财富,

最终却难逃历史的审判:有人客死异乡,有人沦为汉奸,有人晚景凄凉。

在这片充斥着血腥与背叛的江湖中,一个出身苏北贫农的“外乡人”却以截然不同的姿态,在时代狂澜中劈开一条生路。

他,是青帮“江北大亨”顾竹轩。

他少年时赤脚闯荡上海,从黄包车夫到人力车行老板,从黑帮头目到娱乐巨擘,却在权势巅峰时主动将15岁的幼子送往延安;

他手上沾过工人纠察队的血,却在日军铁蹄下誓死不当汉奸;

他曾在“四一二”政变中为国民党冲锋陷阵,却在中共地下党的联络簿上留下浓墨重彩。

当上海解放的曙光刺破黑夜,黄金荣被迫扫街赎罪,杜月笙仓皇南逃香港,唯有顾竹轩被陈毅元帅亲口保下,以“共产党的老朋友”身份安然终老。

这是一段被血色与荣光撕裂的人生:一边是闸北街头呼风唤雨的“顾四爷”,一边是地藏寺里掩护革命者的“顾先生”;

一边是青帮香堂上杀气腾腾的龙头棍,一边是延安黄土坡上稚子报国的决心书。

他的每一次转身,都踩在旧秩序崩塌与新世界崛起的裂缝之间;他的每一重身份,都在利益与道义、暴力与救赎的钢丝上惊险游走。

顾竹轩的传奇,远非“黑帮大佬弃暗投明”的简单叙事所能概括。

在殖民统治、军阀混战、外敌入侵与政权更替的滔天巨浪中,他以底层逆袭者的狡黠嗅探风向,

以江湖枭雄的狠绝保全家族,更以乱世草莽的孤勇押注民族未来。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上海滩的斑驳往事,这个“宁死不当汉奸”的苏北大亨,恰似暗夜中一簇倔强的微光——它不够纯粹,却足够锋利,

刺破了旧时代黑帮神话的虚妄,也映照出一个复杂灵魂在历史夹缝中的艰难抉择。

贫寒少年闯荡上海:野心与机遇的交织

1885年,江苏盐城一户贫农家庭诞生了第四个孩子,取名“顾四”,即后来的顾竹轩。

饥饿与贫困贯穿了他的童年,16岁时,他揣着借来的五吊钱,徒步至泰州转乘小船,踏上了冒险家的乐园——上海滩。

初到上海的他,挤在贫民窟中,以拉黄包车为生。

顾竹轩不甘于底层命运,凭借力气与机敏,他赢得了德国老板的赏识,从车夫晋升为“飞星黄包车公司”管理者。

一战期间,德国老板回国,顾竹轩以低价盘下公司,开启发迹之路。

他善用乡土情谊,招募苏北同乡,提高薪资待遇,迅速积累人脉与威望。

随后,他拜入青帮大佬刘登阶门下,广收门徒,势力范围扩展至闸北一带,“顾四爷”之名响彻上海滩。

从黄包车夫到实业巨擘 顾竹轩深谙“洗白”之道,投资开设天蟾舞台、泰祥南货店、大江南饭店等实业,逐步摆脱“黑帮头目”形象。

天蟾舞台成为上海文化地标,名角周信芳的加盟更令其声名大噪。

至1920年代,他已跻身工商名流之列,与黄金荣、杜月笙等“三大亨”齐名。

光鲜背后,他仍以黑帮手段巩固势力,甚至参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成为国民党镇压工人的帮凶。

江湖恩怨:与黄金荣的生死博弈

顾竹轩的崛起令黄金荣如芒在背,双方矛盾在1933年的“唐嘉鹏案”中彻底爆发。

唐嘉鹏原为顾竹轩心腹,因野心膨胀转投黄金荣,并试图挖角天蟾台柱周信芳。

顾竹轩怒不可遏,其门徒王兴高受唆使枪杀唐嘉鹏于大世界门口。

黄金荣借机发难,联合法租界巡捕将顾竹轩投入监狱,判处15年徒刑。

绝境翻盘:权谋与资本的较量 顾竹轩并未坐以待毙。

他重金聘请律师薛笃弼上诉,并动员苏北同乡施压。

1937年,法院改判其无罪,但此时他的势力已大不如前。

这场官司暴露了上海黑帮的残酷法则:权势如潮水,涨落皆在一夕之间。

民族大义:宁死不当汉奸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日伪政权拉拢黑帮势力。

黄金荣虚与委蛇,张啸林投敌卖国,杜月笙远走香港,而顾竹轩却展现出令人意外的民族气节。

日伪高官苏锡文、卢英以高官厚禄利诱,甚至赠送鸦片要求合作,均遭其严词拒绝:“我死也不当汉奸,绝不赚这缺德钱!”

暗助中共:从黑帮大佬到红色盟友 顾竹轩的侄子顾叔平是中共党员,受组织派遣团结上海帮会。

顾竹轩不仅提供天蟾剧院经理室作为地下党联络点,还多次掩护革命同志转移。

1943年,他冒险护送中共盐阜区委干部喻屏夫妇穿越日军封锁线,甚至遭日军逮捕拷问,仍坚称无辜。

同年,他将15岁幼子顾乃瑾送往延安,加入新四军。

顾乃瑾在抗战演出队发挥文艺特长,后成长为黄浦区文化局副局长,成为顾家红色转型的象征。

政治远见:拥抱新时代的生存智慧

1949年上海解放,黄金荣被迫扫街改造,杜月笙客死香港,而顾竹轩因战时贡献获得新政权的宽容。

他积极配合政府维稳,利用人脉协助社会过渡,甚至将天蟾剧院无偿提供给政府举办文化活动。

陈毅元帅亲赴剧院探望,称“共产党不会忘记老朋友”,并邀请他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上海市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晚年善终:传奇落幕与历史评价 1956年,71岁的顾竹轩于上海病逝,成为民国黑帮大佬中唯一善终者。

其子顾乃瑾在文化局任职,延续家族与新政权的纽带。

回顾他的一生,矛盾与转变交织:既是镇压工人的刽子手,又是抗日救国的义士;既是叱咤风云的黑帮枭雄,又是深谙时势的政治投机者。

正是这种复杂性与适应性,让他在时代巨变中屹立不倒。

对比与启示:顾竹轩的独特性

与“三大亨”相比,顾竹轩的权势虽稍逊一筹,但其政治嗅觉远超同侪。

他深知黑帮权势如空中楼阁,唯有顺应国家命运方能长久。

抗战期间对共产党的支持,不仅是民族大义的体现,更是为家族铺设后路的精明之举。

这种“狡兔三窟”的智慧,让他在政权更迭中免于清算,甚至获得礼遇。

结语:

时代洪流中的生存哲学 顾竹轩的传奇,是近代上海滩的缩影。

殖民统治、黑帮横行、战争烽火、政权交替……在混乱与机遇并存的年代,他凭借野心攀至巅峰,又因远见全身而退。

其人生轨迹揭示了一个底层逆袭者的生存哲学:在利益与道义、暴力与妥协、旧秩序与新世界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

尽管争议缠身,但顾竹轩的故事,终究为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添上了一笔耐人寻味的注脚。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0
香之观看过去

香之观看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